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不僅涉及教材、教學方法等專業問題,而且與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評價、教研支持體系、教師培訓等密切相關。
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改善漢語教學水平,不僅可以加速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民族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提高民族素質,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事業,繁榮民族經濟,鞏固民族團結。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 趙振銑
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級政府把教育扶貧作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大力提升教育軟硬件建設水平,通過教育改變民族地區落后的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
可以說,教育在助力民族地區脫貧奔小康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提升漢語教學水平,是民族地區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學一二年級的漢語教學尤為關鍵,“做好相關工作,民族地區學生不僅能夠加強對各學科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夠更好地領略和理解中華文化,培養家國情懷。”
漢語是當今世界傳播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使用的六大工作語言之一,在國內、國際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學好漢語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但是,由于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民族地區漢語教育發展仍然面臨諸多突出問題。
趙振銑在調研走訪時發現,四川省不少民族地區的學生漢語考試平均成績僅20分左右,甚至不少學生得了零分。“不僅未能實現漢語教學基本目標,而且嚴重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
趙振銑認為,在眾多問題之中,“漢語教學效果較差”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瓶頸”。
在他看來,我國當前民族地區漢語教學問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漢語教學的實效很差;二是漢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夠緊密;三是漢語教學管理、教學方式不當。
少數民族漢語的教授,如果能在學生小學時期就展開系統的漢語培養,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談及漢語教育的實效,趙振銑表示,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采用統編《語文》教材實施漢語教學,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漢語實際水平與教材要求之間差距過大,導致學生難學、厭學,教師難教、厭教。
因為,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屬于第二語言學習,在學習中,尤其是在學習初期,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教材,不僅有助于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幫助學生語言理解與運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漢語學習的意義。
然而,趙振銑發現,統編教材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內地學生的生活,與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缺乏緊密聯系,這增大了學生語言理解和學習的難度。
除此之外,不少少數民族縣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教材進度實施教學,沒有考慮學生接受程度,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較差。
“民族地區教師培訓定位、內容、方式等存在較大偏差,實際效果不夠理想,不少教師簡單模仿內地語文教學的方法,其實并不適用于民族地區的漢語教學。”趙振銑說。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就是讓漢語在學生心目中和生活中從陌生排斥到熟悉接納的過程。
有觀點指出,少數民族地區小學階段的漢語教學,是學生們在校期間學習漢語最重要的一個特殊時期。
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是一項復雜且艱難的教學工程,需要教育研究者連同政策制定者從多個角度多種思維進行研究,不斷探索,以求改進。
趙振銑表示,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站在助推民族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科學謀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漢語教學為抓手,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教育質量。
那么,該從哪些具體方面入手?趙振銑給出了對策建議。
他表示,目前,我國對外漢語專業的研究者多著眼于對外國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教學,對國內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卻少有研究,“要深化專項研究”。
趙振銑建議,國家層面應加大對民族地區教學方式、相關教材等專項研究的支持力度,由國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等設立更多的專項研究項目,組織更多專家形成合力,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專項研究與實驗。
開展區域試點同樣重要,“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涉及教材、教學方法等專業問題,而且與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評價、教研支持體系、教師培訓等密切相關。”
趙振銑認為,應該選取幾個少數民族縣或自治州開展區域漢語教學改革試點,以便積累系統性的改革經驗,適時在全國推廣。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現有專業支持體系,主要是參照內地教研和培訓體系建立起來的。
“而近年針對民族地區的培訓、支教等活動,主要是套用內地已有經驗,對民族地區的教學,尤其是漢語教學,缺乏足夠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趙振銑對此感到擔憂。
他建議,依托高校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區的師范院校,建立少數民族教學研究中心,整合高校、內地優秀教師和少數民族地區力量,形成資源合力,建立以教研、培訓為重點的專業支持體系,探索民族地區教學改革針對性措施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