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 文章主要從橫向、縱向和區域帶動作用三個方面來分析南京江北新區的現狀和發展途徑。在橫向上南京江北新區與浦東新區作對比,主要涉及經濟水平、城鎮化規模和產業結構方面。在縱向上主要從南京江北新區自身角度出發來看其經濟發展狀況。同時進行總結以及提出進一步發展建議,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南京江北新區;橫向對比;縱向分析;區域帶動
中圖分類號:F1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1-0004-02
隨著河北雄安新區的建立,國家級新區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深圳特區從作用上講可以算作第一個國家級新區[1],但名義上1992年建立的上海浦東新區是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其后越來越多的國家級新區建立起來。設立國家級新區不僅僅是為了地區的快速發展,更是從國家整體戰略的高度上出發的決策。
南京江北新區于2015年正式建立,是江蘇省第一個、江浙滬地區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建立至今,時日較短,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本文主要從比較分析視角來看待江北新區的發展:一方面先敘述南京江北新區的發展現狀,另一方面從南京江北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比較中闡釋南京江北新區的不足和上海浦東新區的可借鑒之處,這種比較主要基于三個方面,即經濟水平、城市化率、產業結構。
一、南京江北新區現狀研究
表1為南京江北新區2002—2016各項經濟指標。
從經濟發展上來看,南京江北新區從2002年的125.95億元到2016年的1964.70億元,在這14年間翻了將近20倍,可以看出南京江北新區還是取得了較高的發展速度。
從城鎮化規模角度來看,南京江北新區的常住人口在整個南京的常住人口中的比例變化并不是很大,一方面這并不代表城市化規模的停滯不前,只是隨著整個南京市常住人口的變化而發生了同樣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城鎮化規模程度還不高,并沒有取得顯著的進步。
從產業結構方面來看,南京江北新區各產業產值從量上來說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02—2016年各產業產值都逐年遞增,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產值在這十幾年間大約翻了10倍。但是從各產業產值的占比上來看,第一產業的占比一直保持遞減;第二產業產值一直在增加,且增加幅度較大,雖然其占比在近些年是下降的,但它依舊是三個產業中占比中最大的,第三產業的占比是比較穩定的,不難發現在2011年之后第二產業的占比是在逐年下降的,此時建立南京江北新區的申請已在規劃之中,所以在產業結構方面可以看出南京江北新區的建立是與其定位符合的,即產業結構的升級。
二、南京江北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橫向比較
(一)經濟水平
上海浦東新區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成立,而南京江北新區直到近幾年才設立為國家級新區,中間差了20多年,由于成立時間不同,其享受到的政策優惠和發展定位也不相同[2]。
上海浦東新區的定位是國際金融、經濟、貿易往來和航運的核心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開放和諧生態區、綜合改革的實驗區,明顯更注重國際化。而南京江北新區的定位是新型城鎮化、國家級產業轉型升級、開放合作示范新區,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沿線的重要發展支點,有著明顯的地區特色,且著力點更加微觀。
從圖1可以看出,兩地在各市的GDP占比都處于上升階段,在2015年左右上海浦東新區的GDP就占到上海市總量的30%左右,而此時南京江北新區的GDP只占到南京市總量的18%左右,因此南京江北新區在南京經濟發展綜合的作用還處于邊緣狀態,未能取得重要位置。
(二)城鎮化程度
如果以某一地區常住人口/整個地區常住人口來衡量城鎮化發展程度,我們可以發現2011年上海浦東新區的常住人口達到整個上海市的22%左右,城鎮化水平很高。圖2直觀地展示出在2009年之前南京江北新區的城鎮化水平高于上海浦東新區,2009年之后上海浦東新區的城鎮化迅猛發展一直領先于南京江北新區。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南京江北新區的常住人口在整個南京市一開始就占有較大比重,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即使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較多,但是在2009年之前,上海浦東新區的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所以才導致城市化規模的增長緩慢,但2009年之后就超過南京市,穩步增長。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以上從南京江北新區自身和與上海浦東新區的比較中分析了南京江北新區的特點。在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城鎮化規模上南京江北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都存在差距。但人口、產業結構和經濟水平相互影響,經濟水平的發展必然會促使人口增加和產業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會使得經濟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又必然會帶來人口的增加。人是推動經濟變化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如果人口規模不夠,產業和經濟也必然不能持續的發展。因此,南京江北新區與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差距不能分開來看,要齊頭并進。
同時,南京江北新區的發展不能完全參照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經驗來實施。不同背景、不同定位以及不同政策支持度要求南京江北新區的發展要找尋自己的路徑,在比較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以及其他國家級新區中值得自己借鑒的地方。
(二)建議
(1)實施創新優勢。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只依靠制造加工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已不足夠,必須發揮創新優勢,依靠創新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2)提高人力資本。從整個國家來看,人口紅利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在南京江北新區也是如此,城鎮化規模在擴大時,要注意提高人才在其中的比重,出臺一系列能夠吸引人才的政策。同時應發揮創新優勢,培養吸收能夠創新的人才。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上海浦東新區的對比表明,南京江北新區的產業結構還不是很合理,重工業占比過大,超過了服務業等的發展。一方面要保持工業的發展,但是要注重技術創新,延長產業鏈,開發清潔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快培養以服務、金融創新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參考文獻
[1]彭小雷,劉劍鋒.大戰略、大平臺、大作為 論西部國家級新區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作用[J].城市規劃,2014(9):20-26.
[2]葉姮,李貴才,李莉等. 國家級新區功能定位及發展建議——基于GRNN潛力評價方法[J].經濟地理,2015(2):92-93.
[3]王瓊,李昕,蘇佳耀. 基于活力測度的國家級新區發展路徑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9:11.
[4]張成.新常態語境中國家級新區發展路徑轉型和制度安排探討——以南京江北新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8):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