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
(合肥市翠庭園小學,安徽 合肥 230022)
小學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群體擁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有必要引導小學生群體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數學學科可以鍛煉小學生群體的思維能力,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和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逐漸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對小學生群體的學習進行引導,幫助小學生群體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當前我國社會內部已經開始倡導“終身學習”,判定一個人是否為人才的標準,就是這個人是否能夠將終身學習作為生活目標,而決定終身學習的關鍵,就是自主學習相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們開展自主學習,從而真正將自主學習作為一種習慣。自主學習又被稱之為“主動學習”,需要學生們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以及自律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們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運用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對學習擁有旺盛的熱情,以及強烈的興趣。教師應當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掌握,然后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對學生們展開與自主學習相關的教學引導工作[1]。
教師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小學教育是人們學習生涯當中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小學數學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小學生群體被動地按照教師給出的固有思路展開思考和學習,這樣做對小學生群體并沒有任何益處。小學生群群體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對很多事物都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會采取獨特的視角,如果長時間運用固有思路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無疑會扼殺小學生群體的天性,久而久之,小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教師應當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更多的思考空間交給學生。例如教師在進行“連加與連減”一課的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出一道練習題,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題目的答案,而不是著急說出答案。如果有的小學生對題目產生“奇思妙想”,無論小學生的想法是對是錯,教師都不能立刻更正或者否定,而是應當將小學生的想法引導至學習的層面,如果小學生的想法出現錯誤,教師應當指出錯誤的位置,避免小學生以后再犯類似的錯誤。教師還應當告訴所有學生,應當學會自主思考,而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更不是為了答案而做題,循序漸進地激發小學生群體學習數學的欲望,從而讓自主學習逐漸成為現實[2]。
小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更像一張白紙,小學教師如果進行正確的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群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構建幫助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其原因是學生家長雖然對小學生群體的學習非常重視,但是學生家長普遍不具備科學合理的教育經驗,難以引導小學生群體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多下工夫,將自主學習的平臺進行創建并在校園內投入使用。
小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并不算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以此作為突破點,營造出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在正式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提前布置一個問題,讓學生們把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瀏覽,從而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例如教師在進行“認識圖形”一課的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們先熟悉相關的圖形以及實物,然后鼓勵學生們踴躍發言,說出相關圖形的名稱。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內的“光榮榜”開展教學,先讓學生們看課本進行預習,然后在課堂上開展競答活動,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一枚“光榮榜”上的小紅花,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被激發,真正找到學習的興趣。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生群體逐漸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做到獨立自主[3]。
要想讓小學生群體真正學好數學,必須讓小學生群體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否則小學生群體會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壓力,難以進行自主學習。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避免學生們因為學習效果不佳而抵制學習。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和學習習慣,并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練習,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還應當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使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學習完成后靈活地在實際中運用。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認識鐘表”之中,可以讓學生們將一天的生活作為例子,在班級中講解自己在什么時間做了什么事情,以及如何能夠準確地記住時間,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鐘表上面顯示的刻度。在隨機抽取的學生們都演示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評價誰畫的鐘表最像。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鐘表實物進行演示,幫助學生們進行深入理解,然后培養學生們的“舉一反三”能力。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對本堂課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們明確觀察生活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們發現更有趣的知識,堅定自主學習的遠大目標。
小學生群體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小學教師的“單打獨斗”,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保證小學生群體回到家中以后,能夠獲得家長對于自主學習的監督和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們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解答,然后讓家長對作業進行輔導,告訴學生們可以探索不同的解題方法。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與促進,能夠幫助小學生群體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就感,不再將數學這一學科視為難以理解的“洪水猛獸”[4]。
老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觀察生活,發現數學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小學生群體的觀察,可以稱之為一種無形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效果在觀察中大大增強,學生們可以主動學習生活中需要的知識點,這也會更好地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小學生群體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生活的 熱愛。
綜上所述,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小學階段的教學應當即使轉變教學思路,將培養小學生群體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采取多種策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引導,以培養小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幫助小學生群體進入知識的世界,為培養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新人才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