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安 陳 穎
近年來,“獲得感”成為一個熱門話語,經常見諸于政府的政策文件和學者們的筆尖紙頭。也有學者專門撰文論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指思政課在滿足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堅定信仰等方面需要后而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心理體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師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基于思政收獲而形成的正向積極肯定的感受體驗,是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形成的情感意志狀態”。由此可見,獲得感是主體積極、肯定、愉悅的心理體驗和感受,這種感受的產生以主體的某種“獲得”為前提。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某種獲得”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因此,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也體現在四個維度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給學生主體的首要“獲得”是知識。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科學性設計、輔之于符合學情性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充滿藝術性的闡發,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轉化成學生的知識體系,學生由學前的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知之不深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狀況、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改革開放的偉大成績、思想道德知識、法律基礎知識、當今國內外形勢與政策等知識內容。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時刻感受到知識對自己的“填充”,以及體驗到知識的充實感。這種知識的充實感能夠使學生在諸如黨史知識競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知識比賽等活動中勝過競爭者,也可使學生在與他人的日常交流中擁有不竭的知識資源而處于上峰或主動地位。由此,學生會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從而產生自信感。
能力是對知識的運用,是通過運用知識分析情況、解釋現象、解決問題所展現的素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賦予學生的能力獲得,就是要讓學生在獲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在現實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在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否能實現這一問題時,學生能夠基于新中國作為新事物的內在發展前景、改革開放的外在強大動力、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力、執政黨英明科學的執政方針政策等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從而肯定地得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實現。正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讓學生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了解釋一個個社會現象,進而解決一個個現實問題的能力,學生獲得了取得成就的愉悅心情,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思想是知識的升華,“當個體對某一事物形成了理性的認知和穩定的觀念的時候,他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思想。思想可以由一系列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給學的獲得感,不能僅僅是知識獲得和能力獲得,更核心、更根本的獲得是思想獲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給學生的思想獲得,是指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進而升華為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從而成為指導行為和實踐的“指南”。思想獲得,使學生擁有了穩定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學生能夠透過多元社會思潮和繁雜社會現象辨析真善美,認清假丑惡,從而獲知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必須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路。人生發展的方向猶如眼前的畫卷一般清晰地呈現在自己的面前,學生就能夠走好屬于自己的“長征路”。
行為是思想的升華和外化,思想一旦離開了行動不能獲得任何東西,只有通過行動,才能佐證思想是“高大上”還是“低劣俗”,思想獲得才能得到確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應該著眼于學生知識獲得為基礎、能力獲得為關鍵、思想獲得為核心、行為獲得為支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給學生的行為獲得,是指學生運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所學、所思從事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帶來積極的社會效應,自己也能得到社會的擁護和認可。比如,當同胞處于災難之中,學生基于對愛國主義內涵的深刻領悟,愿意成為志愿者深入災區參與救援或提供力所能及的捐款捐物,這種行為得到很多人稱贊和效仿,于是在全社會掀起了馳援災區的熱潮。此時,學生就有了行為獲得。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奉獻和付出,而不在于個人的得失,從而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知識獲得、能力獲得、思想獲得和行為獲得構成了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整體。知識獲得是基礎和前提,能力獲得是關鍵和承啟,思想獲得是核心和根本,行為獲得是升華和外化。四個方面缺失任何一個方面,都說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失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都要著眼于提升學生在這四個方面的獲得感,把這四個方面獲得感的提升作為價值遵循。
高校“思政人”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要求,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就學生的獲得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仍然“在路上”,仍需要堅持和加強。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單一主體及其身份的固化,造成學生主體的缺位,這一現象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課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方法的選擇沒有圍繞學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么學就怎么教。這體現了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原則。而在現實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時,仍然在以教定教、以教促教的圈子里打轉,教學準備始終圍繞著教的需要,而不是圍繞著學的需要而進行。其次,課堂教學關注學生不夠。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繁重,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習慣于“霸占”課堂時間,形成了“滿堂灌”思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聽課感受和狀態,不能及時檢驗學生的聽課效果。最后,課后教學感受很少反饋學生。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課后,通過對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及其兩者的結合狀況進行反思,提煉感受,以便進一步改進教學。然而,教學反思如果不能及時反饋給學生,得不到學生一方的確認和佐證,教師想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難免會成為一廂情愿。課前、課中、課后教師地位的凸顯、學生地位的缺失或弱化,學生的心理體驗必定不是愉悅的,獲得感更無從談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什么是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關鍵課程”?這是因為它有著不同于其他課程的屬性。其他課程主要呈現知識屬性一面,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兩面。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同屬性,決定其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任務,進而決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不同的供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不僅僅能讓學生知道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更應該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體現了學生的知識獲得和能力獲得,而如果讓學生知道“怎么做”,才能佐證學生具有了思想獲得和行為獲得,進而確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是高效的。在現實生活中,為什么仍然存在學生揮金如土、及時行樂、沉迷網絡現象?為什么仍然存在學生因不能辨別是非,而誤入歧途?為什么仍然存在學生對他人處于困境中的漠然視之?等等這些現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這些不良現象應該擔負一定的教育失職之責。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仍然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階段,而沒有上升到“怎么做”環節,學生的獲得感沒有升華至思想獲得和行為獲得,因此,學生的獲得感仍然存在片面的現象。
提高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主要職責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部門,但這并不是說,其他相關部門就可以缺席。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學工處學生到課管理、教務處課堂教學秩序管理、督導處的教學效果評估、團委旨在鞏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果的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宣傳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動員、財務處對教學活動的經費支持等。因此,要提升學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在強調主體責任的同時,各相關部門還要履行好協同之責。然而,在教學的實踐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能及時聯系到班主任老師交流學生到課、聽課情況;教學工具、設備出了故障得不到及時的維修;把學生中的“頑固”分子上報給相關部門得不到合理處理和教育;開展實踐教學、設置教學情景現場不能獲得經費資助;教師超負荷的額外勞動不能得到必要的鼓勵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遭遇的這些狀況,說明相關部門沒有做好協同、配合、支持工作,必然影響教師的教學心態,甚至沖擊教師的獲得感,難免造成“沒有教師的獲得感,就不可能真正有學生的獲得感”,因此,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也就缺乏了保障。
獲得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這種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經過進一步培育后能夠上升為主體的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并指導主體從事社會活動。那么,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如何培育呢?要找到合理的培育路徑,就需要深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獲得感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式是:學生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學生獲得感。這種關系式可以解釋為:由于學生有每種需求,所以來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科學性、正確性、豐富性能夠提供給學生所需之物,學生的需求得以滿足,從而產生了獲得感。這是一個非常理想、毫無矛盾的關系式。那么在現實境遇中,為什么會出現如前所述的學生獲得感缺失問題呢?這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并不能直接行供給之舉,這一供給之舉需要靠間接供給者——教師來完成,亦即教師通過學習、理解、領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后,再憑借某些方式教授給學生。這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獲得感之間的關系式就變成了:學生需求——教師供給——學生獲得感。又由于學生需求得到滿足后,就產生了獲得感,所以,學生的需求就是學生的獲得感,因此,關系式進一步成了:教師供給——學生獲得感。這對關系式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學生獲得感缺失。那就是,教師的教學供給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獲得而產生的矛盾。那么,要培育、提高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就必須對教師的供給方式——教學進行改革。
培育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不僅要讓獲得感的需求者,即教學對象——學生在位,而且要讓學生始終處于“C位”,也就是處于中心地位、核心地位、第一地位。學生的“C位”性表達了以下幾層內涵。一是學生要有獲得感,就必須在位、在場,這是學生得到獲得感的基礎和前提;二是學生在位、在場不是一個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一個時空概念,也就是說學生處于老師心中最重要的地方,在教師的每一個教學活動里都存在學生的身影;三是學生在位、在場不是在邊緣位置,學生不能邊緣化,而是處于中心位置、主體地位。學生處于“C位”性地位,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改善教與學的關系,具體而言體現在:1.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都必須圍繞學的需要來確定,也就是以學定內容、以學定教法、以學驗效果,而不是以教定內容、以教定教法、以教評效果。2.教師課前的準備、課中的講授、課后的反饋圍繞學的需要來展開,課前要備學生、課中要導學生、課后要答學生。3.要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強調學生的“C位”性,并不是說,課堂交由學生掌控,而是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體現以學生為主,使學與教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實現學教相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雙重性,而本質屬性于其價值屬性,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課程,其知識屬性無法完成這一使命,只有通過價值引導,“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才能完成歷史重任。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屬性,就是凸顯思想獲得培育在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培育中的重要性。在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中,思想獲得處于最核心的地位,起到統領知識獲得、能力獲得,并指導行為獲得的作用。抓住了學生思想獲得培育這一根本,從而確保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朝著正確方向進行。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怎樣通過教學改革來培育學生思想獲得呢?一是內容講授要深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因為要讓學生聽懂,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粗淺化處理,停留在一般理論的講授,這樣無法向學生彰顯理論的科學性和價值性。二是活動組織要有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為了互動而組織一些沒有實質內涵的活動,而應該開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提高邏輯思維的優質活動。三是闡述理論要透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理論的價值和真理的力量。四是解決問題接地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學生的困惑、疑慮為目的,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用性,因為有用,所以愿學,因為愿學,所以能信,因為信賴,所以堅守和踐行。
教學方法是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獲得感之間的“橋梁”,方法得當,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就能順利達成;方法不當,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就會受阻。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邏輯,做到避免以傳統填鴨式的教師邏輯為主而忽略學生認知邏輯,同時避免只強調學生認知邏輯的中心地位而無視教師對其必要的引導和提升作用”,通過分析學情來選擇合理教學方法,確保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符合學情性。一要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講授法具有系統、深刻闡述理論的優點;專題教學法具有綜合知識點,講清講透專題內容的特征;問題式教學法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質疑潛能;案例式教學法通過通俗易懂的舉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等等這些傳統教學方法,老師們要結合學生的特征,充分發揮其優勢。二要運用好混合式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法是指線上線下相結合或相混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取長補短,運用線上信息發布便利、資料儲備豐富、記錄學生過程學習狀況清晰等優勢,彌補了線下教學的單調、刻板、低效的不足。三要挖掘新媒體新技術的教學功能。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發展時代,是新媒體新技術環境中的“土著居民”,挖掘新媒體新技術的教學功能,學生會感受到格外親切,獲得感也必然提升。
獲得感是積極、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種積極、愉悅的心情在沉悶、壓抑的教學情景中是很難獲得的,只有在輕松、快樂、平等的氛圍中才能達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培育、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教師就必須營造愉悅、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處處充滿情感,充滿愛。一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地位平等是師生雙方保持愉悅心情的基礎,以此為前提才能進行合作,并取得成功。教師要擯棄“我是電、我是光、我是唯一的神話”、“我主宰、你崇拜”的傳統師生觀,而應該樹立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學習、教學互進的新型師生觀。二要營造生動活波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感提升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課堂討論、知識辯論、學生演講、情景劇模仿、感人事跡分享等活動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覺自己是課堂教學的“主演”,課堂雖是小“舞臺”但也能展現大夢想。三要常問計于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最有話語權,也最有辦法。常問計于生,體現了教師的胸懷和擔當,更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從而激發學生自信、自尊之情。
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培育,離不開高校相關部門的配合,這些部門是學生獲得感提升的協同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協同主體的作用,構建完善的教學協同機制,學生獲得感培育才有保障。一是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學生獲得感的培育。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領導要經常下到班上聽課,了解學生獲得感的情況,激發學生獲得感的自我提升意識。學校黨委要經常關注并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確保學校擁有一支盡心盡職、堪當大任、精心培育學生獲得感的優秀教師隊伍。二是各職能部門要自覺履行好協同職責。教務部門要履行好教學管理職責,質量保障部門要做好學生獲得感的評價工作,學工部門要確保學生到課,團委要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宣傳部門要做好輿論引導和宣傳工作,財務部門要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后勤部門要做好物質供給工作。三是其他教學單位要確保同向同行。承擔專業課的教學單位要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的關系,自覺尊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課程的地位;專業教師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確保專業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鞏固、夯實學生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