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聞娟 覃哲
摘要:文章以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系統理論為依據,以馬來西亞主流媒體《星洲日報》《新海峽時報》有關“兩國雙園”新聞報道標題作為語料,具體分析其及物性系統中各過程,探究其新聞報道背后隱含的政治意識形態,分析其對于中馬經貿合作的情感傾向。研究發現其主流媒體主要利用物質、關系、心理、交流過程,客觀中立地描述了“兩國雙園”的發展情況,強調在疫情沖擊下,加強中馬貿易的重要性,總體上對“兩國雙園”報道采取了正面積極的態度。
關鍵詞:及物性系統;中馬兩國雙園;批評性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06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在東盟投資企業鄰避風險的傳播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XXW0005
一、引言
2021年是中馬建交47周年,中國連續12年蟬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兩國雙園開創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對方國家設置產業園的先河,其合作構想涵蓋了園區、港口、鐵路等多方聯動,然而2018年馬哈蒂爾上任成為馬來西亞總理,曾一度叫停中馬東海岸鐵路計劃、馬來西亞城等項目,為兩國雙園的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現階段,隨著東鐵等中馬項目計劃的先后恢復,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經濟乏力,讓中馬之間的經濟合作項目走向更加備受矚目。
2019年在致“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的賀信中,習近平指出:“在共建‘一帶一路’伙伴網絡過程中,媒體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新聞標題能夠起到明顯的引導受眾和引導輿論的作用[1]。因此分析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對中馬經貿合作的相關報道,有利于了解馬來媒體對于中國的政治態度,探究馬來媒體對中國認知動態。
二、理論背景
20世紀80年代,諾曼·費爾克拉夫在《語言的權力》一文中正式明確批評性話語分析概念,是一種強調語篇社會屬性的“工具語言學”。辛斌指出批評性話語旨在分析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的關系[2]。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是一般社會常識的產物,意識形態普遍存在于語言之中,而社會控制和權勢關系通過對包含意識形態的語言的控制與影響,實現對社會現實和社會關系的建構。新聞報道面向大眾,引導社會思潮,對新聞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能夠窺探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增強公眾對媒介操縱語言的反控意識。
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視角實際上涵蓋了話語分析話語、認知和社會文化的三個主要視角[3]。系統功能語言學將語言放在社會文化環境中探究其本質,主張語言是表達意義的手段。概念功能是語言的三大原功能之一。及物性是表達概念功能的語義系統,是關于小句表述過程類型以及所涉及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的系統網絡[4]。它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經歷是“一次性”的,但是卻可以在及物性系統中以意識形態為導向,選取不同類型的過程或是變換參與者的位置影響讀者的認知。及物性系統主要涵蓋物質、心理、關系、行為、言語和存在六個過程,總結對于及物性系統的分析有助于揭示發生于特定語境中的權利關系和意識形態[5]。
三、研究分析
(一)語料信息
《星洲日報》是馬來西亞最大且極具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新海峽時報》在馬來西亞有“國報”之稱,是在馬來西亞當地歷史最悠久的英文日報。兩種報紙在馬來西亞各階層都具有較高權威性,是該國主流媒體的代表。
筆者在兩種報紙的官網搜索系統中,分別以中英文版的“兩國雙園”“欽州工業園”“關丹工業園”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截至2021年9月30日,經篩選后得出有效新聞標題160篇,共計168個及物性過程。
(二)及物性過程分析
及物性系統是以語言為工具刻畫現實的基石,人們所經歷的事通過各種不同的過程描述出來,每個過程的參與者和環境各不相同。因此,及物性系統是成為揭示通語篇中存在的隱含權利和意識形態對話語操縱的強有力的工具。
按照及物性的六種過程對所獲取的新聞標題語料進行定性分析,總結各個類型過程的數量。經統計,動作過程數量共90個,占比53.57%;關系過程共29個,占比17.26%;交流過程26個,占比15.48%;心理過程22個,占比13.1%;存在過程只有1個,占比0.6%;沒有行為過程。
第一,物質過程:作為及物系統中最主要的、多樣性最強的類型,它說明的是做某件事的過程。
例1:Dr M seeking to sabotage Malaysia’s economy by politicising MCKIP(馬哈蒂爾試圖通過將馬中關丹產業園政治化來破壞馬來西亞的經濟)(2017.10.4)
例2:馬中全力打造2.0升級版“雙園”加快產能合作(2019.7.12)
例3:馬中關丹產業園中資企業捐亞依淡2萬片醫用口罩(2020.4.30)
根據及物系統的分析,例1的施事是“Dr M”,過程是“破壞”,受事是“馬來西亞經濟”,方式是“政治化MCKIP”。從“破壞”一詞能明顯看出媒體并不認可“Dr M”的觀點,對于MCKIP的發展持支持態度。例2的動作者是“馬中”,動作是“打造”“加快”,目標是“2.0升級版雙園”“產能合作”,直接表明了中馬兩國將繼續加強兩國雙園的合作意向與后續的合作方向。例3的施事是“馬中關丹產業園中資企業”,受事是“亞依淡”,載體是“2萬片醫用口罩”。通過對疫情期間中國企業為馬來西亞當地捐贈物資真實情況的客觀報道,展示出在馬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統計,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在對“兩國雙園”的性質、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報道時,主要對中馬政府合作意向以及中國企業所做實事、馬來西亞企業出口欽州產業園的真實情況進行陳述。讀者可以通過報道,了解中馬政府對“兩國雙園”合作的政策導向,經濟合作為馬來西亞當地帶來的利益。實際上,媒體試圖呈現兩國經貿合作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帶來較高收益的事實。
第二,關系過程:關系過程反映的是話語中兩個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關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擁有什么、與什么相關”的一個過程類型[6]。
在兩種報紙涉及“兩國雙園”的報道標題中,其關系過程的次類多為歸屬過程和識別過程,其內容主要以工業園、中國為載體,以直觀的數據說明產業園的發展情況,展現中國在馬來西亞的投資生產情況,實際上是正面反映了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例4:Pahang becoming top investors destination.(彭亨成為投資者的首選目的地)(2017.7.4)
例5:馬中產業園成經濟火車頭(2019.4.20)
例4和例5屬于次類識別過程,標記是“Pahang”“馬中產業園”,“top investors destination”“經濟火車頭”是價值。中國已經連續五年成為馬來西亞制造業最大外資來源國,通過對產業園的價值界定,展現馬中雙園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表達該報對于兩國合作的認可與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肯定。
第三,心理過程:描述的是內心世界的思想、喜好等,是動作主體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情感傾向,能對意識形態和情感傾向形成很好的架構。
例6:林廣有:望國盟加強馬中關丹產業園發展(2020.3.11)
例7:歐陽玉靖:期待冠病疫情好轉 中馬經貿投資迎新高潮(2021.9.17)
例6意愿表現者是“林廣有”,施事是“國盟”,現象是“馬中關丹產業園發展”,意愿過程實際上構成使役過程的嵌入小句。林廣有指出,在疫情對國家經濟造成極大打擊的情況下,國盟應該恢復東鐵西彭區路線、關丹港口等發展計劃,加強馬中關丹產業園區的發展。例7意愿表現者是“歐陽玉靖”,過程是“期待”,從“期待”能看出歐陽玉靖的懇切希望。在疫情的沖擊下,馬來西亞社會對于疫情情況、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擔憂的,同時對中國市場的需求、中國的外貿投資等充滿期待,試圖通過提高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和吸引更多中國的投資,減輕疫情下馬來西亞的經濟負擔。《星洲日報》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認可與贊揚,展現出對于馬來西亞尋求與中國合作的積極態度的肯定。
第四,交流過程: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達到信息交換目的的過程。交流過程所呈現的內容可以直接表現出參與者的情感和立場傾向。新聞語篇常常通過引用新聞人物的話語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和客觀性。
例8:Stronger economic ties between Msia & China:Prime Minister(總理:馬來西亞和中國加強經濟聯系)(2018.1.2)
例9:易沛鴻:勿發傷中馬關系言論 朝野應一致維護國策(2021.4.6)
例8的講話者是“總理”,講話內容是“中馬經濟聯系加強”。例9交流者是易沛鴻,交流對象是“朝野”,交流內容是“勿發傷中馬關系言論 應一致維護國策”。
從新聞標題話語引用的角度來看,兩大媒體都直接引用了馬來西亞政府官員的話語作為標題,以增強新聞客觀性、話語權威性,提高讀者對報道內容認可度。近年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許多項目合作雖然出現了中止重啟的情況,但是總體上雙方的合作向縱深發展。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能對大眾的思想情感產生直接的引導作用。例8通過引用馬來西亞總理對“中馬經濟合作”的肯定的話語,表現出該報對于兩國經濟合作的積極態度。例9能夠看出以“馬來官員”作為參與角色的交流過程體現了馬來西亞官方對中國經濟實力、雙方經濟合作的肯定以及對兩國關系的重視,側面表現了兩大媒體對于馬來國內“反華內容”并不認可,對雙方經濟合作持積極態度。
(三)關于馬來主流媒體“兩國雙園”意識形態總結
文章將出現在歸屬于“中國”“馬來西亞”的參與者角色1的小句中頻率較高的過程成分總結整理得到,以中國為參與者1的動作過程高頻成分有“探討、捐贈、投資”;關系過程高頻成分有“達、運送至”;交流過程高頻成分有“斥、論”。以馬來西亞為參與者1的動作過程高頻成分為“訪問、加強、獲得”;關系過程高頻成分為“成為、是、要”;交流過程高頻成分有“呼吁、表明”;心理過程高頻成分有“盼望、期待、贊嘆”。
結合具體新聞語境可知,在中馬“兩國雙園”等經濟項目合作的過程中,馬來西亞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通過訪問、會晤和探討不斷推進項目向縱深發展。而在疫情期間,在兩國資企業積極向當地捐贈防疫物資,幫助當地減緩防疫壓力。在中資的加持下,關丹產業園當地的經濟發展增速,而馬來西亞當地的榴蓮、燕窩運送至欽州產業園,也為馬來西亞農業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全球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馬來西亞經濟造成不小的沖擊,馬來西亞社會對于中國經濟實力十分認可,非常期盼中國能夠增加投資,加深與馬來西亞的合作,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對于對中國存在偏見的看法,其主流媒體通過直接引用政府官員重視中馬合作的話語的方式進行反駁。
關于物質過程,馬來西亞主流媒體主要是對“兩國雙園”目前的發展狀況、未來的合作方向進行介紹。同時就中資企業在疫情期間對馬來西亞施以援手、提供稀缺醫療物資的情況進行描寫,展示了中國友好的大國形象;通過關系過程客觀地呈現“兩國雙園”的吸資能力和發展程度、關丹產業園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關于心理和交流過程,通過直接引用政府官員的話語或是呈現其情感態度,表明疫情下馬來西亞政府對加深兩國合作的意向,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的觀點與立場并未直接表明。
總的來看,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對于中國經濟合作項目呈現積極態度,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的情況下,馬來西亞政府看好中國強勢的經濟發展勢頭,期待中國的投資以及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推動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
四、結語
語篇的組織過程往往暗含著媒體作者的政治態度與情感傾向,利用對及物性系統各過程的不同建構方式,表達出其背后的觀點與立場,達到引導受眾認知與意識的目的。研究發現,文章選取的《新海峽時報》《星洲日報》中有關“兩國雙園”的新聞報道語料,在組織語篇的過程中主要利用物質、關系、心理、交流過程,對中馬經濟合作的報道采取了正面積極的態度,對疫情下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表示擔憂,強調疫情沖擊下,中國資本與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發展對其經濟的重要性,致力于呼吁馬來西亞政界放下沖突與偏見,不斷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蘭元,李林巖,楊喆.新聞標題在新聞媒體中的作用與區別[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07-109.
[2] 辛斌,高小麗.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4):1-5,16.
[3] 楊雪燕.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話語分析[J].外語教學,2012(2):31-36.
[4] 何偉,魏榕.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性理論發展綜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20.
[5] 韓青玉.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批評話語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37-143.
[6] 何偉,張瑞杰,淡曉紅,等.漢語功能語義分析[M].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2017:95.
作者簡介:王聞娟,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東盟傳媒與中國-東盟區域傳播。覃哲,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氣候與健康傳播、環境傳播—鄰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