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潔琳
(婺源縣徽劇傳習所,江西 上饒 333200)
在20世紀初舞蹈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受社會大眾的喜愛,并且在歷代舞蹈藝術家的創新與推廣下,舞蹈藝術發展獲得了廣闊發展空間,也促進了舞蹈種類的繁榮壯大。而要想持續讓舞蹈藝術保持活力,則需要從姊妹藝術形式中汲取靈感,其中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將戲曲元素運用在舞蹈中,能夠為人們帶來別樣的視覺享受,從而提高人們對舞蹈的喜愛之情。
身段和技法作為戲曲藝術的靈魂所在,能夠為舞蹈的編排全新的動作創編思路,通過對戲曲中身段體系、技法體系展開深度鉆研,從中提煉出適用于舞蹈編排的元素,實現兩者有機融合。
聚焦于戲曲藝術中的身段元素,會發現運用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古典舞,不難看出其中汲取了大量戲曲身段元素,所以也就形成了以腰為軸且以“圓、曲、擰、傾”為主要形態的舞姿。深究中國古典舞的身法與韻律,有很多都是從戲曲藝術中身段素材中提取的與古典舞特征相符的元素,然后結合古典舞肢體語言,以情緒化的舞蹈動作表現出來,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便是“沖、靠、提、沉、含、腆、移”的身韻動律與“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舞動意識[1]。
對技巧的運用不能為了用而用,而要兼顧劇情和情緒,還要能體現出藝術感。舞蹈同樣是一門對技巧體系要求非常高的藝術,將戲曲藝術中的技法元素融合其中,能改變原本技法中的發力點、運動軌跡和舞動姿態等,同時將戲曲技法轉變為舞蹈技巧,也能凸顯出舞蹈的藝術美感以及戲曲的張力。
總結來講,戲曲元素中的身段和技法在舞蹈中的運用,一定不能完全照搬,而要在確保舞蹈藝術審美的前提下,身為戲曲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肢體動作和技巧,將其演變為舞蹈化動作,保證兩種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戲曲藝術有著獨一無二的表演手段,而這一元素也能通過精華提煉與舞蹈相融,在兩種風格的有機融合與激烈碰撞下,產生別樣的藝術火花。
“圓”不單單是戲曲藝術中常見的表演手段,同時在許多舞蹈類型中也能見其身影,尤其是中國古典舞,不管是動作、造型還是技巧,都對“圓”有一定講究,要求舞蹈者通過旋扭、擰傾等動作,讓自己的舞蹈姿態完全體現出“圓”的曲線美感。在古典舞中有許多動作的變化和銜接,均以“圓”的軌跡展開,才能帶給受眾非常飽滿的感官體驗,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視覺美感[2]。可見,在舞蹈中運用戲曲藝術中“圓”的特殊表演手段,不但能夠傳承兩者共性,同時也能賦予自身獨具匠心的藝術特性。
戲曲表演中對眼神的交流非??粗兀覟榱四軌蜃尰谏钐釤挸鰜淼闹w動作富有傳情達意的效果,在戲曲中也就衍生出了“亮相”的獨特表演手段。那么,在舞蹈中如果有需要表達內心情緒和體現動作神韻的需求,也可汲取戲曲元素中“亮相”的表演手段。比如,以眼神亮相,能立馬表達出舞蹈表演者內心情感,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有力手段,也更能讓受眾心生共鳴。舞蹈講究眼隨手動,簡單來講便是眼神與動作的默契配合,如果再對氣息、亮相等方面的配合提出要求,便能凸顯出舞蹈別樣的神韻美。
戲曲元素中還有許多特殊且具有代表性的服飾與道具,這些元素都能夠運用在舞蹈創作當中,其中中國古典舞中的“水袖”與“劍”便是典型例子,此外為了舞蹈動作的美感以及舞蹈內容的豐富性,也會用到許多其他方面的戲曲道具元素。
水袖與劍在戲曲藝術中屬于重要服飾道具元素,這一意象能為舞蹈帶來更多元的借鑒素材,特別是中國古典舞。比如“劍”,在古典舞中有完整的舞劍法訓練體系,而這一訓練體系基本起源于戲曲表演,汲取了戲曲表演中對劍法的訓練手段以及融合了舞蹈藝術的表現需要,將劍演化為舞蹈道具,同樣能體現出劍的剛勁。而劍作為舞者手臂的伸展,在舞劍時發力與用力非常考究,既要沉穩有力,也要快如閃電,可見對劍這一道具元素的運用不但保留了戲曲與舞蹈的共同特性,也能體現出舞蹈藝術的特色[3]。而水袖本身便極具深遠的表現力和中國化意境,所以在舞蹈尤其是古典舞中能看到許多借鑒戲曲藝術中水袖元素而創編的動作,帶給受眾一種獨特的神秘性,也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而且,舞蹈表演中的水袖已然跳脫出了戲曲表演中的固定程序,有更大的隨意性,能夠根據情緒表達的需求去自由發揮,更利于舞臺唯美意境的營造。
除了上述提到的水袖、劍等元素在舞蹈中的運用以外,還有頭飾、服裝、臉譜等戲曲服化道元素在舞蹈中得到運用,都能成為舞蹈表演中可借鑒的元素。比如折扇舞、頂碗舞等等,其中便運用了戲曲表演中的道具且成為舞蹈創編的主體。
綜上所述,在舞蹈創編中有機融合戲曲元素,能夠帶來一種兼具兩者魅力與神韻的形式,對于舞蹈藝術發展而言提供了全新思路。從實際情況來講,在舞蹈創編中運用戲曲元素,不僅僅是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更是推動戲曲與舞蹈藝術共同進步且實現優勢互補的有力嘗試。所以,不管是從傳承還是從創新來看,戲曲與舞蹈的融合都算得上獨具匠心,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