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祥峰 寇小萱 和孟慧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有關科技創業方面的服務型機構, 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為特征的中小企業。該機構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物理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支持服務, 促進企業有效輸出其科技成果, 并降低創業成本,實現低風險創業。而眾創空間是隨著網絡化背景下的創新創業產生的, 是一種新型創業服務平臺, 具有低成本、 便利性、 資源開放性特征。 我國科技孵化器較眾創空間的發展較早,1987 年6月武漢建立第一家科技孵化器。 而眾創空間的概念是2015 年《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首次被國內正式提到。科技孵化器的發展水平較高、國家技術支持力度較大,入駐科技孵化器的企業大多比較成熟,篩選機制較嚴苛,生態體系完善。 但在 “大眾創業、 萬眾創業” 的時代背景下, 眾創空間表現出強大競爭活力, 傳統孵化器創新驅動發展顯得后勁不足。
眾創空間與科技孵化器的顯著不同之處在于注重創新創業者的集聚, 以此為理念集結所有具有創新意識和新點子的人, 以實現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眾創空間的定位人群主要是互聯網創業者這類服務類產業人群, 提供的硬性條件較為簡陋,戲稱“一張桌子就可以創業”。而孵化器主要針對的是傳統行業,如制造業。孵化器具有完備的設施和體系,內部具有嚴格的項目審核機制, 只有通過審核才能獲得服務及幫助, 且多數孵化器有政府的支持, 具有過硬的實力。總的來說,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是以促進成果轉化、 培育科技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為宗旨, 提供物理空間、 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是孵化高新技術企業、 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 學術界普遍認為(如圖1 所示)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是后者包含前者的關系。 實現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協同發展需要二者之間良性的互動,包括人才、資金、行為、經濟、政策、技術、市場等方面。現有研究多從兩個方面單獨論述, 較少從二者之間聯結機制的角度進行研究, 所以建立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聯結的生態系統機制勢在必行, 助推科技孵化器高質量發展。

圖1 孵化器與眾創空間關系圖
創業生態系統是指一個為促進創業主體提供完善的創業配套的硬件設施 (辦公環境、物流運輸等)和軟件服務(政策資源、環境文化等)的群落。 從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上來看, 創業生態系統是組織和個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 即創業生態系統是由相關主體構成的創業生態種群與群落間交互作用形成的復雜性系統,其目的是整體性增強創業活躍度、提高創業質量、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從價值鏈來看,Ander 和 Kapoor 認為創業生態系統實現并延長了創新的增值鏈。 創業生態系統主要由兩個要素組成, 即創業者和創業環境。總的來說,創業生態系統主要由創業主體和創業環境客體價值鏈構成, 創業環境包括硬件設施環境和軟件服務環境。 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及創業環境的營造, 可以使創業活動達到生態平衡, 為創業企業在各個創業階段提供全過程的扶持和幫助, 從而提升創業的成功率。
創業生態系統視角下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研究,學者多從各個行為主體內生態系統建設的內涵及效率等方面探究, 很少將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放在一個創業生態系統中進行研究, 而且對于兩者關系的研究也多從創業環境外部條件進行,很少從創業過程的角度探討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的聯結運行。 雙創政策下眾創空間蓬勃發展, 而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可以一邊探索傳統孵化工作轉型, 同時一邊把握雙創政策與創客群體契合優勢, 展開眾創空間的探索業務。自下而上的草根理念,打開了創客與創業家的交流,為科技企業孵化轉型的機制奠定基礎。 因而二者之間的聯結互動機制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 必須健全孵化網絡,加強資源整合。通過資源整合, 發揮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各自優勢, 形成一個整體系統, 實現 1+1>2 的效益。
張涵基于“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 的生態系統理論, 以創業企業作為生產者構建了孵化器的創投生態體系。 陳夙等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 提出眾創空間是一個由資源生態圈、 創客生態圈、 眾創精神以及基礎平臺和創業政策這四個因素構成的創業生態系統。 借鑒戴小園等SOA 的科技孵化器生態系統模型的研究, 本文構建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聯結發展機制 (如圖2 所示),探討在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 投融資機構及中介機構外部環境作用下, 系統運作過程中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聯結發展機制。 以天津為例, 探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 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協同聯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而提供具體的對策, 研究有助于豐富創業生態系統與創業孵化載體關系的相關理論, 促進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2018 年中國火炬統計年鑒》 及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公布具體名單的資料整理, 天津共有81 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39 家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如表1 所示)。 從空間布局來看, 在天津16 個市轄區中, 濱海新區及西青區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的數量都居于全市的前列, 表明該地區的創業孵化水平較高。 這是由于該地區行政級別高、政策扶持力度大, 現代制造業基礎雄厚, 在科技創新和研發轉化上優勢較大, 因而擁有的國家級孵化器及國家備案眾創空間也較多。 但是從天津全市范圍來看, 科技孵化器的分布較眾創空間較為集中, 僅分布于中心城區及近周邊地區,分布于12 個市轄區, 而遠中心城區的市轄區卻沒有分布, 眾創空間則分布于全市每個市轄區。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都是一個地區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勁動力, 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作為生命體, 在孕育和成長中需要“土壤、水分、空氣”等相關營養。需要從學校、創業導師等機構獲取創業知識,從政府或金融機構獲取資金, 從服務機構獲取辦公場所等。 這二者之間時空分布關聯性不高, 就會導致不同地區資源獲得的差異, 擁有經濟政策優勢的地區獲取資源會更便利, 而資源的豐富狀況和獲取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創業活動的質量。 集聚優勢不明顯的地區有可能會邊緣化, 從而削弱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水平。

圖2 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聯結發展機制

表1 天津市國家級科技孵化器與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分布
在整個創業生態系統中, 也是要講究自然法則和優勝劣汰, 更能適應環境的物種將會留下, 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將被淘汰。 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創客生態圈的不斷代謝使創客的素質不斷提高。 好的創業項目不僅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更重要的是能更快、 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初創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加快資源的積聚, 好的初創企業不斷聚集優質資源, 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提高行業集中度,發揮集聚優勢, 并不是漫無目的的創建公司, 而是提高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質量, 優勝劣汰。在對天津81 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和39 家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的運營主體進行統計(如表2 所示),僅有 8 家兩種孵化服務都提供, 且分布集中于濱海新區、 東麗區和紅橋區。 中心城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創新氛圍居于天津前列, 但二者同時經營的企業較少。
二者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完善, 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的競爭發展應是跨越式的。 運營機構不僅可以通過機制建設、 服務隊伍建設和入孵企業管理三方面構架良好的能力結構, 維持或提高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根據地區的市場發展環境和公司的內部經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業務, 眾創空間本質上是一種孵化器, 但是二者卻存在差異, 不同類型的行業以及不同時期的創業企業對于孵化器類型的需求不同。 所以科技孵化企業可以通過設立眾創空間來提高公司發展的競爭力, 在公司不同成長階段和不同經營業務企業提供個性化的孵化服務。 但現階段缺少良好的二者轉換機制, 轉換的程序較為復雜繁瑣。

表2 國家級眾創空間及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均入選運營主體分布
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創業生態系統網絡的建立需要各要素進行價值交換才能維持網絡平衡。 知識、資本、原材料、 人力資本等投入要素的價值不斷轉移, 最終在商品市場通過交易方面與消費者實現價值的交換。 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 各個主體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例如資本價值、勞動價值等。創業生態系統通過價值交換系統形成了一條條食物鏈,系統內各個創業主體依靠這些食物鏈相互依存、共同成長。而現階段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人才、資金、行為、經濟、政策、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互動孵化體系的封閉,導致整個地區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能明顯改善。 生態系統資源互補性差、開放共享性差、服務團隊專業能力弱等問題, 嚴重影響初創企業孵化器效率的提升。 傳統孵化服務體系是科技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提供入駐企業的篩選、資源技術人才的支持、辦公服務硬件設施等服務。 但是這種選擇可能不是最佳方式。 有的學者認為是通過資源獲取、 優勝劣汰和價值交換三大機制;同時,有效發揮資源平臺優勢可以維持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如圖3 所示)。 孵化服務體系的互動聯結可以通過人才、資金、行為、經濟、政策、技術、 市場等軟硬件的資源優勢互補, 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孵化企業, 既保證了自身利益, 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延長孵化鏈,促進孵化企業的成功孵化。

圖3 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聯結孵化
2020 年 7 月 9 日,天津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揭牌儀式暨 《局區共建協議》《戰略合作協議》 簽約儀式在河西區舉行。 從目前來看主要是政府來推動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協同發展,主體單一,未形成一個政府、 高校和企業等聯合參與的機制。 對高校和研究院所來說, 研究開發人員沒有基于研究問題對市場進行充分并全面的調查, 使得其科技成果脫離了市場,缺乏實踐性,不能體現市場問題及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孵化器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在知識、 經驗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雙方的不一致性增加了合作的困難度。在政府方面,還需要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 為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天津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由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12 個大學設立,約占到總數的14.8%。 然而國家級的科技孵化器幾乎都是由企業進行創立和管理,這主要是由于孵化器企業的研發和學習能力較弱, 不能解決在自助研發的過程中存在的眾多問題。另一方面,多數孵化器企業未建立長遠利益目標, 企業基于便利等短期利益更傾向于從研究機構直接購買科研成果。
科技創新資源在各區域、各行業間優化配置,有效推動促進生產的科研投入要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領域間自由流動, 消除制度政策等造成的障礙壁壘。 科技作為經濟發展的新生動力, 其優化配置最大化地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 增強了企業產出供給,從而促進企業、區域乃至國際經濟效率的提升與盈利能力的增強。
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實質就是對人、財、物、信息等科研資源的投入選擇與打破重組, 宏觀配置由國家政府從經濟發展需要層面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傾斜, 對現有科研資源進行整體調配,實現國家和地區整體效率最優。 科技孵化器在保持集聚優勢的同時, 應加大周邊遠中心城區的布局; 眾創空間布局較為分散, 集聚優勢不明顯, 應與科技孵化器一道集中布局。
具體措施為: 一是從政府部門間的協同創新出發,逐步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切實保障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發展利益。 成立天津科技創新發展中心等官方性平臺, 承擔著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創新資源開發引進、創業孵化載體運營管理等職能。聚集科技資源,提升服務能力, 建設面向國內外的具有天津特色的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同時,將建設天津科技創新孵化服務品牌, 推廣孵化模式, 輸出高水平的孵化載體管理。 二是孵化器運營機構要明確專業定位, 優化生態系統布局。 孵化器運營機構要結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根據自己的優勢資源,在創建之初就明確專業定位,選擇專業匹配度、市場重合度高但業務重合度較低的同行業或相關服務企業入駐, 優化生態系統布局。 這樣, 一方面能提高自身的品牌辨識度和資源輸入的精確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 又平衡了生態系統內部的多樣性和互補性, 既能為某一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又因為內部企業高度的相關性保證了生態系統產品更完善,更符合市場需求,從而提高經營績效。
初創企業孵化器優秀的績效表現也來自于其生態系統的治理能力水平,因此,運營機構可以通過機制建設、服務隊伍建設和入孵企業管理三方面構架良好的能力結構,維持或提高競爭優勢。但是, 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作為兩個行為主體, 在實際競爭過程中應注重二者之間的協調競爭機制。
具體措施為: 一是落實差別服務,避免惡性競爭。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存在選擇進化機制,對于選擇機制來說,孵化器科技服務體系的目的主要在于實現物種生態的分離, 避免同質企業的惡性競爭降低孵化效率。因此,孵化器應從戰略角度出發將資源重點投放于最有價值的技術層面, 同時要了解在孵企業的發展情況, 推進高低技術協同發展。 二是企業要對服務對象進行分類,借助“時間錯位”和“種類錯位”的方法來合理配置資源。 “時間錯位” 服務是指錯開時間利用某種服務資源, 通過服務資源的滾動使用來實現資源最大化的利用。 “種類錯位”是指提供服務資源時要具有針對性, 要根據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具有個性化的服務。同一家孵化器公司, 實施大企業與小企業捆綁式發展政策。 可以針對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以及眾創空間的在孵企業進行高效的服務體系建設。
初創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可以通過放開孵化器服務邊界, 將現有服務平臺改造為面向內外部開放的生態服務平臺, 實現內外部有效鏈接,提高孵化效率。
具體措施為: 一是將人才、資本、中介、技術、實驗室等服務和資源共享在生態服務平臺上, 由入孵企業自由預約、 自主選擇符合自己創業需求的科技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將顧客納入生態系統,并在內部評價機制中對顧客評價賦予一定的權重, 促使入孵企業努力創新以提供更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二是加強與其他孵化器、 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大型企業等外部生態系統要素的交流,將其對接入生態服務平臺,為入孵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放開系統權限, 允許入孵企業發布需求, 鼓勵企業間合作共享, 尋求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科技孵化器或眾創空間。 孵化企業可以充分共享生態服務平臺上的人才、資本、技術、資源等,選擇符合本企業孵化服務的資源,而科技孵化器及眾創空間也可以選擇符合自身孵化服務特點的在孵企業, 提高孵化效益,形成全要素、專業化的生態服務系統。 三是建立差異化服務模式。 未來科技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的服務應是專業化、精細化、垂直化。 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戰略、 完善的行業研究咨詢和組織架構以及專業技術背景運營人員, 細化免費服務項目目錄(政策咨詢、信息咨詢)和收費服務項目目錄(商業咨詢、空間租賃),梳理研究可覆蓋領域、 結合不同垂直領域特點形成個性化運營策略、形成專注于某垂直領域的執行團隊。為不同類型的創客、不同的創業項目、 不同的創業運營提高差異化服務, 提高孵化效益。
通過政產學研交流活動, 使該科技企業孵化器或者眾創空間快速形成品牌效應。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建立科技資源、 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互動機制, 推動建立政產學研聯盟。
具體措施為: 一是為具有技術實踐或運用訴求的創業家、創客、黑客提供區域內交流的平臺與機會。 科技企業孵化器對于創客群體在國內已經有了自然的交流機制,此可視為雙創政策下,城市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眾創空間作為技術實踐文化建設的載體, 應強化眾創空間對技術實踐型人才的支持或協助。 眾創空間雖然具有孵化的部分機能, 但其特色在于草根與實踐, 建議可以在人才政策、 公共平臺建設方面,探索如何將高質量人才作為支撐相關體系的基礎,落實技術的創新到實踐的完整體系。 二是加強與海外研發機構的合作。 科研院所要加強與海外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聯合建立研發中心, 共享資源與科技成果,促進技術與資本的跨地區融合,為青創苗圃、創客空間的運行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此外,要積極創辦創業交流會,方便企業尋找到商機與合作伙伴。 三是注重人才資源,充分調動和利用人才資源在政產學研中的作用。 科技孵化器與眾創空間可以通過建立科研中心或投資辦學等方式加強與高校的合作, 聯合培養所需人才,優化人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