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茂林,劉 俊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武漢430074)
2016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游局等部門連續頒發《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航空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和《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明確支持發展與戶外運動相關的產業。隨后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貴州、廣西、云南、重慶、江蘇等10余省市制定了戶外運動專項規劃[1],例如《江蘇省加快發展山地戶外運動產業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江蘇省山地戶外運動市場總規模達到400億元、大力推廣山地戶外運動、加快場地設施建設等目標[2]。
戶外運動特指在野外或在自然場地進行的、與自然界緊密結合的新興體育運動[3]。有關戶外運動的定義均強調自然環境[4],其與生俱來的特性賦予了綠水青山之于戶外運動的重要性,即人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空氣污染,在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充分享受自然山水和新鮮空氣給人們帶來的身心愉悅與放松[3]?,F代戶外運動是自然、生態、體育、旅游高度融合的產物[5],是目前利用綠水青山獲得金山銀山的重要途經(例如十八大以來西藏累計接待國外登山團隊189次3 088人,創造經濟總收入約5 415萬元[6]),所以中國許多自然資源匱乏的地區在政策鼓勵下,開始重視開發戶外運動資源。
現在戶外運動是中國許多貧困地區難得的發展希望,受“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觀念影響,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工作壓力下,如何有效處理“兩山”論與戶外運動之間的關系,是目前中國戶外運動資源開發工作面臨的焦點問題。如果不發展戶外運動,許多地區的綠水青山很難通過其他有效途徑轉換成金山銀山;若開發利用,戶外運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將不可避免地威脅生態環境(如開山修路、伐林種花、筑壩蓄水、客滿為患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論的重要思想,對人與自然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作出了生動而深刻的論述[7],也為中國戶外運動資源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有多種途徑轉換成金山銀山,而戶外運動的貢獻具有典型代表性,它能夠刺激經濟繁榮,提供額外的就業和游憩機會,新建基礎設施等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8],已經在世界各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9-11],所以中國國家旅游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提出,以群眾基礎、市場發育較好的戶外運動旅游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冰雪運動旅游、山地戶外運動旅游、水上運動旅游、汽車摩托車旅游、航空運動旅游、健身氣功養生旅游等體育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將發展戶外運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綠水青山無法自動變成金山銀山[12],需要引入合適的產業模式,所以,“兩山”論重要思想的前提是綠水青山,落腳點是金山銀山。這就點明了戶外運動發展過程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因果關系,即綠水青山意味著發展戶外運動應具備的資源基礎,隨之而來的戶外運動旅游給當地居民帶來金山銀山。
當前中國尚有為數不少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貧窮落后的面貌無法改變,老百姓的生活也無法改善,所以,從干部到群眾都認識到建設金山銀山的重要性[13],但也面臨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重顧慮。不能因噎廢食死守綠水青山,因為閑置戶外運動資源不予利用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要走生態發展之路,適當利用戶外運動資源,獲得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的雙重效益。
戶外運動能夠帶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例如,國際山地旅游暨山地戶外運動大會舉辦的3年里,2016年黔西南州實現旅游總收入226.21億元,接待游客2 866.46萬人次;2017年黔西南州實現旅游總收入342.5億余元,接待游客4 303.92萬人次;2018年上半年黔西南州實現旅游總收入280億元,接待游客3 320萬人次[14]。但在政策鼓勵和利益驅使的復合作用下,戶外運動資源開發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破壞綠水青山、追求金山銀山的現象,商業登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截至1999年,大約有615 t垃圾被遺棄在珠峰[15],中國政府被迫從2018年開始大規模清理珠峰垃圾,并于2019年無限期關閉珠峰大本營[16]。綠水青山是保證戶外運動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一旦生態環境被破壞,戶外運動將成為無本之木,不僅失去繼續獲得金山銀山的機會,而且曾經獲得的金山銀山也要用來恢復生態環境。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進一步闡述了“兩山”論的內涵,即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17],強調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主、次之分,即綠水青山可以開發利用,但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再多的金山銀山也不可取,所以,“兩山”論重要思想的主角是綠水青山,其次才是金山銀山。
修建戶外運動基礎設施、增加戶外運動參與人口,是中國戶外運動相關政策的主旨精神。如《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包含建設一批戶外營地、登山道、徒步道、騎行道等戶外運動場地及相關服務設施,支持利用未利用地、廢棄地、邊遠山地等建設山地戶外運動項目,規劃和完善山地戶外運動綜合體建設,鼓勵旅游景區、國有林場等合理規劃建設山地戶外運動設施等條款。當前中國許多地區將戶外運動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工作緊密相聯,大規模的戶外運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大量外來人口涌入游憩地,能夠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卻直接威脅當地的綠水青山。這種情況在美國已有先例,20世紀60年代美國戶外運動興起,后來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產生破壞,迫使美國林業署、國家公園署和土地管理局在1987年聯合頒布《無痕山林土地理論》倡導手冊,呼吁戶外運動愛好者保護生態環境[18]。因此,戶外運動資源能開發則開發、能開發多少就開發多少,一旦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發生沖突,應毫不猶豫地保護綠水青山而放棄金山銀山。
面對綠水青山、盼望金山銀山,這份愿望廣泛存在于那些具備發展戶外運動條件的地區。但是利用原生態的戶外運動資源和社會支持系統,通常只能保障少數戶外運動愛好者到游憩地開展活動,不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限,還帶去諸多安全隱患,所以中國戶外運動資源開發過程中大興土木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圣境山滑翔傘基地的建設現場,23萬m2的場地已經平整到位,環山路改擴建工程投入機械設備15臺、運輸車輛40輛、施工技術員及工人共50多人,一條全長11.9 km、路面寬7 m的路基已經成型[19]。
中國積極開發戶外運動資源的地區,通常第二、三產業比較落后,亟待探索新模式和新路徑來帶動社會發展。雖然綠水青山可以適當開發利用,但作為一種生態資源,若不加以管控,將面臨破壞生態環境的風險?!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0],這是綠水青山所蘊含的比金山銀山更寶貴的價值,所以,“兩山”論重要思想強調綠水青山是根,而金山銀山是枝。
綠水青山是發展戶外運動和其他生態經濟的基礎,當代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追求更高生活質量需要金山銀山的支持。但是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面前,應首先重視綠水青山蘊含的超越戶外運動的潛在價值,因為綠水青山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基因資源和能源,是低碳、環保、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資源,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也是規模最大的經濟體,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1]。如果現在找不到更好的利用手段,但子孫后代將會找到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方法路徑,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社會財富、經濟財富[22],留下綠水青山就為子女后代留下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23],所以,開發戶外運動資源不能被眼前利益蒙蔽,應著眼未來的發展需要。
貧困地區的社會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同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運動參與需要也要求使用一定的戶外運動資源,所以,如何有效開發戶外運動資源是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突出社會問題。
目前中國每年有近2億人參加戶外運動,同時中國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4.7%,其中14個省級單元的山區面積超過60%,7個省級單元的山區面積超過99%[24],可見中國擁有龐大的戶外運動人口和豐富的戶外運動資源,若不予以利用也是一種資源閑置行為。對普通參與者而言,由于戶外運動體驗不像風景名勝游覽那樣存在本質差異,所以,戶外運動資源開發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同區同質競爭。例如迄今湖北省建造了90多個漂流景區,但正常運營的只剩38個[25],那些廢棄的漂流景區造成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損害不言而喻。此外,大部分具備開展戶外運動條件的地區,戶外運動產業比較落后,由于開展戶外運動與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對資源稟賦的要求不同,而那些開展戶外運動的地區不一定存在具有商業價值的戶外運動資源,所以,中國戶外運動資源開發需要科學評估,選擇具有較好社會經濟價值的資源,用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參與需要,從而避免戶外運動泛化產生的生態環境風險。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旅游[26],加之人民群眾的經濟實力、空閑時間和健康意識增長,戶外運動(如漂流、徒步、露營、沙漠探險、潛水、滑雪、登山等)在中國盛行,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27]。因為依托原生態的自然條件供戶外運動愛好者開展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比較有限,而深度利用戶外運動資源和吸引更多戶外運動愛好者,隨之而來的是修建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和涌入大量外來人口,將給綠水青山帶來較大的承載壓力。綠水青山提供了發展戶外運動的可能性,具有帶動社會經濟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戶外運動參與需要的雙重價值,但更是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旦破壞不僅戶外運動難以為繼,當地居民的生存都將面臨困難。因此,戶外運動資源開發應盡量利用原生態的自然條件,避免大規模的人工改造,雖然限制了戶外運動產業化,但保護了當地社會和戶外運動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條件。
Andkj?r等[28]指出自然環境和場所對戶外運動很重要,人們通常到自然環境中活動以尋求和獲得各種各樣的體驗,所以,戶外運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歷史悠久,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如丟棄垃圾、廢物)和環境破壞(如踩踏植被、捕殺動物)[29]。由于戶外運動的特殊屬性,即使不開發戶外運動資源,也難以阻止戶外運動愛好者到自然環境中開展活動,所以,要采取保護性開發策略[30]。一方面,通過向社會供給戶外運動資源,培養戶外運動參與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利用戶外運動資源開發的紅利補貼當地居民,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和破壞;另一方面,動員戶外運動愛好者和當地居民,通過植樹造林等途徑使綠水更綠、青山更青,鞏固戶外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山”論的重要思想。
綜合而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戶外運動資源應予以開發利用,但是發展戶外運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為戶外運動不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惟一途徑,而且綠水青山蘊含著比金山銀山更重要的價值,它是支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盡量利用原生態的自然條件,利用優質戶外運動資源,發揮它們的社會服務功能,但要謹防戶外運動過度產業化,避免大興土木和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沖擊,同時,對可利用的戶外運動資源采取保護性開發策略,夯實戶外運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