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有3000多萬視聽殘障人士,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存在視力障礙和聽力障礙的人數將逐漸增加。無障礙電影是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視聽殘障人士平等獲取社會文化信息的重要體現。中國無障礙電影通過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仍面臨一些瓶頸。文章對無障礙電影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無障礙電影;發展特點;發展瓶頸
中圖分類號:J9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215-03
電影作為現代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自1895年被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以來,以其獨特的光影魅力吸引了全球大眾,人們在電影世界里可以盡情感受精彩奇妙。然而,由于視力、聽力的缺陷和障礙,視聽殘障人士通常無法享受到電影藝術帶來的歡樂與震撼。
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我國目前有視力殘疾達1263萬人,聽力殘疾達2054萬人。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而平等獲取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精神文化產品是每個人的權利。為了共享現代社會信息和文化藝術服務,黨和政府不斷推出相關制度和政策保障。2021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提出:設立盲人文化服務項目。為盲人提供盲文讀物、有聲讀物、大字讀物、數字閱讀、無障礙電影電視劇等產品和服務。設立聾人文化服務項目,鼓勵影視作品、網絡視頻加配字幕,鼓勵有條件的省市開播國家通用手語或實時字幕欄目。無障礙電影是信息無障礙的一個重要分支,無障礙電影服務是實現聲、光、影無障礙體驗的重要方式。讓視聽殘障人士感知光影世界的藝術享受是體現人文關懷、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那么,什么是無障礙電影?無障礙電影在我國的發展特點是什么?無障礙電影的傳播方向和覆蓋面如何呢?
一、無障礙電影的概念與模式
無障礙電影是專門為了方便殘障人士觀看,經過加工過的電影節目。它是在原創電影基礎上對劇情、人物、畫面等添加必要的旁白解說、字幕、手語,幫助視障者理解電影情節,讓視障者“看”得懂電影,讓聽力障礙者“聽”得懂電影。無障礙電影不僅適用于殘疾人群體,也適用于具有聽力和視力障礙的老年人群體。根據受眾對象的不同,無障礙電影通常可以分為三種版本:一種是專供視障群體欣賞的無障礙版本,一種是專供聽力障礙群體欣賞的無障礙電影版本,還有一種是既滿足視障群體又滿足聽力障礙群體欣賞的無障礙電影版本。為了便于制作和節省成本,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將適用于盲人和聾人欣賞的版本合二為一,在播放電影時,盲人可以用耳朵聽電影解說,聾人可以看字幕和手語解釋的畫面。這樣二者結合起來,實用性得到增強。
在我國香港特區、臺灣地區,較早為視障者提供的服務被稱為口述影像服務。口述影像通過口語和文字表述針對視力障礙人士無法接收到的影像信息,說明時間和空間的情境,客觀表述人物角色的關系、場景、動作等內容。
視聽殘障人士欣賞無障礙電影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觀看已經制作好的DVD無障礙電影光盤、數字無障礙電影文件;二是通過現場放映,由講解員講述電影。在中國盲文圖書館,有專業的“口述影像館”,這里的工作人員每周二為盲人講解一部電影,已經堅持了十余年的時間。在一定的物質投入和經濟基礎上可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讓觀影的座椅具有震動和調整功能,甚至增設噴水、噴霧、特殊音效功能,隨著劇情的推進,座椅配合震動、旋轉、噴水、噴霧等方式讓視聽殘障人士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電影劇情的動態效果,更加真實地感受到無障礙電影的放映過程。
二、無障礙電影的發展特點
(一)以口述影像為主的初始階段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無障礙電影起步較晚。西班牙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了口述影像的錄音,美國也在同時期出現了無聲電影中供聾人閱讀的字幕。經過多年的發展,英美國家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無障礙電影傳播渠道和模式,美國的四大廣播網和五大有線頻道必須每周提供4小時無障礙電影服務。部分地區還在電影院線提供新設備以便視聽殘障者欣賞電影[1]。
電影于20世紀初進入中國,而我國無障礙電影事業起步于北京、上海。2005年7月,致力于殘疾人公益事業的王偉力、鄭曉潔夫婦在北京市紅丹丹視障文化服務中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專門為盲人講述電影的民間電影院“心目影院”。在當時,得到了盲人朋友的熱烈歡迎,也引起了社會的各種反響。2006年,紅丹丹視障文化服務中心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開設口述電影的廣播節目,為盲人聽眾提供電影欣賞服務。隨后,經過央視等主流媒體的報道,口述影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更大關注,截至2018年,王偉力累計為盲人講解了700多場電影。
2007年,上海出現了第一個為盲人講解電影的志愿者,他是上海科技館退休研究館員王世杰,他為盲人講解了第一場電影《三峽好人》。為了達到精彩、精準的講解,王世杰反復推敲編寫腳本,再加上他講解到位、聲音洪亮、語調抑揚頓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首次講解電影獲得成功以后,上海的一批志愿者在社區活動室為盲人講電影,雖然當時口述影像處于起步階段,但它滿足了盲人朋友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受到了熱烈歡迎。在這個萌芽階段,一些助殘愛心人士和志愿者為口述影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還沒有形成規范、專業化的制作。
(二)DVD無障礙電影光盤、無障礙電影數字文件制作的發展階段
口述影像不僅得到了盲人朋友的認可和歡迎,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響應。2009年,上海市殘聯、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和上海圖書館克服重重困難,聯合成立了“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制作無障礙電影光盤,向殘疾人提供借閱和放映服務。2013年,經民政部批復,中國盲文出版社發起的康藝無障礙影視發展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旨在打造專業化團隊、運用社會化工作方式、發掘社會資源,為全國的視聽殘障人士制作、推廣無障礙電影。2014年,中國盲文出版社申報的中國無障礙電影音像出版工程獲得審批,自立項實施以來,得到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出版基金、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持,先后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大音像出版骨干工程、“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項目迄今已制作出版590部無障礙電影,其中含早期的DVD無障礙電影光盤和近兩年的無障礙電影數字文件,服務覆蓋全國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和盲校,制作服務推廣體系已初具規模。項目作品被捐贈到北京、臺灣、新疆多個地區。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8家圖書館組織開展無障礙影視播放活動,同時,向新疆盲協贈送了哈語和維語版無障礙電影,使中國無障礙電影出版工程的受益對象擴展到了少數民族地區。
上海的無障礙工作室繼《高考1977》之后,又先后推出了《集結號》《走出西柏坡》《鄧小平1928》等無障礙電影30余部,印制無障礙電影光盤3000余張,通過圖書館和各級殘聯向視聽殘障人士提供借閱或組織免費觀看活動。上海浦東圖書館和新聞出版局還將無障礙電影向重慶、寧夏等西部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捐贈和放映活動,隨著政府機構、公益性非營利組織、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商業機構的支持和關注,全國其他地區的無障礙電影放映也相繼開始,在廣州、濟南、成都、天津等很多地區都有相關的無障礙電影服務活動[2]。
(三)商業院線、互聯網同步發展的推廣階段
無障礙電影僅僅停留在現場口述、DVD光盤或數字文件上,還不足以讓視聽殘障人士獲得真正的觀影體驗。視聽殘障人士需要感受到被尊重,渴望有更廣泛的文化溝通,希望與社會有更多的接觸面。2012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上海國泰電影院正式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首家無障礙電影院,推出無障礙電影專場,每月定期放映一部新片,殘疾人第一次真正走進影院觀看電影。隨后,上海市各區陸續開設無障礙電影專場,從此無障礙電影服務走上正軌、形成規模,每月放映比較新的影片,一年放映達200多場次,為2萬多視障人士提供了無障礙電影服務。更令人驚喜的是。新的觀影方式不斷出現,2020年的春節,賀歲新片《囧媽》的無障礙音軌版與通行版同步上映。視障人士能與普通人同步觀看新上線的電影是無障礙電影發展的一大進步。在放映廳,配備了接收無障礙音軌的電子解碼器和特制耳機,在放映普通影片的過程中,通過電子射頻向特質耳機發送無障礙音頻,視障人士實現了與普通人同場觀影。影片放映時,視障人士可以聽到影院的原聲效果、感受真切的視聽魅力[3]。
口述影像、DVD無障礙電影光盤、電影數字文件都各具功能,并行補充,成為彌補視聽殘障人士觀影的組成部分。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信息與傳播的進步,在網絡技術背景下,無障礙電影作品的傳播方式有了新的探索。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讓無障礙影視向數字化轉型成為一個發展大趨勢。2019年,中國盲文出版社發起的“無障礙電影”APP正式上線。線上提供包括倫理傳記片、動作戰爭片、愛情喜劇片、兒童動畫片等主題鮮明,種類齊全,內容豐富的無障礙影片,視聽障礙人士在蘋果或安卓商城輸入“無障礙影視”,下載APP,憑借殘疾人證號或身份驗證即可登錄使用,實現與手機語音導航操作無縫銜接,享受精彩的文化影視無障礙之旅。APP利用了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只需要輸入電影、電視劇、綜藝、動漫的名稱,就可以快速搜索到播放資源,隨時隨地可以觀看熱門影視作品。
電影院線和互聯網+無障礙電影服務從不同側面填補了視聽殘障人士觀影空缺,讓視聽殘障人士既可以走進電影院真正平等地享受電影這項文化產品,又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欣賞電影。
三、無障礙電影發展的瓶頸
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無障礙電影的推行并沒有在社會中形成廣泛化、常態化的局面。其特點是起步晚、發展快,但和國外規范化的無障礙電影體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無障礙電影的創作水平、制作技術參差不齊,覆蓋面尚未形成規模,在政策制度、制作技術、人才隊伍、版權限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無障礙電影在政策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大部分是倡導性的,缺乏實質性的立法保護,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無障礙電影的約束和監督欠缺。
第二,腳本寫作和制作技術參差不齊。無障礙電影的腳本創作不僅是將電影的情節、畫面、人物以精準、客觀、富有藝術性的語言描述出來,還要達到通俗易懂的要求,讓視聽殘障人士既能很好地理解電影的內容,又能享受到較高的無障礙電影藝術水平,對撰稿的要求較高。在后期制作中,對配音、畫面制作、字幕制作的規范化、專業化要求較高。特別是語調、語氣、節奏、重音能否與電影風格一致,是否符合電影的情境和故事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參與無障礙電影制作的工作人員很多為志愿者,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導致無障礙電影撰稿和后期制作質量無法保證。
第三,缺少系統化、規范化的人才隊伍培訓。在一些歐洲國家,大學里有專門提供口述影像教育和培訓的項目,有設置口述影像、聽障者字幕等學位的課程。我國無障礙電影制作人員多是公益的、兼職的、業余的,還有一些是志愿者。公益人士和志愿者憑借熱情和愛心只能完成一個階段性的工作,缺少對職業的選擇與堅守,這就導致無障礙電影的質量難以保證。
第四,長期以來由于版權的制約,無障礙電影的數量少、成本高。很多無障礙電影的片源來自版權方的捐贈,電影多是一些年代較老、畫面質量損耗的影片,其中還有很多是黑白影片。購買電影版權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和支持,除了一些國家支持的機構能定期購買外,大多數無障礙電影服務仍然是公益性捐贈。這就造成無障礙電影內容、題材單一,品種不夠豐富多樣,視聽殘障人士很難看到一些最新暢銷的影片,無法滿足他們對無障礙影視欣賞的需求。2021年10月,隨著《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的落地實施,視聽殘障人士將得到實實在在的福利。條約明確了“無障礙格式版”和“被授權實體”的定義。“無障礙格式版”即采用替代方式,讓受益人能夠與普通人一樣切實可行、舒適地使用的作品版本。這須由國家授權給公共圖書館、盲人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單位,由這些被授權實體向受益人提供相關服務。未來,視聽殘障人士的生活將和普通人“步調一致”,能夠同步獲取最新的院線電影、熱播電視劇,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共同話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4]。
四、結語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融合的時代,無障礙電影的發展和傳播應當在國家公益化制度的保障下,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網絡,提高無障礙電影制作技術水平,不斷擴大無障礙電影覆蓋面,使之惠及更多的視聽殘障人士。
從互聯網傳播平臺和院線電影兩方面并行發展,實現雙覆蓋。一方面,建設一個集手機、平板、電視、電腦等多終端于一體的平臺,提供大數據分析、推薦影視作品、在線交流等服務;另一方面,在電影院定期推出無障礙電影專場,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影院實現院線電影同步播映無障礙版,讓殘疾人真正走進電影院,和普通人共享光影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羅杏芬.公共圖書館無障礙電影口述腳本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7):86-90.
[2] 李鑫宇.用耳朵“看”電影:無障礙電影發展及口述影像傳播的實踐與研究[J].科技傳播,2021,13(4):117-119.
[3] 馬衛.無障礙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5-25.
[4] 王東昆.我國圖書館開展無障礙電影服務的版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立法訴求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2):132-134.
作者簡介 王莉,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音視頻與無障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