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燕 張淑榮 張 茜 梁馨月 崔 晶 劉洪銀
為落實黨中央要求,天津市將重振小站稻品牌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寶坻區委、區政府加快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 優質小站稻產業優勢凸顯。全面、系統梳理寶坻區近年來推動小站稻產業升級的主要做法, 可以為其他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有益啟示,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大背景下, 更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天津市委、 市政府大力推動小站稻產業振興, 制定出臺 《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 提出本著 “精品、綠色、品牌”的發展思路,持續實施八大振興行動。 2018—2019 年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動、“小站稻振興峰會”在津舉行, 小站稻產業聯盟和天津小站稻研究院相繼成立, 并發布六項小站稻地方標準。 2020 年天食利達天津小站稻體驗交易中心、 北方粳稻品質·食味分析評價中心相繼成立, 為天津市加快實施小站稻振興戰略添磚加瓦。
2019 年《寶坻區小站稻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2 年)》發布。 2020 年《天津市寶坻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發布, 提出多個提振小站稻產業的計劃和措施。 在規劃引領下, 寶坻區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標準,啟動建設10 萬畝以上小站稻種植區, 打造精品核心區;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全產業鏈經營;積極引進社會資本, 與天津食品集團、 海南農墾等加強對接合作; 利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黃莊新米節等活動,加強宣傳推介;探索在小站稻主銷區建立旗艦店、直營店等, 與知名電商平臺合作, 采取 O2O、B2B 營銷模式開展線上銷售。
寶坻區加大土地流轉支持力度, 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 引導推動小站稻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 2019 年寶坻區政府建立小站稻振興規模化規范化種植補貼。 2020 年寶坻區水稻耕地流轉規模達到27 萬畝,占寶坻區水稻播種面積的57.47%。 黃莊鎮近5 萬畝耕地由黃莊鎮人民政府統一發包, 分批次在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流轉, 流轉總面積4.75 萬畝,全部用于種植小站稻。 土地流轉也讓社會資本聞風而來, 中糧集團等知名公司紛紛落戶寶坻區,從事優質農業項目開發。地塊規整、地勢平坦、集中連片、 排灌條件良好的水稻田為機械化耕種、收割、秸稈還田創造了條件, 水稻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
寶坻區依托科研院所,繁育“金種子”。 天津小站稻研究院依托中國科學院李家洋院士團隊, 重點在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小站稻產業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天津市中日水稻品質·食味合作研究中心和天津市食味水稻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緊跟水稻品質食味研究國際最前沿, 在寶坻區建立試驗示范和繁種基地, 培育示范優質食味品種“津川 1 號”,優質食味米銷往全國各大城市高端市場。
借助智慧農業, 實現水稻精準種植精細管理。 渤海農業有限公司水稻種植基地在田間加裝氣象墑情監測站和作物健康診斷儀, 將稻田地塊分布、氣象信息、水稻生長情況等數據, 實時上傳到生產資源綜合管理平臺,生成田間生產檔案,實現“種肥藥”全程可追溯無縫監管;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實現水稻種植向精細化、 節約化方向發展。 寶坻智慧氣象業務平臺引入作物發育期數值預報模型和病蟲害預報模型,為水稻提供覆蓋生長期的全流程自動化氣象服務。 品質信息溯源及品質評估工作的開展為5000 畝水稻種植基地產出的大米貼上專屬二維碼,成為優質大米的“出生證明”。
寶坻區根據 《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和《2020 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踐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思想,充分依托稻田資源,利用水系渠道縱橫、 灌溉設施完備和奶牛養殖優勢, 大力推廣稻蟹、 稻鰍綠色生態養殖模式, 發展奶牛養殖—小站稻種植生態循環農業, 讓農田“綠”起來。
在寶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引領與推動下, 寶坻區水稻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0 萬畝次,建成基質育秧基地10個,實施基質育秧面積13 萬畝, 稻漁立體養殖示范基地2 萬畝。 寶坻區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農戶黃板鰍、 河蟹特色生態養殖, 推廣稻漁立體種養6 萬畝。 奶牛養殖—小站稻種植生態循環農業有效消除畜牧業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 真正實現小站稻 “肥—水—土—苗”綠色化。
隨著天津市整體打造小站稻區域公共品牌, 寶坻區全力推進小站稻育種、生產、加工、品牌營銷、休閑觀光、農事培訓等全產業鏈發展,農業接二連三, 形成 “1+1+1>3”的現代都市型農業新圖景,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寶坻區建成市級農產品加工基地, 主導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2018 年全區加工業總產值超過24 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 2.1∶1。 寶坻區主要稻谷加工企業黃莊稻香米業、潮白谷物有限公司、黃莊洼米業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合計達到15 萬噸左右。
以水稻為媒, 農文旅深度融合。 寶坻區鎮兩級持續加大投入,歡喜莊村、小辛碼頭村等稻作區, 積極開發以稻田濕地為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 形成一批旅游特色村。 每年豐富多彩的節事活動讓鄉村美景 “悅動”,插秧比賽、割稻賽、嘗新米等系列活動彰顯著農民勞動的喜悅, 營造了濃郁的小站稻情愫。游客在此“游有所樂”“樂有所學”“學有所得”“得有所思”。八門城鎮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將11 個村整合到歡喜莊村區域, 統一打造新型農民居住社區, 實現全鎮域三次產業相互融合, 生態同步提升。
在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寶坻區立足自身優勢,眼光向遠, 圍繞水稻產業做足文章, 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以龍頭帶基地、聯農戶,完善產業鏈條,構筑農業產業化生產格局, 農民增收渠道遍地開花, 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 撐起農民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寶坻區采取 “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引導鼓勵農業企業提升產業化水平, 提高聯農帶農能力。 以渤海農業有限公司為例,2020 年流轉黃莊鎮和林亭口鎮耕地2 萬畝, 帶動 1200 余戶農民增收, 實現每戶土地流轉年收入2 萬余元, 吸納當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長期雇傭當地農民50 余人,年增收約5 萬元/人。 歡喜稻蟹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方式經營,保障農民收入。 天津潮白谷物食品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協議,約定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稻谷,保證農戶收益。天津黃莊水鄉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帶領村民發展休閑農業,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和農業綜合效益。
在新時代美麗鄉村推進中, 寶坻區緊緊抓住優勢特色, 堅持產值、“顏值” 一起抓, 多種途徑培育產村融合典型。 產業綠色生態發展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同步進行,讓寶坻區因農而富、因農而美。
一望無際的稻田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天然景觀,形成不可替代的資源優勢。 寶坻區堅持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充分發揮稻田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 借助人居環境改造工程, 實施基礎設施再提升,對重點村屋頂、外檐、墻面和門口進行改造, 形成北方水鄉特色民居風格。 經過改造的小辛碼頭村街景立面煥然一新, 公共設施升級換代,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榮獲全國文明村、 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100 個特色村莊、 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多個稱號。
從市委、區委、相關委辦局到鎮、村兩委,各級黨支部秉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提高站位,以黨建抓小站稻產業振興、促鄉村振興, 充分發揮黨建在小站稻產業振興中把方向、謀大局、定舉措、抓落實的決定性作用。
2015 年, 寶坻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 做出一項重要決策:圍繞河流、林地和稻田等優勢資源,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顯特色”原則,打造40 個旅游特色村。 2017年,全市評選 50 個“美麗宜居村莊”, 寶坻區17 個村入選,居第一位,其中 15 個是旅游特色村。 2019 年寶坻區提出“優化區域布局,對接小站稻振興計劃, 打造水稻種植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快實施八門城鎮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 建成2 個休閑農業園區,發展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等新業態。 正是寶坻區各級黨委和黨員干部的積極作為, 夯實了寶坻區小站稻主產區地位, 為實現小站稻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指引方向。
寶坻區政府制定 《天津市寶坻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020—2025 年)》《寶坻區小站稻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2 年)》等多個文件。 政府規劃引導為寶坻區小站稻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政府引資引智為寶坻區小站稻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在土地流轉、 三產融合、產業鏈整合等方面,寶坻區各級政府起到關鍵性作用。由政府牽頭,八門城鎮政府、 寶坻區糧食局京東糧油庫、潮白谷物食品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合作, 實現生產、存儲、加工、銷售閉環經營。企業作主體,政府為企業服務, 極大地激發新型經營主體內生動力。
寶坻區小站稻產業發展之路充分表明, 一個地區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自然、文化、產業等方面資源,從自身比較優勢出發,整合資源,補齊短板, 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寶坻區因地制宜,利用潮白河豐富水系、 小站稻悠久歷史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圍繞小站稻, 充分發揮主產區區位優勢, 不斷積聚優勢資源,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科技水平, 推動小站稻產業轉型升級, 使產業業態更加豐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并逐漸建成小辛碼頭村、 歡喜莊村等美麗鄉村, 帶動鄉村休閑康養旅游業發展。
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支撐, 寶坻區重視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和自主研發, 科技支撐水稻全產業鏈發展。 依托天津小站稻研究院和中日水稻品質·食味合作研究中心,研發優質種源;依托農技推廣開發,實現基質育秧、側深施肥、綠色防控等;依托物聯網和人工智能, 實現種植與收獲精準化,管理精細化;依托稻漁養殖技術, 實現產業綠色化。
在消費升級背景下,寶坻區以多元化、 個性化市場需求為導向, 本著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互促原則,將天津小站稻以“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著眼世界”為市場定位,注重稻米品質、食味和多功能性, 向國內外市場提供“安全、優質、安心”的稻米,打造知名品牌,實現小站稻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以“安全—食味—放心”理念和技術培育推廣的 “食味米”,潮白谷物低溫冷磨生產工藝的胚芽米、 嬰幼兒米等多功能米, 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的奶牛養殖—小站稻種植生態循環農業, 均體現出寶坻區以市場多元化、 個性化需求為視角, 打造小站稻知名品牌的寶貴經驗。
信息化和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 在信息化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傳播, 無品牌, 所以品牌培育、策劃、宣傳、推介與保護是品牌建設中缺一不可的五個環節。
寶坻區小站稻產業升級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為其他地區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同時也對寶坻區小站稻產業振興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為促進小站稻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增進, 寶坻區小站稻產業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一是始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以品牌建設思路進一步夯實寶坻區小站稻品牌的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互聯網化、資本化和產業化等系統工程建設基礎;二是依托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小站稻產業智慧化水平,降本增效;三是加大寶坻區大米品牌策劃、宣傳、推介力度,加強品牌保護,有效實現品牌建設與市場需求對接,提升品牌社會知名度、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提高品牌溢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