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卨
法國的安德列?高茲、美國的詹姆斯?奧康納、約翰?福斯特、英國的喬納森?休斯、以及加拿大的本?阿格爾等人創立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通過對目前人類面臨嚴重困境的深入反思,不僅立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之間的相關性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激烈、系統地批判,還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將日益激化的人和自然的矛盾看作阻遏人類進步、導致文明蛻變的主要矛盾。“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系統不僅內在于生產力之中,還內在于生產關系之中。”1[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唐正東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4頁。他們認為正是資產階級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無休止地運用資本邏輯,才導致現代人日益陷入生存危機和非人狀況。為此,他們主張眼下的“生態運動必須成為一個更廣泛斗爭的一部分,而不應看作目的本身”。尤其是法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高茲在一系列著作中,都譴責了“以增長為目的的社會主義”和“以增長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并尖銳地指出,“假若社會主義采用同樣的手段,使人類對自然界的全面統治必然導致統治技術對人的統治,……那么社會主義就不能比資本主義好多少。”1Andre Corz,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75, p. 20.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夠超越資本主義而化解生態危機呢?針對這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一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精心設計了一種能打破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的社會主義未來,以期尋找一種能夠解決生態危機以及人類生存的“雙贏”理念。
這其中,將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活緊密結合,要人們“從不必要的、有害于生態的消費中解脫出來,到生產活動中去尋求滿足”,由此形成的一種新的生態觀和生活觀,就是當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創立的一種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的有關生產和消費相統一的生存需要理論。而該理論之所以會在世界范圍產生較大影響,不只是因為“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發地’發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顯現過程”,2[德]克勞斯?黑爾德:《世界現象學》,倪梁康等譯,三聯書店,2003年,第202頁。更是因為長期以來,由人類的異化消費和非基本需要產生的“對自然的掠奪式開發和利用帶來的自然生態和人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嚴重的破壞,使人類遭到了可怕的報復”。3[德]尤爾根?哈貝馬斯、米夏埃爾?哈勒:《作為未來的過去》,章國鋒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頁。致使今天的人們普遍確識:“若沒有安全、健康的自然環境和可以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那些所謂的基本人權,如公平性、自由、幸福、生命及財產權等就統統無法實現。”因此,現在“人們要求可居住環境的權利是完善人生之必需”,4[美]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林官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12頁。也是人類自身可持續發展之必然。正基于此,本文才想置身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場域來探討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人的生活觀問題,以便從物質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總體的物質生活和具體的勞動關系中,凸顯生態和人性、自然和生活之間的辯證法。
雖然現在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和生命危險并不像加拿大學者約翰?萊斯利在《世界的盡頭》中所描繪的那樣使人感到驚悚不安,但也的確應該承認:“人類這一物種,在其控制作用的工業體系的支持下,已經大大改變了這個星球上一些主要的化學循環。我們已經增加了20%的碳循環、50%的氮循環和超過100%的硫循環,我們必須謹慎地避免控制論上不可抑制的正反饋的災難,或是避免控制論上在兩個或者更多不可預料的狀態之間持續動蕩的災難。”5[加]約翰?萊斯利:《世界的盡頭》,劉魁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2~63頁。遺憾的是:習慣于我行我素和麻木短視的絕大多數人群依然沒有能夠意識到資源枯竭和大規模災難降臨的危險;更沒有能夠像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詹姆斯?奧康納那樣深刻認識到:“在過去的200年間,北部國家(原來意義上的‘第一世界’)已經享受到了一種史無前例的財富增長。可另一方面,……北部國家的高生活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全球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衰竭、可再生性資源的減少以及對全球民眾生存權利的掠奪。”1[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唐正東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3頁。及至造成“當今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沒有工作,……他們生活在受到污染的和擁擠的城市中,或者生活在缺乏耕地、飲用水、燃料和飼料的窮鄉僻壤;他們遭受著各種各樣的壓迫和剝削”;2[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唐正東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頁。承受著人世間由物欲、財欲、淫欲、色欲和貪欲刺激起來的盲目生產和不公正分配造成的整個人類幾乎難以承受的災難性后果和天人之間的激烈矛盾。
如何化解這種由高需求和高消費造成的生態危機和天人矛盾?最關鍵還是要靠科學技術。然而人類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在科技發展史上的任何一個階段,當對有限的農業用地,有限的森林,以及土壤、水、空氣吸收污染物的有限能力的綜合運用達到極限之后,對環境的持續開發,無論如何都會導致一場災難性的、永久的毀滅,或是導致一場較小的、暫時的毀滅。”3[加]約翰?萊斯利:《世界的盡頭》,劉魁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84頁。而“如此災難性的未來前景總使個人的心中布滿畏懼,即一種在其強度上也許是前所未有的對于生活的畏懼”。此時,“他驚怖于這樣的可能性:在不遠的將來,他將無能得到生活必需品。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如此受到威脅,他的注意力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專一地盯住這些物品。”4[德]卡爾?雅思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53頁。這樣一來,在人們的生計面對經常給人類帶來負面作用的科學技術而一籌莫展的時候,試圖在科學技術之外尋求解決生態危機和生存的方法,變革已經給地球和自身帶來諸多災難的人類生活觀,就成為一個重大課題。
比如今天的中國人,每年消耗糧食大約5.5億噸,其中因保管不善和揮霍浪費的糧食高達2.2億噸。如果中國人既能夠通過高科技提升貯藏糧食的質量,又能夠杜絕鋪張浪費,去除酒池肉林,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踐行科學養生;多些精神內斂,少些物欲情癡。那么,14億中國人可能只需要3.36億噸糧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此,中國人每年就可以少生產和少進口2.14億噸糧食。由此節省下來的資金必將會給許多領域的繁榮發展帶來極大改觀。再就日常的衣食住行而論,若每個人都能夠吃苦耐勞,躬行節儉,做到敝車羸馬,布衣疏食;多些樸實無華、清正廉潔,少些雍容華貴、貪婪成性,而且“總試圖為生活找到一種真正超越自然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意義與價值”,那么,就必然會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錢財資源,最終實現馬克思所謂的“社會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
也正基于生產與需要之間的這一基本矛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阿格爾認為,“需要理論是后正統社會主義學說所必不可少的理論。沒有這一理論,我們就沒有理由指望人們會對他們的消費期望的現象作出反應,產生怨恨,和重新希望有能對日益缺乏的商品分配進行監督的極權主義政權。”5[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慎之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88頁。也就是說,不解決與人類自身的生死存亡緊密相關的需要問題,既可能導致生產勞動的終結,也可能導致人類自身的消亡。因為正是社會文明的發展和不斷刺激起來的欲望的無限增生,在人類社會中制造了無數虛假而多余的需要,使得所有人幾乎都變成建立在死亡之上的勞動力。換句話說,眼下日益增生的虛假需要和異己性需要使得“一個人必須正在死去才能成為勞動力”,而且必須在“工資中才能兌現這種死亡”。如此一來,眼下那些異化了的需要也就成為制造經濟暴力的根源。比如當下流行的那些旨在刺激人的消費、滿足人的性欲和需要的“時裝、廣告、裸體照、裸體戲、脫衣舞以及到處都是勃起和閹割的舞臺劇”等,都是旨在將人和人的勞動變成延遲死亡的存在。
如何終止這種由欲望和需要制造的經濟暴力對人性的閹割?一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見解出發,努力揭示生產、消費、人的需要、商品和環境之間的關系”。1[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慎之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86頁。比如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多爾諾就認為,今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并不、也不可能期望得到解放,因為專橫的意識形態的力量從根本上扭曲了人的需求”。然而阿格爾卻認為,他并沒有能發展“一種作為馬克思辯證法重要核心的能導致某種自我解放的壓力和階級激進主義的需求結構”,因而也沒有能夠“提出一種新的能重新評價人的需求的新的危機理論”。2[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慎之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87頁。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確立一種新的需求結構和需要理論來解決由高生產和高需求的矛盾造成的生態危機和能源短缺呢?
對此,其實從古到今都是各種理論、各種觀念學派林立,且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任何事情都是說易行艱,即在實踐上要想將需要理論落實得恰到好處,總是難上加難。加之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也并非不可改變的。這樣,也就有許多的理論學說供后人借鑒。比如中國的哲學家老子,就一直教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厚德載物,絕巧棄利,認為只要人們能夠悉心修持,便可澤潤萬物,施惠萬民。而相反的生活觀帶來的則是人的私欲膨脹,及至一些權力者往往因日益蔓延的貪欲和權欲而貪贓枉法,掠奪民膏民脂,導致人性墮落。在古希臘,犬儒派主張:至善就是“只滿足十分簡單的自然需要;一切人間的文明享受都是多余的、有害的;理想的生活應是極端簡樸的原始生活”。由此教導人們“要脫離于物欲之外,舍棄一切生活的享受,并且對各種欲望嚴加限制”。3名人叢書編委會:《蘇格拉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第167頁。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理解為“旨在揚棄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生活異化”。指出,共產主義不僅是“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還是“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正是在“生活即藝術”的意義上,杜威才主張人生的最大任務就是要將藝術和審美更好地整合到生活中去,因為審美經驗是人之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分。人類生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經驗更加美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豐富與統一”。4John Dewey, Ethic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31.
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學者也都圍繞人類面臨的艱難處境和悲觀主義的普遍蔓延,激烈批判了以奢華淫靡為特征和以人對物質財富的擁有及支配能力作為成功標準的異化勞動和異化消費。認為那是浪費人力資源、生命能量、物質資源,導致能源危機,破壞生態環境,助長惡習,滋生腐敗,損傷道德,貶損精神,刺激貪欲,滋長私心,導致天人矛盾激化,阻滯人類發展的毒癰。真正的生活應該是具有可持續性和能夠抵抗社會墮落、將自身引向崇高目標的真人的生活,而非無視人類精神獨特性以及作為人的特殊地位和尊嚴的醉生夢死和徒勞無益的象征性交換,以及標志緩慢死亡的異化勞動。因為“勞動的緩慢死亡并不是命定的,它是毫無希望的未遂行為,是資本單向饋贈勞動的挑戰”;1[法]讓?波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63頁。是因為資本家的發財欲造成的嚴酷現實逼迫“勞動者只有犧牲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才能滿足這種欲望”。2[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頁。因此,今天面對生存困境的人們要決然拋棄以往一切腐朽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和消費觀。要認識到,辛勤勞動和盲目消費并不是一切財富和幸福的源泉。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最不幸的商品”,不只是使“勞動在國民經濟中只是以賺錢活動的形式出現”,3[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頁。也使得廣大勞動者伴隨其價格的日益降低,而逐漸陷入牛馬不如的境地。因此,眼下的人類不只需要消滅私有制,驅逐勞動異化和分配不公,還需要弘揚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倡導生活觀變革,建立新感性,嘗試新體驗,確立合乎生命本性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并“永遠堅信,社會主義就是要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否則,它就一無是處”。4苑潔主編:《后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257頁。
由于在通常的社會實踐中,總是人的思想觀念在支配人的行為,所以日常生活中人們擁有怎樣的生活理念、道德品性,就會有怎樣的生活行為與日常行動。既然如此,要想解決當前日益激化的天人沖突,就需要通過反思、批判和淘汰陳舊的人生觀、價值觀,否定物質至上,反對揮霍縱欲;在將生活世界看作一個普遍的哲學現象和哲學問題的基礎上,以純樸的熱情和堅強的毅力實施“生活高于一切”的信條,變革生活觀念,推進生活革命。具體而論:
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倡導和踐行綠色的消費和生產運動,并由此形成有益于環境的生產體制。通過拒絕購買或使用危及消費者或他人健康的產品、在生產和使用中廢棄明顯危害環境或過分消耗資源的產品、因壽命過短造成浪費的產品、用瀕臨滅絕的物種或原料制成的產品、含有虐待動物和亂捕濫獵行為的產品等,人們可以自覺地將生活消費同生產變革相聯系;實現生活方式的改革與社會經濟體制變革的統一;創立生產與消費相結合的美德經濟學。要認識到,“我們今天生活在全球相互關聯的世界中,其中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現象都是相互依存的。”5[英]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張曉瓊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5頁。我們在把人的生活看作“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的情況下,要有效地將這種物質代謝置于“合理調節和共同控制”的基礎之上;要“積極投入到為實現一個具有生態理性及生態情感的世界而進行的斗爭”。在日常生活中要確立和踐行這樣一種消費和需求理念:“若沒有那套西服他就無法生活;若沒有那套西服他的生活就將因此而毀滅,或諸如此類的事情。”1[英]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張曉瓊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8頁。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需求和需要。這是“威金斯所稱謂的需要的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含義”;也是人類節約自然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減少生態環境破壞的最好的生活實踐。
與此同時,要樹立基本的人權—環境權意識;肯定自然萬物、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固有的價值及合法性權利;拒絕一次性使用,確立循環式消費,為零廢棄物奮斗;制造耐久性產品,節約自然資源;提倡有益于生態環境的生活,做個聰明智慧的消費者;確識現實中不是人類任意地支配自然,而是調節和控制人與自然物質代謝的存在方式;構建再利用型的經濟和社會。巖佐茂在《環境的思想》一書中指出:“在產業公害大量發生、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地方居民的健康與生產受到損害的過程中,環境權思想已經成為反對公害、開展保全環境運動的思想武器。”2[日]巖佐茂:《環境的思想》,韓立新等譯,中國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45頁。這不只是因為在優良環境中生存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類得以發展進化的生物學基礎;更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之間總是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緊密關系。事實上,自上世紀下半葉起,面對日益嚴重的商品化、物化和享樂主義刺激的高生產、高消耗、高消費和高浪費導致的生態危機、環境破壞、資源枯竭,引發了一場生活觀革命,使得許多人對待權力財富和功名利祿的態度發生巨大轉變,并逐漸形成“蔑視金錢”的價值觀,甚至認為那些一心想“堆積財富、追求奢華”的人就是不仁不義和反人道主義。比如瑞士這個國家,一些生活在礦產豐富地區的居民,即便面對開發商的巨額財富補償,也是絲毫不為所動,他們更注重捍衛大自然賦予的美麗家園。
這種新的生活觀,其實在人類哲學思想史上早就獲得過不同的表達。比如“希臘人的幸福觀念就是要使一個美的靈魂寄存于一個美的身體當中”。3[英]狄金森:《希臘的生活觀》,彭基相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7頁。在古希臘人看來,人只有變得智慧,才會擁有真正的愉悅和幸福。至于20世紀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則不僅堅信“金錢于道德和哲學無益”,提出“人生的無窮變化是我們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理念,4[奧]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筆記》,許志強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25頁。還在行動上,由于不習慣富人的繁瑣奢華和剝削寄生行為,且特別欣賞簡單生活的魅力,贊賞有用勞動的快樂,竟然一度向伯特蘭?羅素表示要去前蘇聯“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布爾什維克”。主張“在人的新生活中,除了要具有優雅的情趣、和諧的幸福以及心靈的寧靜之外,還要具有徹底的新異與獨特、直露的情感與沖突、緊迫的工作與奮斗”。為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將其全部財產都贈送他人,自己過著十分節儉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偉大的心靈,即便逃離豐厚的物質,也照樣有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機會。”這是因為人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道德實體,需要一種健康的道德生活。就此而言,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要變革那種陳舊的生活觀,克服物欲貪欲,弘揚生活觀上的自然主義、簡約主義和人道主義。
至于如何獲得生活革命的成功,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提出“人的解放就是愛欲和感性解放”的主張。認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絕不是無限擴大人的無知需要和盲目滿足,而是要變革這種需要和滿足本身的性質。新的道德和審美將成為基本的生命需要。社會革命就是要通過藝術審美解放個人的感覺和愛欲。而勞動就是人的最基本的愛欲活動。這樣,包括性欲、食欲、休息、休閑等一切人的機體追求快樂的愛欲,自然就要求通過勞動不斷完善有機體,加強接受性,發展感受性,培養審美能力和快感;有目的、有計劃地“消除苦役,改造環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1[德]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黃勇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155頁。
論及愛欲的解放,藝術革命首當其沖。因為藝術審美不僅能夠給人提供快感和感性美,且能夠對抗險惡,消除壓抑。一旦人成為真正的審美主體,便可成功地征服物欲和淫欲,將倍受壓抑的人復歸為自由的存在,達到自然與自由的統一,實現人的本能的非壓抑性發展。也就是說,藝術革命作為文化的劇烈變革既表現為反對不合理的勞動分工、技術奴役、發財致富的利己主義,反對異化消費、過度生產、環境污染和美的匱乏,還表現為“道德的和美學的需要將成為基本必需的需要”。2[德]馬爾庫塞:《反革命和造反》,任立編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93頁。因此,正是美的和諧和刺激能夠消除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真正導致人的自由。再者,人也只有借助美才能真正獲得精神的自娛和身心上的幸福與快樂。在現實世界中,“貧困、疾病和癌癥的增長既是人類的弊病,也是自然的弊病,減少和清除它們就是生命的解放。”3[德]馬爾庫塞:《單項度的人》,劉繼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第202~203頁。而藝術則能夠賜予或重新恢復自然界中那些促動生命的力量及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可能存在的感性的審美性能、審美形式、審美手段。由此,揭示出自由的嶄新性質,推動審美改造向自然和生命本性回歸,推動人類真正結束人對貨幣權力的服從,使“社會全體成員的勞動變成體力和智力的游戲”,4[俄] M. C. 卡岡:《美學和系統方法》,凌繼堯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第40頁。使勞動脫去沉重艱辛的特征和遠離“資本積累”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對美的感悟、創造和享受。這時,人們也就會把勞動當作一種“類的活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從此開辟一個本真、自由的人類歷史。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需要立足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深入分析現代社會面臨的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這當中,傳統人生觀、生活觀和甚囂塵上的物質主義及追求虛榮奢華的價值觀,就是導致人和自然之間沖突不斷加劇的關鍵因素之一。而要想化解這種日益激化的生態矛盾,構建美好家園,逐漸“完善和增強我們的智力、體能、情感、精神和整個人類的生存競爭能力”,整個社會都需要作出如下努力:
一方面,確立新的人生訴求、審美意境和一種自我節制、適應生態意識的價值觀,以減少地球負擔。“生態意識的基本價值觀允許人類和非人類的各種正當利益在一個動力平衡的系統中相互作用。”5[美]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劉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第121頁。而要想實現這種動力平衡,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且不以耗盡地球資源和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人類至少需要做出三方面限制:即對人口數量、物質產品的數量和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限制。倡導“日常生活的存活主義”來抵制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克服異化消費;拒絕“時間就是金錢”和“消費者就是上帝”的陳舊理念。人類不過是地球這個巨大生命體的一個構成部分,任何時候都只能依照地球遵循的規律去生活。為此,要想建設美麗生態,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需要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環境讓人們安居樂業,頤養其中,更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堅持節約、維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的實踐原則,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同時,要擯棄各種狹隘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和地域主義,打破地緣性政治經濟的壁壘,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工程,鼓勵每個人都能夠自覺地變革生活方式,適應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個人信念上,要想保全自然環境,建成生態社會主義,必須把社會經濟體制從給環境造成重大負荷的現行體制轉換為有益于環境保全型或循環型的生產體系。要認識到,“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都可能遭到瘋狂報復。”所以,人類對自然界的態度要從控制和索取自然轉變為解放自然,以及相得益彰地利用與創造自然,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人類要想解放地球和自身,只有“以地球為本”,遵循創生法則,堅持生產正義,擺脫唯利潤生產和破壞性經濟,才能最終達到保護地球、拯救物種、維護人類理想生存的目的。因此,人類在日常生活中要從整體生態的意義上來理解環境,確識“世界是一個有機體和無機體密切相互作用的、永無止境的復雜的網絡。在每一系統中,較小的部分只有置身于它們發揮作用的較大的統一體中,才是清晰明了的”。1[美]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劉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第18頁。也就是說,每一個別具體的事物都只有置身于其所在的整體系統中,才能夠從整體性上或類的層面發揮作用。
而欲達此目的,對于一切個人而言,不僅需要將保護環境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還需要確立生命中心主義,承認未來人類的人權和地球整體主義;站在保護環境的高度,強化生命權、動物權及一切自然物、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法權意識。如此這般,也就要求人們要積極地實踐生態政治,要充分地認識到“當自然資源被用完,或者被毀壞的時候,現存的財產關系往往就會發生變化,同時,生產力的本質也會發生變化”。2[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唐正東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5頁。即此時的生產力就不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或革命的力量,相反,有可能成為阻遏或妨礙社會發展繁榮的障礙。
再一方面,在實踐上,要揭示資本主義對資源、生態的破壞作用,根除資本主義生產中被異化了的利潤動機。要看到“資本主義一直是,并且仍然是一臺非凡的欲望機器”。3[法]吉爾?德勒茲:《哲學的客體》,陳永國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72年。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的自我擴張系統,利潤既是資本進行擴張的手段,又是其擴張的目的。因此為了消除生態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各種旨在保護生命健康的環境運動。這些運動逐漸讓人們確立起這樣一種生產意識:“直到增長的定位、意義和主題以及增長的進程得到定義,否則增長或者不增長既不是一個得到很好規定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4[英]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張曉瓊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2頁。
眼下人類的科學生活之道,就是要回歸自然和簡單,使經濟增長緊密聯系人的基本需求;使人從那種將人變成物的異化中解放出來;擺脫各種消極病癥,創造一種非異化社會。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決不是使人占有許多財產。“共產主義就是被廢除了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1[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3頁。因此,眼下社會主義最艱巨的任務就是立足辯證思維,開展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定性批判,注重生產性正義,挑戰技術官僚主義,推動國家民主化,消滅私有制度,真正實現人性的復歸。另外,還是需要每個地球人都要從觀念和行動上重視:“科學家們的最近研究發現,我們正在突破地球生態環境在九個方面的邊界。這就是:氣候變化、物種滅絕、對氮磷循環系統的破壞、海洋酸化、臭氧層消失、淡水供應、地表變化、大氣塵埃顆粒物承載量和化學產品的使用。這九個方面邊界的任何一個一旦被突破,都將帶來現實的或潛在的全球生態災難。”2[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資本主義、環境災難與世界革命》,2011年10月23日在紐約的演講。大自然自有其運行規律、自我調節的機制、以及大量顯現的隨機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任何人都不可狂妄到“人定勝天”的地步。“自然應從文明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往日對自然的控制,應以某種方式轉變為對人類自身的控制。人類在改變外部世界的同時,也要著力改變自身的本性。
最后,化解生態危機,還需要通過全人類的努力和智慧,積極有效地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合作。比如,通過搭建“無生命自然界到有生命自然界之間的橋梁”,保護好地球上的珍貴資源,節制非再生性資源的開發利用,消除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森林衰退、水土流失、物種退變及一切毀滅性疾病的蔓延。要認識到,“現代性所帶來的社會活動的全球化在某些程度上是一個真正的世界范圍關系的發展過程。”3[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圍》,王寧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年,第22頁。正是這一發展過程,才有希望使人類將“自然科學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好準備”。另外,這種全球合作還需要從文化、政治和法律緯度,聯合“文化女權主義、生態中心主義、深層生態學以及對‘新世界城市’的文化碎片的后現代肯定”等各種進步理念和勢力,“產生一種普遍的、能把一切可能的知識都包括在其無限性中的科學觀念。”4[德]埃德蒙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倪梁康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258頁。共同推進全球化的新社會運動、生態運動和生活革命,以激勵和推動人類“按照自己的面貌和意志去創造一個全新、樸實的世界”。如此,不僅會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對待生態危機都變得更為反應靈敏、富有責任心和科學有序,而且會使生養人類的地球變成一個具有創造和維持生命潛力的存在;使其能夠像一只生生不息的火鳳凰那樣,將地球變成宇宙中一個充滿高級智慧和光彩奪目的活的球體。
按照卡爾?波普爾的觀點,“問題是一切科學理論的起點,也是一切科學理論的終點。”換句話說,沒有任何理論不包含著問題和矛盾。本文也不例外。這就是說,雖然提出問題很難,但解決問題更難。特別是由千百種欲求凝聚成的人類個體,一種需求滿足,更多的需求必將接踵而至。一如叔本華所言:“意欲作為自在之物,構成了人的內在、真正和不可消滅的本質。”1[德]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韋啟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4頁。因此,要想在觀念和實踐上變革以往產生于各種欲求或貪欲和妒忌之欲的陳舊的人生觀、生活觀和消費觀,可以說難于登天。然而人世間幾乎沒有不可成為現實的觀念和實踐。人類擁有奇特智慧和強大意志力,既然可以跨越千溝萬壑,克服千難萬險,讓春風化雨,水潤大地,那么變革陳舊的人生觀和生活觀,確立新的有利于人類生存、天人和諧,以及“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人生觀、生活觀和生態觀,就不會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山。更何況,歷史演化的規律總是遵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辯證法。2[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3頁。因此只要身心健全的現代人有勇氣、有毅力去追求真理,弘揚正義,創新和改變現實,那么“凡生活中真實的偉大的神圣的事物”,或者說“舉凡一切維系人類生活的,有價值的,行得通的東西”,都可以在“真實、偉大、神圣的理念的牽引下”,遵循“生態演變的自然辯證法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唯物論”,得以完美的顯現和變成“實際的存在”。因此,變革生活觀念,踐行生活革命,回歸簡單生活,化解生態危機,既是人類通向有機增長的一條有效路徑,也是“使所有人都能得到人類自我實現的基本前提”。3[英]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張曉瓊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6頁。人類不能一心只想著控制和改造自然,并由此把人類技術的本質看作是統治自然的能力。相反,“我們應該把它看作對自然和人類關系的控制。”4[加]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岳長齡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172頁。“這種控制不再與產生于社會統治結構的壓迫性需求相聯系”,而是力求在實現對自然統治的原始概念中,蘊含著更多的文明、進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