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西安碑林 710048)
模仿創造技法是創造方法的其中一種,是一種由模仿引發物而設想出與其類似的創造物的創造方法。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極少數的人可以不用別人的影響自己創造出新事物,但多數人是通過影響來創造新事物。所以創造是可以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模仿并不是貶義詞。在人類從古至今的創造與設計中,模仿創造技法案例十分常見,在首飾設計中的應用表現也十分亮眼。自人類產生,這段歷史的發展是悠久與燦爛的,從原始審美發生人們便開始選取自然界中的物象簡單裝飾自己的身體。隨著物質的滿足和思想的不斷成熟,珠寶首飾的發展便開始系統發展。首先要了解飾品是以裝飾功能為主以其他實用功能為輔的一種產品,飾品的首要地位一直是裝飾人體。但是每一個時期的文化背景、審美標準、技術手段、以及飾品延伸出來的功能需求是不同的,那么模仿創造技法在飾品上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模仿創造技法是通過觀察自然或非自然事物,并從中得到啟發,從中獲得設計靈感。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把世界中各種各樣的形態,外表以及顏色通過直接模仿或重新排列等手法把它運用在自己的設計上。
最早的模仿創造技法的應用便是人類利用蝙蝠靠本身發出的超聲波引導飛行的原理發明了雷達。現今模仿創造技法在首飾設計里已經運用得比較普遍和嫻熟了。其實最初的首飾設計時,所用的材料是在自然環境中提取,然后通過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設計師的表達方式也不斷增加,設計作品也開始不向自然妥協,這樣是與美背道而馳。模仿創造技法的優點是設計者們要去靜靜體會和觀察,感悟與探索世界的神秘,仿造各種形態來進行設計。由于事物是千變萬化的,因此,使用模仿創造技法進行首飾的設計和制作,使得設計本身的雷同性會降低一些。再者模仿創造技法的應用能夠使首飾設計在設計時萃取世界中汲取靈感,讓整個造型更加靈動使首飾的藝術價值高。

圖1 巴洛克風格賽維涅蝴蝶結項
直接的造型模仿創造的飾品設計是指設計者在進行設計運用天然材質的原型簡單連接直接進行佩戴,或者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飾品創作表達手法的多樣化。以逼真的效果對于模仿創作物的直接復制。飾品的創造自人類從事生產以來就有。在舊石器時代的資料中,人們就發現了被用作首飾的物品了,我國境內的考古發現,羽毛、骨、牙、貝、等都被作為首飾的材料。穿有小孔或者涂有顏料大多是以簡單的粗磨或是以材料原型直接裝飾。那時的人類多以狩獵采集為覓食方式手工藝不發達,因此模仿創造手法也相對質樸直接。佩戴飾品主要是為了彰顯力量和吸引異性,這可能就是模仿創造法應用在飾品設計中最早的記錄。現在的某些地區的部落依然保持著這樣的裝飾習慣。
到了現代直接模仿創作就成了真實還原事物原貌并等比例縮小的飾品,這樣的飾品還原逼真、細節豐富、造型自然,由于過于真實就會導致造型可愛高級感不足,但是也很符合現代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造型與風格的模仿根據你想創作的設計元素,對其進行再次設計使得飾品更加順應時代風格和符合個人審美。這樣的設計同樣的元素也可以不同的面貌出現變化多樣。

圖2 清代點翠子孫萬代紋頭花

圖3 invisaWear是一款新型的智能珠寶

圖4 Mariko Kusumoto自然仿生面料再造與戒指設計
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紅極一時飾品珠寶以豪華為特色,具有享樂主義的色彩;具有立體感與空間感,極力強調形態的運動與變化,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在巴洛克風格珠寶中最代表的設計叫賽維涅蝴蝶結(Sévigné bowknot)(如圖1所示)這是最早的蝴蝶結珠寶形態,它誕生于17世紀中期。這種設計是源自于對蝴蝶形態的模仿創造對其進行系統的整理與總結所設計出來的。不可缺失的曲線、動感這些都是模仿了蝴蝶所具有的靈動的特點,都在設計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設計通過對蝴蝶形態的觀察與和當時盛行的風格來進行結合,對其進行了抽象的簡化與藝術處理,也更加貼合在巴洛克風格影響下的人群審美。
而現今蝴蝶結元素的飾品設計已經十分普遍,現在各大品牌中都有蝴蝶結元素的飾品出現,他們以巴洛克風格的賽維涅蝴蝶結為創意標桿以蝴蝶結原型為基礎進行了再次模仿與創造設計,由于人們審美的改變設計師對其形態進行概括化處理,來對應因時代的變遷風格的轉變這些因素的影響,變得簡潔小巧可愛怡人。
文化寓意模仿的設計作品是審美活動的高級表現,在創作設計時以物擬意以型答感,讓人與產品,產品與文化寓意之間相互表達審美意象,蘊含著飽滿的情感。
在巴洛克同時代的中國,當時的清代飾品以色澤明亮種類繁復品相大氣莊重著稱,由于中國文化遵從意向美,中國人將模仿創造技法應用甚廣,以清代妃嬪頭飾點翠子孫萬代紋頭花(如圖2所示)為例頭花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裝飾物,反映著女性的審美觀念,當時的設計者將頭花以點翠工藝裝飾,并模仿鳳鳥、葫蘆、蝙蝠等形象元素進行再次設計創造。他們的的模仿思路是諧音,蝙蝠飛動,寓意福澤降臨,葫蘆寓意子孫福祿,雙鳳吉祥象征地位,整枝頭簪暗喻子孫綿延、福祿萬代。因此模仿創造技法在應用與飾品設計時模仿原型的寓意情感,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都是模仿創造技法在飾品設計上應該體現的,可以說是古代人們借助大自然的生物對其進行解讀、也滿足一些人類自身的藝術上的精神需求。
科技模仿創造是指,以科技為媒介來滿足大眾對于飾品的裝飾功能的最大化審美或者滿足除了裝飾以外的功能需求。也就是說飾品除了裝飾功能以外,人們對現有科技進行模仿創造的探索,將其運用到飾品中使得人們在飾品更加具有實用功能,又或者技術的完善設定制作工藝和材料的創新將其應用在飾品中且更具藝術價值。
現今技術的發展,與全民智能設備的豐富與強大。穿戴智能也是正在進入生活,大眾印象中蘋果公司的智能手表等,而在首飾產品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智能珠寶的身影。invisaWear(如圖3所示)就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智能珠寶。雖然我們最經常使用智能手機與外界聯系,但是在真正的緊急情況下,手機使用起來并不方便。這款產品使用了緊急功能,可以直接快速與報警中心取得聯系,讓警察第一時間感到現場挽救我們的生命,在日常佩戴中也不會顯得過于突兀,造型時尚。對于應用于飾品設計中科技來說它不斷提高可用性,飾品與科技的邂逅可以讓科技飾品滿足消費者對其的價值取向,讓功能與美貌相遇這就是它代表的意義。
在工藝方面一款新材料或是新工藝的研發成功也許會使設計師得到全新的靈感,借鑒模仿工藝并對其在飾品創造中進行參與是模仿創造技法中的一種表現,并且這樣的碰撞也會是飾品的創新擁有更多可能性。藝術家Mariko Kusumoto她喜歡使用半透明的聚酯面料,通過加熱這些半透明的織物使其可彎折,以達到她想要的形狀和效果。她的作品的靈感均來自于海洋世界并將其裝配成三維可穿戴和雕刻的首飾,受到各種海洋生物的啟發。半透明形狀被制作成項鏈,胸針甚至戒指。(如圖4所示),她的作品像是某種未知海洋生物,或是另一個星球上發現的一種生物體,面料的半透明感,使作品創造出一種趣味的、神秘的、縹緲的氣氛。這就是材料給人的無限可能性。Mariko Kusumoto對于材料的探索形成了它特有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對于工藝的模仿創造所呈現出的特殊藝術狀態。
綜上所述,模仿式的產品創新法,在飾品設計中較為常用的也是最實用的一個方法。模仿創新技法在飾品設計上的應用能夠使飾品更具創意性,能夠使珠寶飾品表達出設計者所傳達的文化屬性以及藝術內涵。優秀的創造性的模仿設計并不容易,但模仿創造法也是一個成功概率較高的創新方法,因為它不是完全無中生有的,試錯風險就比較小,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模仿現成的,要先結合我們現今的審美風格、文化內涵、科學技術,再進行優化式創新,讓設計作品既模仿又能超越別人。對此,模仿創新方法對設計師的就十分有要求,創新思路應更廣闊,觀察、模仿、思考、創造、缺一不可,并且要形成明確的設計理念。宗守一家,兼容百家,最后再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