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美玲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 400020)
食品安全抽檢是為了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狀況,對食品安全水平進行檢驗、分析、評價和公告的活動[1]。抽檢工作是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能的技術支撐,也是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手段,抽檢結果是評估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標。本文旨在統計2020 年重慶市食品安全整體抽檢情況,分析不合格項目及原因,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數據來源于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抽檢信息公告欄,匯總形成抽檢數據。
2020 年重慶市食品安全抽檢整體完成103 522 批次,其中合格樣品101 088 批次,合格率97.6%。抽檢涉及32 個食品大類,277 個食品細類,覆蓋全市41 個區縣,包括生產、流通、餐飲3 個環節。其中,生產環節抽檢8 559 批次,合格樣品8 377 批次,合格率97.9%;流通環節抽檢80 918 批次,合格樣品79 164 批次,合格率97.8%;餐飲環節抽檢14 045 批次,合格樣品13 550 批次,合格率96.5%。各環節抽檢情況見圖1。
2020 年重慶市抽檢涉及32 個食品大類,有11 個大類未檢出不合格樣品,21 個大類檢出不合格樣品,不合格率較高的有炒貨及堅果制品、方便食品、餐飲食品等,各食品大類抽檢情況見表1。

圖1 各環節抽檢情況圖

表1 各食品大類抽檢情況表

續表1
2020 年度監督抽檢完成617 108 項次項目檢驗,涉及362 個檢測項目,檢出不合格項目98 個。從檢出的不合格項目來看,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質量指標未達標、微生物超標為主要不合格原因。有毒有害的物質如非食用物質、生物毒素、有機污染物等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項目檢出率較低,總體穩中向好。不合格項目類別占比分布見圖2。

圖2 不合格項目類別占比分布圖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一般來說,適量加入添加劑能夠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增強食品感官性狀或提高質量,但過量攝入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2],濫用添加劑問題一直是監管難題。此次抽檢發現不合格樣品主要問題是濫用添加劑問題,如蔬菜制品中二氧化硫超標,米粉制品中違規使用防腐劑等。引起此類問題的原因可能與行業潛規則、企業對法律法規和標準掌握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檢驗人員素質不高有關。
涉及質量不達標的樣品占整個不合格樣品的21.5%,不合格項目主要是炒貨中的過氧化值、酒類中的酒精度和總酸總酯、醬油中氨基酸態氮等。質量不達標主要是由于生產工藝不符合標準要求,產品配方缺陷或者是產品與已制定指標不匹配等原因造成,另外,也不排除個別企業存在摻雜使假情況。
微生物超標涉及的產品主要是肉制品、糕點及餐飲具等。主要不合格項目是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后,所得每克(每毫升)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一般用來判定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肉制品和糕點中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可能與企業衛生條件差或產品滅菌參數控制不嚴有關。
大腸菌群主要來自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污染,作為評價餐(飲)具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標,不合格的情況一般提示有腸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餐(飲)具存在大腸菌群的主要原因有:①餐飲服務單位受自身環境、條件限制,對洗消場所的要求不到位。②從業人員沒有經過食品安全系統培訓,衛生意識薄弱。③消毒方法不到位、消毒時間過短、消毒劑使用不當等。
2020 年重慶市抽檢非食用物質類別涉及調味品、酒類、餐飲食品等10 個大類,火鍋底料、香辛料、醬鹵肉制品等23 個細類,檢驗項目涉及甲醛、蘇丹紅、罌粟堿等14 個,檢出不合格項目1 個(甲醛),不合格樣品基本集中在鴨腸、鴨血、鵝腸和水發毛肚這4 類樣品中。從整個抽檢結果來看,非食用物質檢出率較低,但因其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再加上火鍋作為重慶特色餐飲食品,深受大眾喜愛,因此火鍋菜品的質量安全應該引起重視。甲醛超標一方面可能是產品自身帶入[3-5],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商家為了保鮮非法添加。
整體來看,重慶市2020 年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大宗食品(如糧食、食用油、食用農產品等)和地方特色食品整體合格率保持高位,乳制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及保健食品等合格率100%,超市、商場食品安全保障較好,對發現的食品安全風險問題,有以下建議:
(1)針對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建議加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相關文件的宣貫,定期開展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行業人員職業素養;同時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特別是小企業、小作坊要加強監督管理,加強食品生產加工源頭、生產加工過程的控制,提高食品質量及衛生安全水平。
(2)針對存在摻雜使假問題發現率高的產品,如食用植物油、蜂蜜以及醬油等,組織開展專項治理和整頓,推動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對存在違法行為的,應依法進行查處,提高非法添加和摻雜使假等行為的違法成本,對連續查出不合格企業設立黑名單,對于違法生產的商家,設立黑名單,公之于眾,禁止其將來進入食品生產領域。
(3)微生物污染問題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可能出現在生產、流通、餐飲等各個環節,應做好提前預判工作。對夏季節令食品,如鹵菜、冷凍飲品等容易微生物超標的類別,建議在來年重點關注,進行跟蹤抽檢;對糧食制品,如大米、面粉等容易產生霉菌的類別,可建議有條件的企業采用真空小包裝,降低霉菌污染風險。
(4)火鍋食材毛肚、鴨腸等非法添加甲醛的問題需高度關注,火鍋是重慶市一大特色,火鍋菜品食品安全問題需謹慎對待。建議一方面全市各承檢機構統一檢驗方法和研判尺度,加大抽檢力度,尤其是中小型餐館,摸清當前甲醛使用情況;另一方面開展甲醛風險專項研究,例如,研究毛肚、鴨腸中的甲醛在蒸煮后是否有所變化,是否能降低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