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雪 李久佳
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2020 年 7 月, 國務院出 臺《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戰略要求。 天津濱海高新區(以下簡稱“濱海高新區”)是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陣地, 在當前新發展格局下,承擔著示范引領、輻射帶動、 支撐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濱海高新區于1991 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區, 在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打造創新創業生態、 培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濱海高新區擁有較為集聚的創新資源,截至2020 年底, 濱海高新區擁有國家高企 1597 家,“雛鷹”“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科技型企業490 家,掛牌上市企業231家; 擁有天津市級以上研發平臺177 家; 市級以上孵化載體37 個;擁有在建院士工作站4 家,國內外院士、特聘專家、 國家創業領軍人才等各類創新人才千余人。 區內企業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擁有飛騰、海光兩大國產芯片, 麒麟操作系統,南大通用、神州通用兩大國產數據庫等自主創新成果; 國家先進操作系統創新中心、 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正在推進建設; 濱海高新區目前已經成為天津創新資源集聚的主要陣地。
濱海高新區產業基礎堅實, 形成了以信創產業為首位,以新經濟服務為特色,以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為支撐的產業體系。 信創產業集聚了飛騰、麒麟、長城、曙光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可控產業鏈。依托發展優勢,濱海高新區啟動了 “中國信創谷”建設,打造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新經濟服務業涌現了云賬戶、今日頭條等優勢企業,有效推動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呈現。 在生物醫藥領域,“細胞谷”建設成效明顯,涵蓋了從細胞提取制備到冷鏈物流的細胞全產業鏈,在細胞研究、 創新藥研發等細分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濱海高新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舉措頗多, 走在了全國前列。 率先實施了法定機構改革, 面向國內外公開選聘專業人才, 創新了干部選拔任用機制, 開展全員競爭上崗, 營造了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 “一制三化”改革和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也在持續深化,全面承接了市級下放權限,推行信用承諾審批, 營商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濱海高新區因此獲評了“2020 中國經濟營商環境十大創新示范區”。 在創新制度供給上,濱海高新區首創了“創通票”制度,通過“互聯網+政府服務”模式, 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該模式在安徽、江西、貴州成功推廣, 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濱海高新區民生環境持續優化,老舊社區提升改造、兩村拆遷安置、 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公共交通線路等民生項目成效顯著, 建設了華苑楓葉國際學校、 渤龍湖體育健身中心、 新城吾悅廣場等,區域配套水平有效提升。開展了“四清一綠”行動,高標準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在華苑片區率先實現了5G 信號全覆蓋,大數據中心、贊普科技渤龍湖數據中心等陸續投入使用,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
濱海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完善,創新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動能強勁, 但是隨著國家高新區爭先進位, 濱海高新區仍存在著發展活力不足、片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與其他先進高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本文選取了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且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較為靠前的高新區作為參考對象, 從其主要做法中總結形成對濱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啟示。
西安高新區是科技部確定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首批六個試點園區之一,探索出一條具有“硬科技”特色的發展路徑。
一是健全政策體系,支持產業發展。 西安高新區出臺了各類支持政策三十余項,積極謀劃構建“1+1+N”政策體系, 推出了包括設立先進制造業產業引導基金、設立人才培引資金、 設立先進制造“主人翁獎”等一系列措施,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真金白銀”支持產業發展。
二是支持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西安高新區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等本地高校和光機所等研發機構,推動產業化發展。推出技術經理人模式, 建設西安科技大市場這一科技資源基礎平臺,建立“1+3”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生態系統和科技政策聯絡員體系, 促進技術對接和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運用科技手段,優化營商環境。 西安高新區建設“15 分鐘政務服務圈”,推動服務企業群眾 “零距離”。借助科技手段, 打造線上服務平臺,創新政務直播方式,上線智能審批系統, 全面推行容缺審批、承諾備案、聯評聯審、 聯合踏勘等多項制度創新舉措, 有效提升行政審批效率。
四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城融合。西安高新區持續推動城鄉一體融合發展, 根據公開資料,2019 年西安高新區新增財力和財政總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達80%。 發布了《發展“新基建”加快硬科技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聚焦5G 基站建設、特高壓、大數據中心等,加大現代基礎設施配套,推動發展環境高端化、現代化。
長沙高新區連續五年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遞增,其在創新推動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按照領導聯系產業鏈工作制度,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 長沙市設立由市領導聯系產業鏈的工作制度,長沙高新區相繼確立市級牽頭鏈、 園區優勢鏈、園區配合鏈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通過產業鏈進行精準招商。
二是發布長沙高新區麓谷創新指數,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長沙高新區于2016 年創建“麓谷創新指數”指標體系,以2013 年為基期進行測算,衡量創新發展態勢,以發布會形式公開發布評價結果,受到了各界的關注。
三是打造高水平創新孵化載體, 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長沙高新區建設創業服務中心,貼合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金融、成果轉化、實驗檢測等綜合性服務,并探索合作共建模式, 與龍頭企業、 科研機構開展協作孵化, 打造形成了綜合服務能力突出的孵化載體。
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 積極布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 技術創新中心在天津落地, 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 爭取大科學裝置落戶。 依托“中國信創谷”和“細胞谷”核心區建設,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布局技術創新全鏈條, 推動在關鍵共性技術、 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卡脖子”技術的聯合攻關,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二是加速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作用, 引聚更多創新資源。 建設大型儀器共享服務平臺, 實現科研資源高效利用; 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出臺相應支持政策,借鑒西安高新區技術經理人模式,組建技術經理人隊伍,推動形成良好的成果轉化生態環境。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挖掘京津高校資源,引進院士、學科帶頭人等頂尖或高級人才資源,強化人才宣傳,樹立人才標桿, 建立高新區人才品牌,實現人才的強大帶動力。
三是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加大對眾創空間、孵化器、 產業園等孵化載體的支持力度,引導、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圍繞主導產業、 未來產業,建設專業性孵化載體,提高在孵企業的產業集聚度,形成幾個產業特色鮮明、科研實力雄厚、配套服務完善、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業孵化器。
一是建立健全主導產業政策體系。聚焦主導產業,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 圍繞企業梯度培育、 企業研發投入、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科技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出臺對應支持舉措, 構建完善的主導產業政策體系。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 建立科技政策聯絡員機制, 開展點對點式服務,實現精準對接、精準服務,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同時有效獲取企業反饋。
二是以金融手段推動產業快速壯大。引導金融機構、銀行、 產業基金等金融投資服務機構加大對創新創業企業的扶持, 充分發揮金融手段對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建立自有基金體系,以信創產業為切入點,探索建立信創產業創投引導基金, 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信創企業, 助力信創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逐步建設完善主導產業創投引導基金, 打造高質量發展基金體系。
一是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推行信用承諾制審批制度,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借助科技手段, 提高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比例, 實現網上全程辦理。
二是加速產城融合進程。加快完善園區配套功能,加快住宅、商業、道路、市政等城市規劃, 實現產住一體化。
一是探索建立發布高質量發展指數。 根據麓谷創新指數的有效經驗,結合濟南、合肥、 重慶高新區等發布高新區創新指數報告的成功實踐, 探索建立和發布天津濱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指數,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用年度高質量發展指數衡量天津濱海高新區在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加大在全國和天津對高質量發展指數的宣傳, 強化社會各界對濱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注, 推動形成積極的社會效益, 助推形成氛圍濃厚的高質量發展環境。
二是多渠道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加大對濱海高新區發展歷程、發展成果、發展定位的宣傳, 破解社會公眾對各類開發區認識不清、 定位不準的問題, 充分展示濱海高新區在發展高科技、 實現產業化方面形成的堅實基礎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突出“火炬”標識和濱海高新區圖標形象, 通過線上媒介以及線下實體公共展示平臺,開展重點宣傳。 加強與其他高新區以及各類市場主體的交流, 加快建設創新展示中心宣傳展館,創新展館形式,發揮對外宣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