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軍
(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學校,山東 青島 266200)
小學階段中雖然學生個人的認知水平有限,但是學習能力非常強,并且極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為了保證小學生可以良性成長,小學教育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現今的教學環境下,小學教育以小學生為主,對小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有效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其中之一。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可以促使小學生形成更為開朗的性格,并且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解決自身周圍的人際關系,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解決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問題,促使小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環境中,提高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的培養想要達到更為理想的培養效果就需要了解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原因,基于此,深入研究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原因及對策就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并非簡單地與人聊天說笑,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在與人交往中,學會讓他人對自己說的話不厭煩、不討厭自己,喜歡與自己溝通、交流,別人能夠主動與自己交往,這些人際交往技能都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熟練掌握的[1]。小學生現今因為自身認知水平有限,非常缺乏人際交往技能,與成人溝通的時候,如果自身的人際交往技能較差,反而會他人覺得自身缺乏素養,大人往往會直接批評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到小學生的溝通積極性。與同年齡的小學生交往時,如果自身人際交往技能較差,反而會增加矛盾和沖突的發生概率,自身無法與他人成為好朋友,往往還會被孤立,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小學生最終出現人際關系障礙,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人際交往技能培養十分重要。
大多數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都相對較弱,最為主要的表現就是小學生缺乏自主意識。人際交流中需要雙方都保持極強的主動性,兩人才能根據某一話題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而這就需要依賴于小學生的自主意識。如果小學生自主意識較差,就不喜歡主動性的結交朋友。即使他人主動發起聊天話題,小學生也不愿意參與到他人的聊天話題當中,甚至抵觸或者抗拒他人的交流[2]。除此之外,小學生如果缺乏自主意識還會盲目的遂從他人,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自己缺乏主見,不利于小學生良好性格特點的養成,一味地迎合他人話題,反而會導致小學生過于怯懦,容易形成缺陷性人格。小學生的自主意識得不到強化,人際交往能力就會一直相對較弱,最終出現人際關系障礙的問題。
家庭是小學生的第一個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小學生也會學到許多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是課本上不會涉及的方面,在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家庭教育的參與也十分重要。然而在現今的生活環境下,家庭教育在許多小學生的教育體系中缺失[3]。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促使許多父母的工作非常繁忙,小學生每天在家中與父母的交流機會非常少,而且父母過于注重小學生物質生活的滿足,反而忽視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許多小學生渴望擁有和睦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關愛,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促使小學生無法感受到家庭的關懷,這種環境下,小學生學習不到與他人交際的方式,反而將父母與自身的交際方式當成是正常的交際模式,父母漠視自己,自己基于對父母的模仿漠視他人,導致自身交際方式單一,進而出現人際關系障礙。
在傳統的人際交往中,小學生的交往對象除了自身的親屬以外,就是小學教師以及自己周圍的同學,然而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達,小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而互聯網平臺的隱匿性反而促使小學生網絡交流的對象更為復雜[4]。在智能手機全面普及之后,大多數的小學生都出現過于依賴手機的情況,許多小學生更加喜歡利用互聯網那個技術與他人交流,虛擬性的交際關系中小學生不會抱有更大的心理負擔,反而交際起來更為輕松,然而過于依賴手機進行交際,小學生與同伴玩耍、交流的時間被大大縮短,這就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網絡依賴嚴重限制了小學生與他人的現實交往時間,也促使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更為復雜,小學生也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對象的影響,進而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者錯誤的觀念。
學校作為小學生主要活動的教育場所,要從根本上意識到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危害性,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將人際交往技能培養融合到教育目標當中,讓小學教師在正常的教育過程中,也要加強人際交往技能的傳授,以良好的培養豐富小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為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奠定良好基礎[5]。學校可以每周舉辦同年級交流會,為小學生創造更多地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在交流會上傳授相應的人際交往技能,促使小學生可以正確理解人際交往,并且與他人和諧交往。
小學生自主意識的強化對解決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具備自主意識之后就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甚至自身主動發起交流,這為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奠定良好基礎。自主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通過培養來不斷強化[6]。在日常的教育中,小學教師要靈活使用具有自主探究性緩解的活動,例如科學探究活動、角色扮演活動等等,在活動過程中小學教師增加自由發揮的環節,讓小學生在前面活動環節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后續的活動環節,這就促使小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自主意識。除此之外,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時候讓小學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促使小學生在與他人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獨立解決相關的問題或者矛盾,促使小學生不再恐懼與人的單獨交往,有效解決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
小學生家長要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工作非常繁忙,仍舊會給予小學生更多的關愛。小學生在家的時候,小學生家長要積極、注重地與小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詢問小學生的學校趣事、在學校是否結交到朋友等等,讓自己更好的參與到小學生的神火當中,小學生在父母關懷下性格也會更為開朗,即使是性格靦腆的小學生,也不會采取漠視他人交流的方式,反而愿意與他人更多的交流,結交更多的朋友[7]。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性格以及人際交往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小學生家長積極、注重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小學生,小學生可以對他人敞開心扉,從根本上預防人際關系障礙情況的出現。
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下,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過于復雜,反而導致小學生的交際環境較差,不利于小學生的良性成長,這種情況下,各方就要充分協同合作,進而為小學生構造更為良好交際環境。學校以及小學教師要培養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講授各種網絡交際案例,讓小學生在進行網絡交際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戒備心,保護好個人的隱私,并且鼓勵小學生要更多地與現實朋友交際,擺脫網絡依賴,促使自身生活環境更為良好。家長則要限制小學生的手機以及上網時間,防止小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加強小學生的網絡宣教,鼓勵小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避免小學生被網絡的不良信息而影響,推動小學生良性成長。
小學階段是人們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中小學生除了學習基本的知識以外,還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強化各項能力,促使自身可以得到更為全面性的成長,為以后的良性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在這個階段中,大多數的小學生普遍存在人際關系障礙的問題,不僅影響到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還會引發心理疾病,對小學生未來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在現今的小學教育中,學校、小學教師以及小學生家長都要充分意識到小學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危害性,三方共同協作幫助小學生樹立自信心,學校以及小學教師注重學生獨立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培養,小學生家長則要積極與小學生溝通,進而打開小學生的心扉,促使小學生愿意與他人交往,并且注重構建人際交往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