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青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9)
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等音樂院校培養的音樂教育專業人才既要有扎實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又要有熟練的音樂技能技巧,更應該有使音樂相關理論、技能、觀念等得以更好彰顯的良好的人格和綜合素質。由此,我國新一輪高等音樂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音樂學科作為藝術學科當中的一門,承擔著一定的教育功能。
第一,對練習和知識講解一視同仁。音樂是一門以聲音為表現方式的藝術,有很多種表達的形式,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還有很多的音樂技巧,學生要不斷地進行練習,才可以熟練掌握,進而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學生要想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只有日積月累地練習,不斷地重復,才能在扎實的訓練中掌握音樂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提高自身的音樂能力。第二,音樂教學的方法多樣化。高校音樂教學涉及的范圍很廣,內容比較復雜,不容易掌握,所以單一的音樂教學方式無法全面地體現音樂課程的魅力。現階段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結合,有效地完善了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使得音樂課程豐富多彩。除此之外,高校音樂教學內容有效地結合了國內的音樂文化與國外的音樂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教師只借助音樂教材,學生就無法掌握音樂的含義。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拓寬了學生學習渠道,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音樂教學有很大的作用。第三,音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很多。高校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思維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改革以后的音樂教學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音樂教師則充分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課堂,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多媒體環境下的音樂課程,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與此同時,借助多媒體開設音樂鑒賞課,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優秀的音樂演奏,并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課堂可以形成良好的音樂氛圍,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有效提升了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效率。
1)教學方法單一落后。長期以來,各大高校的傳統音樂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音樂教學方式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抑制,長此以往,會逐漸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意義與價值,導致教學方法單一落后。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與教師溝通不暢,不利于其對知識的理解及音樂素養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整體音樂水平的提高。
2)音樂整體課程設置缺乏戰略性。現階段,在高校教育中,由于音樂教學的課程時間、空間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安排音樂課程時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規劃缺乏戰略性。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我國高校音樂的課程設置不太合理,學生對音樂接觸很少,這也是造成學生對音樂不夠重視的原因之一。當前,課程設置中存在專業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沒有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教學規劃、教學內容空泛、實踐教學活動較少等問題,音樂的有效傳承與廣泛推廣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高校對音樂缺乏正確的教育認識,開展的實踐課程形式單一[1]。
3)音樂教學改革的力度較小。從音樂教育的本質上來說,要有專業的音樂教學,大多數高校的音樂教學都把欣賞音樂作品、練習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不能真正促使學生掌握音樂的內涵。這樣的音樂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正確認知,最終導致高校的音樂教學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喪失了原本教學的意義。除此之外,音樂教學改革的力度較小,造成現階段的音樂教學缺乏理論的支持,基于此,很難有效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
1)完善高校音樂課程體系。高校音樂課程包含了很多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更為深入,不能停留在教學的基礎階段,而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擴大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比如,音樂的欣賞能力與應用能力。一般一件優秀的音樂作品,會涉及藝術的很多方面,如歷史、文學等。因此,高校音樂教學應該要有完善的教學體系,來促進深層次教學。在現代化的音樂教學當中,音樂教育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深層次學習的需求等等。現代化的音樂教學,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在進行深層次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領悟能力與表現能力[2]。
2)創設理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現在,大部分高校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展其創造性思維。學校可組織其他學科的教師及學生一起參與教學,開展多方面的交流與溝通,使多個專業的師生共同探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教學的組織與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還可通過選課的方式讓大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學習自己喜歡的曲目類型;鼓勵學生在課上、課下積極尋找和挖掘多元文化音樂資源,主動獲取知識,積極參與討論,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音樂文化能力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以廣闊的視野審視不同國家和的音樂,使自己思維的主動性得以提升,能夠對異域文化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
3)創新音樂課程教學形式,組織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一方面,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音樂相關文化知識,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還應加強自身的技能訓練,在不斷提升自身音樂教學水平、調整自身能力結構的同時,增強文學、音樂、審美等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引進現代音樂教學理念、技術等,運用微課、慕課與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構建高效互動的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對比較擅長的學習內容進行示范,或者根據學生興趣組成學習小組,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讓學生不斷內化音樂相關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3]。
4)引入三全育人理念。教師在從教過程中要做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正面鼓勵,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做到因材施教,避免音樂教育的盲目性。高校音樂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樂技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情感。高校教師的使命就是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源源不斷地培養具有建設性和創造性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動力。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學校都是以服務國家為理念培養人才,高校應該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成效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的指標,以“三全育人”為視域,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改革高校音樂教學。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情況,高校需要重視音樂教學工作的改革創新,通過科學方法,爭取獲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切實提高學生音樂水平,促進高校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