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飛
【摘要】“三環六步”高效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傳統課堂模式而提出的,改變了傳統課堂模式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方式。同時也是實踐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此模式在優化師生關系、改變課堂結構、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旨在不僅提高教學質量,還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實施素質教育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關鍵詞】三環六步? 價值? 研究? 成果
【課題項目】本文系遵義市2019年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實驗一般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三環六步高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ZB056)。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106-02
在國家“五項管理”相關政策出臺后,對于學校管理和老師的教學更是一種挑戰。“減負提質”目標明確,國家重視,措施有力,到底如何“減”?如何“提”?是中小學教師當前及今后主要研究的課題。新課程提出以學生為本,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這樣的背景下,“三環六步”教學模式課題組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研究,在優化師生關系、改變課堂結構、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一、“三環六步”模式教學的價值
1.本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環六步”即學生自學、師生互學、展示再學三個環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解疑→自我反思→檢測提升”六個步驟。
“三環六步”是相對于傳統課堂模式而提出的,改變了教與學的順序,是對傳統課堂模式的一種改變。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提供自學、先學的廣泛機會。互聯網+主要是借助微課平臺,提前錄制好微課上傳微課資源平臺,同時配備導學手冊,讓學生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在手機上觀看微課,為學生的先學搭建平臺,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促進“三環六步”教學模式的高效性。
2.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在其他地區或學校,這一相關課題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堂改革影響較大。研究表明,這種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享有學習的權力、學習的自由和快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高效途徑。
3.研究的價值
在當前農村學校的教學現狀下,此項課題研究的成果,能引導農村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改善師生關系。在教學效果上從有效性走向高效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等,為學生未來一生打下學習基礎。
二、“三環六步”模式教學的研究流程
1.明確研究目標
此項課題的研究,目的是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組織高效的教學活動,為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及策略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研究與實驗,總結出一套適合農村學校的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真正破解“減負又提質”的奧妙之處,并逐步完善形成教學特色。
2.制定研究內容
從本校和本區域的教學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確定了課題的研究內容為以反思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基礎,以改變教與學的順序,優化學習平臺,改善師生關系,改變教與學的時空和環境,創新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注重“教”與“學”關系調整之后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3.緊盯研究重點
根據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有關理念,結合各學科教學的特點,重點研究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的方法、步驟,使之既成系統化方法,又不會成為僵化死板的緊箍咒。
4.明晰研究思路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組織機構,其他骨干教師為成員,邀請陳志有、何健兩位特級教師作指導,制定措施,確保課題組的正常工作。(2)以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托課堂教學活動,與學校教研活動有機整合,積極開展校本教研。(3)在教師中廣泛開展活動,加大宣傳力度,使全體老師、學生及家長參與,積極行動,配合課題研究。
5.用好研究方法
以實踐研究為主,加以案例分析法、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行動法、跟蹤法、情境設置法、經驗交流法等。
(1)學習借鑒,實驗教師深入閱讀有關自主學習的教育論著,把經驗介紹運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2)采取同課異構的方式,對同一內容,利用新老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然后從學生反應、能力培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3)參與實驗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驗分工,選擇不同的實驗內容進行重點研究,將不同方面的實驗結果進行集中與共享。(4)在實驗過程中積累原始資料,分析情況,記錄相關數據,及時歸檔,為形成數據總結和撰寫研究報告提供理論依據。(5)各階段研究結束后,堅持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將研究情況以經驗總結的形式進行探討。
6.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組共開展了四輪的研究與實驗。第一輪主要是課題立項,根據學生學習的現狀和教師在教學中的困難,開展調查分析、收集數據、積累原始資料,形成初步的調查報告。第二輪主要是制定課例研究實施計劃。第三輪是進行觀察比較,根據實驗情況調整方案,將課題實驗班級與其他班級進行對比分析,完成中期評估報告。第四輪是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注重本課題實驗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相關研究,對比分析教學質量提升情況,形成論文式研究成果和總體研究報告。
三、“三環六步”模式教學的研究成果
1.確立了教學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課題組一邊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一邊結合本土實際進行研究。主要學習借鑒了當今我國中小學影響比較大的幾種教學模式,通過研究發現,上述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堅持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教學的環節上都有三個相同的核心要素,即“自主學”“相互學”“展示學”。具體結合我們的課題研究,基本確立為“學生自學、師生互學、展示再學”三個基本環節。這三個環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可取可舍,可交叉循環。三個環節可在一節課上完成,也可在兩節課上完成,只要遵循三個環節的學習規律即可。
2.確立了課堂教學的六個“基本步驟”
圍繞教學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課題組在研究實踐中逐漸提煉總結,歸納為“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答疑→自我反思→檢測提升”六個基本的課堂教學步驟。從信息搜集理論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六個步驟是有助于學生信息處理的。第一步明確目標,第二步自主學習,第三步小組討論,第四步師生答疑,第五步自我反思,最后一步是信息的檢驗檢測。六個環節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變化無窮,如復習課,以自主學習為主。
3.深化自主學習的方法
我們所理解的“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一定條件下“預學”,自學不是讓學生泛泛地看書,而是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根據學習目標、學習路徑、學習資料等要求進行學習。我們課題組充分利用互聯網,嘗試錄制微課,提前上傳至小程序,同時精心編印了導學手冊,要求學生在家通過微課預習,達到了較好的預習效果。二是當堂預習模式。在講授新課前,出示幾個預習任務,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預習。研究表明:無論哪一種自學,都必須要在目標任務的領航下把學生的思維激活,引導學生開展深度的自學,最終達到能最大限度學懂的目標。
4.優化合作學習的形式
在課改如潮涌的當今,不管是優質課、示范課還是交流課,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頭戲。但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多課堂里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表象而已,是一種假合作,沒有體現出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合作學習時,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游離于組織之外,仿佛事不關己。二是合作的深度不夠,就表面問題進行交流,有的只是說說笑笑,停留在思維的淺層。三是合作的成果不高,合作后沒有形成共識,沒有產生新的學習收獲。研究認為,優化合作學習的形式在于:一是小組規模建設要適度,4人為佳。二是分組要科學,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為宜。三是組內分工要具體,管理要有序。總之要讓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思考,人人有地位,人人有發言權。
5.發揮展示學習的功能
展示學習,亦可理解為學習展示。就是對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后的成果進行反饋和檢測,并在反饋和檢測的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提升。這一環節往往是課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學生發言多,上黑板的多,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對話和交流,有利于廣泛激發課堂的活力。通過學生的學習展示,能形成臺上和臺下學生的思維碰撞,深化學習實踐成果,觸動學生的深層思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得課堂走向更加優化的學習過程。展示學習的成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習的動力。
總而言之,“三環六步”模式下的高效教學,是堅持“以學為中心”的思想,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促進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亦師亦友,互為師生,教學相長。在“減負提質”的教學改革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愛軍.“三環六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8):201.
[2]黃玉春.構建“三環六步”學習模式 推進高效課堂建設[J].華夏教師,201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