李莉莉
(泰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225300)
在當今臨床醫學應用中,腹腔鏡手術已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治療方法,該方法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微、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實施之后,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復發情況,并可能產生術后并發癥,因此需要對這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的原因,尋求有效的預防解決措施,使得手術治療方案得到改進和完善。對此,現將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收集2018 年7 月-2020 年1 月某院普外科收治的120 例腹股溝疝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78 例,女42 例,年齡20-68 歲,平均(45.8±11.2)歲;單側疝92 例,雙側疝28 例;斜疝75 例,直疝35 例,斜疝合并直疝10 例。手術方法: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TAPP)80 例,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TEP)40 例。
所有患者均給予靜脈全身麻醉,術前禁食禁水6h,術前插尿管。術后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對癥支持護理等。
TAPP 手術方法:80 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腳低約15-30°。于臍和平臍兩側腹直肌外側緣置入Trocar,疝環上方約2cm 處自臍皺襞至髂前上棘做弧形切口切開腹膜,分離腹膜瓣;于內環口橫斷疝囊,若疝囊較小,則將整個疝囊游離,顯露出恥骨梳韌帶,游離腹壁下血管、精縮血管、輸精管;將補片剪裁成橢圓形后置入腹腔縫合,釘合恥骨梳韌帶,腹膜瓣連續鎖邊縫合[1]。
TEP 手術方法:40 例患者手術體位、麻醉方法與TAPP 術患者一致。于臍下緣1cm 處做一個10mm 弧形穿刺孔,避開中線,腹直肌后鞘顯露后拉開腹直肌;用食指和吸引器套頭向下鈍性分離,沿次間隙插入10mm 套管針,插入腹腔鏡鏡頭,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保證氣腹壓力10-12mmHg[2];然后在腹腔鏡直視下操作,擴大分離腹膜前間隙,于臍與恥骨聯合正中連線的上1/3 處和下1/3 處穿刺置入5mm 套管針,繼續擴大分離,顯露出恥骨梳韌帶、腹股溝韌帶、精索、付碧霞血管、腹股溝內環口,游離疝囊,若為直疝則直接在直視下分離后使疝囊回納。若為斜疝,疝囊體積較小的直接完全剝離,體積較大時則游離疝囊后結扎切斷,遠端保留不處理,近端套扎。最后置入補片,補片覆蓋整個疝內環口、Hesselbach 三角區以及股環,內緣超過中線,上緣與聯合肌腱重疊 2cm 范圍,下緣超過Cooper 韌帶下方,覆蓋腹股溝區,在鋪平補片后于鏡下固定,避開死亡和疼痛三角[3]。
收集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1 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隨訪6 個月后的腹股溝疝復發率。
使用SPSS17.0 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數/ 計量數據對比采用x2/ t 檢驗,P<0. 05 有統計學意義。
兩種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差異不明顯,見表1。

表1 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術后1 個月內,對于陰囊氣腫、局部血腫、尿潴留、暫時性神經異常等并發癥發生率不高,術后6 個月的復發率在可控范圍內。見表2。

表2 兩種術式的并發癥與復發情況對比[例(%)]
近些年來,針對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逐漸成為了首要選擇的手術方式。其中,TAPP 和TEP 是兩種常用的手術方法,TAPP 是在腹腔內手術操作,會破壞腹膜的完整性,術后可能會存在并發癥,但具有操作簡單、操作空間大的優點;TEP 無需進入腹腔操作,不會出現上述方法中的缺陷,但存在操作難度大、解剖標志難以辨認、操作間隙小的問題[4]。通過本次的對比研究發現,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差異不明顯,術后1 個月內,對于陰囊氣腫、局部血腫、尿潴留、暫時性神經異常等并發癥發生率不高,術后6 個月的復發率在可控范圍內。但在手術操作中注意努力避免解決,應該確保足夠的腹膜前間隙分離范圍,合理選擇補片,妥善固定補片,術中謹慎操作,減輕手術創傷,這都對減少術后復發與并發癥有著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