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福,劉 建,覃 婷,覃永華,羅 成,陸施毅,麻小梅,張麗娜
(1.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廣西南寧 530028;2.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廣西南寧 530028;3.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南寧 530011)
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處國家公園——黃石公園[1]。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批準的包含國家公園在內共6類保護區的“保護區國際類別體系”[2],作為國際自然保護區的“共同語言”,得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納和運用。自2015年起,我國通過試點建設,探討和推進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3]。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到2025年,健全國家公園體制,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4]。廣西是我國較早建設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數量較多的省(區)之一,廣西自然保護地體系在我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舉足輕重。因此,圍繞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目標,開展廣西國家公園建設布局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研究在以地塊小班為單元的森林和林地海量空間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數字高程模型(DEM)考慮自然地理單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獲取森林生態系統、灌草叢生態系統、石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物種及其生境(棲息地)、自然景觀分布區等空間數據,根據村落密度、人類生產活動區域評估潛在的人為干預影響,識別出自然保護潛力區域。
參照《中國國家公園總體空間布局研究》[5]相關成果中關于國家公園設立的基本要求,篩選廣西國家公園候選區域。根據國家公園設立的基本要求、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經驗[6]以及資源稟賦、建設適宜性、管理可行性等因素[7],構建廣西國家公園候選地評價指標體系(表1),邀請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及管理經驗豐富的行業精英共17名,開展獨立評判,確定候選國家公園名單和優先建設次序。

表1 廣西國家公園設立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ational park establishment in Guangxi
廣西地質起源古老,地形地貌復雜,水熱條件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形成森林、灌草叢、農田(含農地)、城市(含主要居民點)、荒漠(石灰巖裸地)、濕地等6種生態系統類型。其中,天然植被包括森林、灌叢、草叢、水生植被等不同類型,有722個群系[8],組成森林(指天然林,含基巖裸露度不超過30%的森林)、灌草叢(含基巖裸露度不超過30%的灌木林)、石漠(指基巖裸露度大于30%的巖溶土地)、濕地(指自然濕地)等4種自然生態系統類型(表2、圖1),構成廣西的自然生態系統空間,面積共1.15×105km2,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48.2%。

表2 廣西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空間面積統計(km2)Table 2 Spatial area statistics of natural ecosystem types in Guangxi (km2)

圖1 廣西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空間格局圖
從圖1看,廣西自然生態系統在空間格局上大致分四大片:
(1)桂中。以石漠生態系統為主,其次為灌草叢生態系統,零星小面積廣泛分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面積最少,局部集中分布。該片區地處廣西石漠化的核心區域,除現有石漠面積外,區域內的森林、灌草叢多存在不同程度石漠化或潛在石漠化,形成大面積連片的石漠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完整,生態過程齊全。
(2)桂西南。以巖溶土地為主,形成大面積連片的石漠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完整,生態過程齊全。
(3)桂東北。森林、灌草叢、石漠交錯分布。由于山區氣候等條件特別適宜杉木、毛竹生長,長期的人工林經營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空間分布不連續,生態系統脆弱。
(4)桂西。分為兩個小片區,基于山原氣候特征,該區域保存著較大面積的天然森林,但由于山區群眾“靠山吃山”的傳統,加上居民以小型家庭分散居住在高山上(當地俗稱“高山漢族”),對森林的長期蠶食造成該區域天然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嚴重。
除上述區域外,其他區域人口密集、經濟較繁榮,自然生態系統所占空間極小,且非常破碎。
通過對已知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IUCN瀕危物種、廣西特有物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等310種重要物種進行空間數據疊加,其中:重要野生動物105種(含旗艦種和傘護種25種),重要野生植物205種(含廣西特有種41種),其空間分布見圖2。
從圖2看,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的分布區域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巖溶山地、桂西山原、北部灣、大瑤山—大桂山、十萬大山、九萬大山、大明山和桂北山地等地區,此外,在大容山、都陽山和太平山等地區有零星分布。其他重要物種與旗艦種、傘護種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總體分布與自然保護區高度重合。主要原因:一方面,經受人為長期干擾后,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最后避難所;另一方面,目前對野生動植物的調查和關注還局限于自然保護區,其他區域保存的一些重要物種由于缺乏調查尚未被發現和記錄。

圖2 廣西優先保護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分布圖Fig.2 Priorly protected ecosystem and distribution map of important species in Guangxi
廣西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擁有眾多獨特、珍貴的自然景觀資源,較為知名的景觀43處,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廣西名山大川中,與廣西各類現有自然保護地高度重疊,其中:具有世界或全國代表性的景觀有7處,分別是桂林市的漓江,崇左的德天跨國大瀑布和花山崖壁畫,百色的大石圍天坑群、巴馬鳳山巖溶地質景觀,以及崇左白頭葉猴、欽州白海豚等生物景觀;具有廣西全區代表性的景觀有43處[8-11]。
將上述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物種、代表性自然景觀等所在的3類空間疊加分析,結合自然地理單元整合后,確定重要自然保護空間共232個斑塊,總面積8.7×104km2,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36%。在確定的重要自然保護空間中,識別出12個自然保護價值較高、人類活動相對較少的自然保護潛力分析區域(圖3),并開展科學評估,結果見表3和表4。

圖3 廣西自然保護潛力分析區域圖Fig.3 Regional map of natural prote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in Guangxi

表3 自然保護潛力分析區域空間基本情況Table 3 Natural prote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of regional spatial basic conditions

續表3Continued table 3

表4 自然保護潛力分析區域生物多樣性科學評估結果Table 4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sults of regional biodiversity in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conservation potential

續表4Continued table 4

續表4Continued table 4
按照設立國家公園的基本條件,從12個自然保護潛力區域選擇和整合,初步確定國家公園候選地10處,分別為越城嶺(南嶺)、九萬大山、漓江山水、大瑤山、大明山、都陽山(七百弄)、青龍山(雅長林區)、桂西南(石灰巖)、十萬大山、北部灣等地區(圖4)。應用表1國家公園評價指標量化標準的10個因子,經相關專家對各候選地獨立評判打分,結果見表5。

圖 4 國家公園候選地基本條件示意圖Fig.4 Basic conditions for candidate sites of national parks

表5 國家公園候選地指標綜合評判結果Table 5 Comprehensive indexes evaluation for candidate sites of national parks
在國家公園候選地指標體系中,國家代表性分值占總分值的35%,分值偏低。但從評判結果看,各國家公園候選地相對得分與普遍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各評價指標分析如下。
從國家代表性和生態重要性看,大瑤山候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過程屬全國代表性,有8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以及一批全國知名的自然景觀;越城嶺(南嶺)候選地屬中國35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南嶺地區[12],有10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具全球保護意義;北部灣候選地屬中國35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南海地區[12],有8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紅樹林及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具全球保護意義;桂西南(石灰巖)候選地屬中國35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桂西南山地區[12],有10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花山壁畫為世界文化遺產,明仕田園及德天瀑布等為全國知名景觀;十萬大山候選地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及生態過程具全國代表性,有12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青龍山(雅長林區)候選地有3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大石圍天坑及大面積原生蘭科植物等為世界罕見;漓江山水候選地擁有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和世界著名的漓江山水景觀;九萬大山候選地有5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大明山候選地有4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峽谷及山頂矮林景觀具全國代表性;都陽山(七百弄)候選地石灰巖生態系統類型及生態過程屬全國代表性,有2種野生動物旗艦種和傘護種以及多種世界性古生物遺跡,七百弄喀斯特峰叢地貌等景觀全國知名。
從重要性看,10處候選地生態系統都各自包含一個以上大面積生態系統的全部物理環境、完整生境;除大瑤山、十萬大山、都陽山(七百弄)等候選地生態系統處于相對自然狀態外,其余候選地耕地、人工林、庫塘等人工生態系統以及人類集中居住區域占比較大,生態系統原真性不夠強。
從管理可行性看,只有大瑤山、十萬大山兩處候選地有較大比重的國有土地,具有統一管理的基礎,其余候選地幾乎全部屬集體土地,對集體土地實施置換、贖買或保護地地役權征收難度非常大;盡管北部灣村莊分布少,但該區域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重要的出海通道,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關系協調困難。
3.3.1 優勢
桂西南(石灰巖)、大瑤山、十萬大山、越城嶺(南嶺)、北部灣、漓江山水、都陽山(七百弄)等7處國家公園候選地的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及自然景觀極具影響力。其中:桂西南(石灰巖)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生物多樣性最為突出,石灰巖季雨林生態系統具有全國影響力;大瑤山生物多樣性具全球保護意義;十萬大山溝谷雨林和季雨林具有全國重要保護意義;越城嶺(南嶺)生物多樣性和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都具有全國重要保護意義;北部灣海洋生物及紅樹林生態系統等具全國重要保護意義;桂林漓江山水世界聞名;都陽山(七百弄)古生物、地質遺跡、地質景觀等具有全球重要保護意義。
3.3.2 劣勢
桂西南(石灰巖)、北部灣、都陽山(七百弄)、漓江山水、越城嶺(南嶺)等5處國家公園候選地均存在明顯劣勢,其中:桂西南(石灰巖)村落廣布、人口眾多,土地所有權幾乎為集體所有;北部灣沿海作為國家層次的經濟開放開發區,國家“一路一帶”重要門戶戰略,廣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等,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協調困難;都陽山(七百弄)村落呈小型化高密度分布,大多數群眾生活處于極度貧困狀態,且其土地幾乎為集體所有;漓江山水地處城市范圍,原住居民多,保護與發展矛盾難協調;越城嶺(南嶺)地處中亞熱帶,毛竹和杉木等傳統種植的用材林樹種適宜區域與山地完全重疊,這些樹種從山腳至山頂幾乎隨處可見,成為當地群眾主要生活來源,當地居民也多以林為居,因此協調群眾生產生活與自然保護的矛盾較困難。
綜合上述10處國家公園候選地分析評價結果,權衡布局和推動作用等因素,建議重點推進大瑤山國家公園候選地建設,努力培育越城嶺(南嶺)、北部灣、十萬大山、漓江山水、都陽山(七百弄)等5處國家公園候選地,作為廣西國家公園建設的長期戰略,使廣西國家公園總面積達1.85×104km2,可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7.8%。
桂西南(石灰巖)、大明山、九萬大山、青龍山(雅長林區)等4處國家公園候選地,盡管在建設國家公園條件上存在不足,但仍然是廣西自然保護的精華,在某些方面具有國家意義甚至全球意義,在廣西自然生態保護中起到主導作用,與其他自然保護地一起構成廣西國土空間“南北雙屏”的重要生態安全格局,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廣西自然保護地體系,為廣西持續提供豐富的優良生態產品,為廣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保障。
按照國家公園建設的基本要求,優先建設大瑤山、越城嶺(納入國家布局的候選南嶺國家公園)、北部灣國家公園候選地,通過加強現有國家公園候選地內自然保護地建設,強化自然資源的保護管理,理順各相關利益方,特別是土地權屬關系、居民生產生活乃至生計替代等,力爭廣西國家公園面積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40%左右,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其中:在大瑤山國家公園候選地范圍,以金秀瑤族自治縣黨委、政府作為主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旅游資源稟賦的優勢,繼續調整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規范生態旅游開發,引導當地居民脫離“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走上生態富民的道路。以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契機,促進自然保護地機構能力建設,有效提高自然保護管理成效,努力增加自然保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協調自然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公園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在越城嶺(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地范圍,以桂林、柳州兩市黨委、政府為主導,通過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進一步整合優質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拓寬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渠道和生計替代產業,逐步退出生態關鍵區域的杉木、毛竹等經營。根據湖南南山國家公園試點的經驗,該區域大量的集體土地、集體森林仍是國家公園建設的難點,要積極探索集體土地管理創新,如集體土地贖買、置換或長期租用等,為開展統一保護管理自然資源資產創造良好的條件;結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的建設,彰顯越城嶺(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地紅色旅游資源地位。積極參與全國國家公園建設布局,主動銜接湖南、廣東等相關省,為納入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做好基礎準備。
在北部灣國家公園候選地建設推進中,由于海域管理涉及諸多國際事務,首先,需要各級政府積極協調,摸清本底,理順管理,協調利益相關方,協調國家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利益與國際關系等。其次,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正在實施,同時該區域在主體功能區劃中確定為國家級重要開發區,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銜接。另外,在空間布局上,需要保證國家公園候選地生態空間連貫性的同時,權衡相關利益關系,兼顧“經濟出?!被顒?,確保自然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