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燕 謝明洋 程宇林 蔣建華
長征的勝利是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艱苦奮斗的結果。歷史只會眷顧那些勤懇勞動、努力奮進的搏擊者,而不會去等待好逸惡勞、猶豫不決的畏難者。新時代的大學生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一定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大學生的長征路。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對具有社會歷史屬性的“勞動”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人在從自然界分化出來演化成自然人,進而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勞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勞動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勞動價值觀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高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要重視書本內容和理論知識的傳授,但不能輕視對學生實踐操作和勞動能力的培養。國家越來越重視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新的世情國情黨情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勞動教育規定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勞動價值觀教育又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建設之需、時代之需和人民之需。將長征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幫助學生提升勞動信心、堅定勞動價值信仰,最終促使其養成正確優良的勞動價值觀,助力教育和培養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新青年和接班人。
20 世紀30 年代,一個年輕的政黨,帶領一支年輕的軍隊,完成了一次無與倫比的遠征,這就是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英雄遠征史詩。長征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苦干的民族精神,匯聚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保障了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人民擁有正確勞動價值觀,才能創造出幸福美滿的生活,才能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繁榮發展。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民勞動價值觀出現偏差不僅會導致社會生產勞動質量的下降,從長遠來看,更會使得這個社會沒有活力,甚至衰退。在二萬五千里遠征中形成的長征精神與新時代提倡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的相通之處具體體現在文化源流、價值目標和基本內涵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兩者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我們將長征精神融入到新時代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中,強化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從文化源流上看,長征精神和勞動價值觀都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且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輝煌的華夏文明博大精深且獨具特色。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及其帶領的紅軍不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了近代歷史上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新時代我國提倡的勞動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歷盡艱辛、勤勞奮進、朝夕不倦確立的堅定理想信念,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也承載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美好夙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懂得團結協作的民族,長征中各軍隊以及軍隊和人民之間的民主團結是長征勝利的關鍵因素。愛國主義傳統構成了中國人的品格。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毛澤東指出: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不同的內容[2]。在革命的關鍵時期,愛國主義召喚了億萬群眾,奔向戰場,投入戰斗,并英勇獻身。在新時代,愛國主義體現于人民大眾的辛勤勞動中,體現于此次為戰勝“新冠肺炎病毒”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地“請戰”上一線的行動中,體現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中。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民族不斷融合而形成了強烈的國家統一和自尊、自信、自立的愛國主義傳統,這正是古老中國歷經風雨而中華文明歷史延續不斷的根本原因所在。
從價值目標上分析,長征精神和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蘊含的最終奮斗目標和最高價值追求一致。第一,兩者都致力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且最高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1921 年成立之初的中國共產黨,確立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往直前、奮不顧身。長征精神孕育和形成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的生動寫照,紅軍長征是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絕地反擊,向死而生的選擇。唯有歷史,才能使我們面對今天的現實而不感到膽戰心驚。因此,不能忘記走過的長征路,要一直堅守偉大的長征精神,這樣才能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女為實現一個個宏偉目標而奮斗不止。勞動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同樣以共產主義的實現作為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也是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和弘揚的優秀社會主義價值觀。第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都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曾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3]。”實現偉大的夢想,需要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長征途中,中國夢是紅軍將士們爬雪山、過草地、穿激流、登險峰,面對幾十萬國民黨敵軍的圍追堵截依舊越挫越勇、堅持斗爭到底的最好表達。新時代,我們追求民族復興、國富民強的夢想,必須發揚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長征精神,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中國夢的實現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長征精神和勞動價值觀的科學內涵都提倡要信念堅定和理想崇高,其精髓要義都是勤勞苦干、艱苦奮斗,都講究實事求是和團結協作。在長征途中,毛澤東作為紅軍長征的靈魂人物,創作了《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等多首氣勢磅礴的詩詞,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人及其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生死相依、艱苦奮斗的斗爭精神。回顧學術界專家的研究,可以總結出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為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頑強拼搏和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顧全大局和嚴守紀律;依靠群眾和民主團結。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作為社會勞動實踐的精神產物,它是理論與實踐、歷史和現實的統一。勞動價值觀是一種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包括對勞動的認知、認同、目的、價值和態度等內容,是人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價值觀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出勞動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質,在勞動認知上要求做到認同勞動,熱愛勞動;在勞動人格上提倡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尊重勞動成果;在勞動權益上倡導實事求是,勞動平等,團結互助;在勞動使命上倡導勞動光榮,勞動神圣。長征精神和勞動價值觀本質上都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是靠實干干出來的,我們只有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積極勞動、辛勤付出、團結進取才能保證國家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實現偉大夢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勞動人民最偉大”“財富的創造靠勞動”等成為人們信奉的價值觀,深入人心,無數的青年奮戰在工廠車間和田野工地,“勞動最光榮”“不勞動者不得食”“剝削可恥”成為社會風尚。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對魚龍混雜的外部環境,青年人尤其大學生身上開始出現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一夜暴富”“空手套白狼”思想盛行,局部社會出現未富先懶的現象。勞動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能片面地認為勞動就是謀生的手段,正確認知勞動,勞動是將人民大眾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媒介,是人民大眾實現自我價值和走向自由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新時代弘揚長征精神,將長征精神融入到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教育中,有助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全面發展。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就是: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不惜自我犧牲、舍我其誰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艱苦奮斗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緊密團結的精神[4]。弘揚長征精神,將其融入到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教育中,不僅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什么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更讓他們懂得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生力軍在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時,更需要有這些理想、信念和精神,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中融入長征精神,不僅能豐富充實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同時也能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指明方向。理想指引方向,信念決定成敗。理想信念關系到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和成長發展,只有信念堅定了,價值觀才不會發生扭曲,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心無旁騖地穩步向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學習偉大長征精神,自覺地把自己的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同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勤勤懇懇、踏實勞動,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成就夢想、實現價值。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于2019 年10 月出臺,其中明確規定了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和先進的時代精神是新時代我國的重要任務,提倡“勤勞方可致富”“幸福源于奮斗”等理念。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心骨,在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中融入長征精神,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長征故事和長征精神,將精神化為物質的力量,體現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潤物無聲地激發他們自主自愿去學習理解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勞模精神和新時代工匠精神等其他優秀的中國精神和中華優秀的文化資源,也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參觀學習紅色文化基地和組團拜訪慰問老紅軍等實踐活動中去,促進學生形成“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征二萬五”的良好心理,在拓展了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廣度的同時也延展了勞動價值觀教育的途徑。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糾正其錯誤想法,影響其行為活動。如此,大學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回顧昨天的長征路,是為了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開辟明天的長征路。
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了中華優秀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沒有自信力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沒有自信力的軍隊,是不可能戰勝敵人的[5]。長征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長征的勝利讓全國人民萌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了愛國熱情,增強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時代,弘揚和學習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的當代現實價值,同樣能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召他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國夢的指引下,不斷深入實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不斷探索前進,激發他們在勞動中學會發現,在傳承中學會創新,這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勞動自信心,能進一步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在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起著重大支撐的作用,精神在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一個國家強盛、進步和振興的過程中也舉足輕重。勞動是物質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同時意識也會反作用于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和促進。精神作為人這一主體的意識,必然對人本身產生影響。長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小覷的支撐功能。大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中融入長征精神的學習,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信“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事業是靠辛勤勞動打拼出來的”。大學生應同人民一起奮斗,同人民一起前進,同人民一起追求偉大夢想,用一生來踐行自己的理想追求,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勁持久的青春動力。
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最重視理想信念的教育。“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6]。”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勝利之根本,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會有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的偉大革命事跡;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會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糾正錯誤路線,從失敗走向勝利。雖然當今大學生生活的時代變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少,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6]。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新時代大學生要結合長征精神,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為自己確立勞動最光榮的崇高理想信念奠定理論基礎和勞動實踐基礎,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念能幫助大學生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不畏艱險,越挫越勇;即使遇到險運,也能有堅持活下去的勇氣;即使遭遇不幸,也能保持崇高的心靈。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才能走向勝利之巔。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對大學生教育的最終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所有這一切,只有當他不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7]。”勞動價值觀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價值目標是:培育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觀。課程體系是一個學校的核心育人載體,在課程中要弘揚堅忍不拔、獨立自主、艱苦奮斗、越挫越勇的長征精神,尤其要將其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同時將長征精神體現于無論是專業技術課、勞動技能課還是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綜合實踐課程中,以助于從學習和實踐多方面幫助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養成。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對長征精神的滲透,要避免填鴨式灌輸,學會用樸實生動、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語言給大學生傳播和弘揚長征精神的時代性特點,增強學生對長征精神的認同感,促使他們從心底里接受長征精神,感同身受革命先輩的奮斗史,深刻理解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仍是新時代大學生必備的優良品格。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環節中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勞動實踐中體會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學生對勞動有正確的認知和認同,最終摒棄厭倦勞動、好逸惡勞、夢想著一夜暴富等負面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勤勞是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勞動精神一代代傳承,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勞動觀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是當下國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國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個歷史基點。在網絡輿論管理中,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既要弘揚革命時期的長征精神,也要加大力度宣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學校對長征精神的宣傳要避免形式主義,不浮于表面要做實做到位,充分結合利用學校的線上和線下平臺,讓長征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去,體現到他們做人做事的常規中去。第一,以講述優秀紅軍的英雄故事和宣傳長征題材文藝作品為著力點,如紅軍在槍林彈雨中飛奪瀘定橋、湘江戰役中的陳樹湘壯烈犧牲等故事,打造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宣傳優秀革命者和紅色事跡,讓當代大學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禮,在敬佩革命先烈的同時倡導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積極行動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做到與猶豫不決和思而不學說“再見”。第二,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風氣在青年大學生中日益盛行,許多人不勞而獲被年輕人看在眼里,“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的出現讓大學生的一片熱心和激情隨著這些烏煙瘴氣而逐漸消退,因此,在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一定要掌控好校內宣傳平臺對社會主義先進價值觀的傳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新時代工匠精神,防止和積極制止學生中產生的不良思想觀點,讓學生明白只有勞動和實干才能讓人活得踏實,才能讓民眾欣賞和肯定自己的價值,才能托舉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大學生在參與活動和事務管理時,其參與度和管理效能與他們對活動和事物的認識水平和認可度密不可分,想要激發大學生投入事務管理和活動參與的熱情,首先要讓他們表現出對活動和管理客體的認識,特別是對其蘊含的基本內容和倡導的價值目標的理解和贊同。長征的偉大勝利,離不開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對紅軍隊伍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優良的管理效能。將長征精神融入到學生管理事務的工作中,弘揚獨立自主、互相團結、勇于糾錯等精神。第一,通過開展“我的大學長征路”主題學業規劃大賽,讓學生重視自己的專業,管理自己的學業,在思想上用長征精神武裝自己,在行動上體現出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刻體會堅守長征精神獲得的成功和喜悅以及偏離長征精神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將長征精神內化為實踐活動中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第二,寢室是大學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同學們傳播信息、思想交流和表現自我的場所,也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服務能力的課堂。因此,在學校宿舍中倡導勤儉節約,組織學生以長征為主題裝飾美化寢室,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和正確認知勞動的價值。長征精神融入學校提倡的實踐活動中,利用學生參與活動和參與事務管理的資源,在學校提倡的弘揚長征精神系列活動的熏陶下,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協作,深刻領會與自己相隔甚遠的長征歷史,切身領悟永不過時的長征精神,將“革命先輩的長征精神”變成“后輩我們的長征精神”,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加強理論學習,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熱愛勞動實踐,爭做新時代優秀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