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冉,雷書彥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技術研究所,武漢430064)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國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基因密碼,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物質載體。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已經引起了各國廣泛的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進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和中國農業農村部推進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共同構成了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湖北省是荊楚農業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歷史上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在過去的數千年里,勤勞勇敢的先民在荊楚大地上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湖北省境內產生了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產。
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是指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體,是同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生活活動緊密相關的重要物質與非物質歷史遺存的綜合體系。從農業文化遺產學的理論角度可以將農業文化遺產分為10個大類,即物種類、特產類、民俗文化類、遺址類、工程類、景觀類、聚落類、技術類、工具類、文獻類10種主要類型。其中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馴化和培育的動物和植物(作物)種類,主要以地方品種的形式存在。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又可細分為畜禽類物種和作物類物種。
目前,湖北省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主要以地方品種的形式存在。地方品種由相關部門登記保護,例如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認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認定以及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等。評選標準及涵蓋范圍各有異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側重于地理區域的認定,除了農產品外還涵蓋了需特定區域原材料的工藝品;而農產品地理標志側重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的農產品;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專注于畜禽品種的保護。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由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現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自2005年起對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產品,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并進行地域專利保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包括:①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②原材料來自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2]。由于產品的特定質量和聲譽或其他特征主要歸因于地理來源,因此需要對地理標志產品專門保護。湖北省范圍內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種豐富、種類多樣,主要集中于黃岡、恩施等地區。
湖北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數量豐富。如圖1所示,目前全國共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 764種。其中廣東省數量最多為120種,其次四川省為108種、浙江省為101種、河南省為98種,湖北省位列第五,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87種。

圖1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數量
湖北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種類多樣。如圖2所示,湖北省共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87種。其中,果品類如百里洲砂梨等共10種,蔬菜類如神農架洋芋等共17種,中藥材類如恩施紫油厚樸等共12種,茶類如鄧村綠茶等共12種,糧油類如金絲桐油等共9種,工藝品類如城河柳編等共4種,水產品類如筆架魚肚等共6種,酒類如枝江酒共1種,家禽類如鄖陽烏雞等共2種,加工食品類如永河皮子等共9種,牲畜類如公安牛肉等共3種,紡織品類如紅安大布等共2種。

圖2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種類
湖北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主要集中于黃岡、恩施等地區。如圖3所示,黃岡市29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7種,十堰市10種,武漢市6種,孝感市6種,襄陽市5種,宜昌市4種,荊州市3種,咸寧市2種,荊門市1種,黃石市1種,隨州市1種,神農架林區1種,鄂州市1種[3]。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其類別有種植業類、畜牧業類和水產類等。農產品地理標志由農業農村部推動實施,相關特征主要有:①自然生態環境;②歷史人文因素。借鑒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保護各地獨特的產地環境,推進特優農產品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圖3 湖北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分布
目前全國共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 778種,山東省最多為330種,四川省為176種,山西省為155種,湖北省排第四,為154種。湖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數量逐年增加,每年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數項,增加項數每年不同。由2008年的10項到2019年的11項,湖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作穩步推進。
湖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種類多樣。一般來說,農業單指種植業(或操作業);全面而言,則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湖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也按照這個標準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3個大類。其中種植業類125項,分為糧食類、蔬菜類、果品類、油料類、糖料類、食用菌類、茶葉類、香料類、藥材類、花卉類、煙草類、棉麻蠶絲類、熱帶作物類、其他植物類;畜牧業類16項,分為肉類產品類、蛋類產品類、奶制品類、蜂類產品類、其他畜牧產品類;水產業類13項,分為水產動物類、水產植物類、水產初級加工品類。
種質資源是指農作物、畜、禽、魚、草、花卉等栽培植物和馴化動物的人工培育品種資源及其野生近緣種。2006年農業部公布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4年農業部再次修訂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確定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159個,其中湖北省地方品種監利豬入選。2020年最新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中共計897個畜禽品種,其中,17種傳統畜禽品種848個、16種特種畜禽品種49個,湖北省入選了24個畜禽品種。
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通過地方品種的認定,深入發掘地方品種的價值,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助于促進種質資源庫建立,有利于促進文農旅融合發展。
農業物種的挖掘和保護有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休閑旅游業的發展,以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富裕。農業物種的保護有利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和諧的人居環境,營造文明鄉風,建設美麗鄉村。農業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中,有利于實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從而真正踐行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傳統的農業品種帶有十分豐富的原生基因,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優質、抗病蟲、抗逆、適應性強等。它既是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也是未來新品種的基因庫。但是,隨著轉基因技術和人工雜交技術的大規模普及,部分傳統農業品種被雜交品種、轉基因品種所取代,傳統農業品種日益減少,呈現出明顯的單一化傾向。通過發掘、保護和傳承湖北省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以建立種質資源庫的方式保留珍惜地方物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農業文化遺產提升區域文化旅游品牌。農業文化遺產與休閑旅游資源相融合能夠突出文化特色,系統整合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中的文化要素,促進休閑農業與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互動,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形成文農旅融合發展。由此可知,發掘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對促進文農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晚。第一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以及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中,湖北省地方品種都較少。但隨著全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逐步興起,每年的保護名單不斷增加,湖北省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逐步擴大。不斷更新的保護名單的確解決了湖北省在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缺失,但對一些真正由于環境惡化、品種退化方面等原因消失的農業資源的保護卻非常有限。
根據保護條件來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細則》中規定,申請人申請時需要提供證明材料,包括能夠說明產品的歷史淵源、知名度和產品生產、銷售的情況的;規定產品生產技術的,包括生產所用的原材料、生產工藝、流程、安全衛生要求、主要質量特性、加工設備技術要求等。《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中規定,申請人申請時需提供證明材料,包括產地環境條件、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技術規范;地域范圍確定性文件和生產地域分布圖。這些條件實際上要求地方品種的生產具有一定規模、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等。一些地方品種由于產量限制、地域限制、價格限制等原因瀕臨滅絕,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對于這些品種的保護非常有限。例如瀕臨滅絕的楊桐蘿卜,《武漢志》中記載土地堂楊桐蘿卜,以產地楊桐而聞名,早在明代晚期開始種植。當地人稱贊“楊桐蘿卜勝土參,香甜可口愛煞人”。由于產量偏低,楊桐蘿卜已經逐漸消失[5]。
由于多方面原因,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認定存在重合、申報存在重復,降低了消費者對地方品種認定的信任,并且對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存在地理標志濫用現象。特產類農業文化遺產在登上保護名單后身價倍增,平均價格比注冊前最少上漲20%,最高可以上漲30倍。因此巨大的市場利潤導致一些認定區域內和認定區域外的生產者將冒充的地理標志產品進行銷售,以消耗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的方式獲取利益,導致真正的地理標志產品受到打擊,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雖然部分地方品種成立了專門協會,管理品牌使用,例如洪山菜薹協會,但是缺乏對地方品種的統一管理。另外,地方品種一經認定不再更改的管理辦法,使得許多品種一味啃老本,不思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被更加優質的品種逐漸替代。
從保護內容來看,地理標志保護的是農產品品質,主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缺乏關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才是地方品種的文化內涵的基礎[4]。例如有關蔡甸蓮藕的記載有:“江村夜漲浮天水,澤國秋生動地風。高下綠茵千頃盡,新陳紅栗萬箱空。”通過詩詞的形式賦予蓮藕較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不僅描寫蓮藕采摘的妙趣也描寫了蓮藕的食用價值,使蔡甸蓮藕本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在采蓮食藕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洪山菜薹的由來充滿了傳奇色彩,傳說唐代寶歷二年有高僧善信逢鄉人殺牲祭龍神,竭力阻止并愿意用自己的身體代替牲口祭神,于是斷雙足作出犧牲。整個東山上空金光一閃,山腳下菜薹遍地開花,菜薹葉脈由白浸染成紫紅。這些傳說典故流傳時間久遠、社會影響廣泛、文化內涵多元,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因此,對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脫離文化內涵。
由于外部性原因,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和參與。成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各部門的職能,高度重視各類農業文化遺產,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集中申請湖北省文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分類管理。對有較好經濟價值的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制定寬松的政策條件,成立行業協會,以地方企業為主體,培育優質的地方品種投入市場。對產量低、經濟效益差的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以政府為主,設立專門的保護基金,專門保護。
許多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食用價值,還具有文化價值。因此,對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需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保護。政府應該樹立先保護后開發的思想,在認定地方品種保護名錄后,需要繼續深入挖掘和分類整理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搜集相關非遺資料,保護與之相關的傳說、詩歌、民謠、典故、民俗等。可以由政府部門牽頭,通過編輯出版書籍、制作錄音錄像材料、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建立湖北省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也可以結合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和要求,建立湖北省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統一管理,使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保持自己的文化內涵成為活文化。另外,在湖北省農業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可以率先試點,結合申報和后續挖掘的相關資料,建立農業文化博物展示館,在當地實現就地保護。
深入挖掘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堅持“利用是最好的傳承”,在開發中實現保護,促進文農旅融合發展。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企業參與,建立農業文化產業園區,最大程度的在園區內還原傳統農業文化風貌,展示農耕文化。以物種類農業文化為基礎進行分類,劃分不同的產業園區類型。打造差異化的園區類型,通過農業+旅游的方式,保護農業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