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凱,李榮榮
(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726000)
類似于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對生態文明的需求高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是講究人與自然共同和諧的發展,從而達到社會的文明形態上升到一定高度。目前,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關乎到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生存。
陜南地區自古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直依靠資源開發為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1]。西部大開發以來,陜南地區經歷了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而要檢驗社會發展新時期陜南地區綜合發展水平與發展趨勢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就必須對陜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和評估。陜南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是陜南地區的當務之急,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態文明相關理論,以陜南3市(商洛市、漢中市和安康市)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評估,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陜南地區水資源充裕,礦產資源豐富,但是經過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的開發與破壞,導致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陜西人口密度很高,也正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所以對自然的破壞力度也更大一些。從全國來看,陜南地區屬于中國水土流失沙漠化地區中生態環境問題極為嚴重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后實施了建立防護林、榆林治沙等各項生態環境建設,但是從目前來看,陜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仍然存在非常重大的漏洞。尤其是工業時代以來,對資源過度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陜南地區技術工藝落后,對能源和資源的破壞率很高導致生態治理問題成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陜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加工工業具備優勢,近年來,陜南各地區的高新科技教育園也有較大發展,在航天、電子儀表、機械等各領域有了十足的進步。但是,雖然陜南地區經濟領域有了突出的發展,仍然無法改變陜南地區對環境資源的依賴和粗放型經濟的不足,其發展特性嚴重損害了陜南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嚴重制約了陜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穩定。
科學地構建陜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陜南地區道路選擇與政策實施具有重大作用。由于陜南各地區先天的資源和地理生態條件不同,本研究在深入研究生態文明發展主要因素的基礎上,從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4個方面來構建適用于陜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2-5],如表1所示。
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表1中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分別得到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各層級指標權重[6],經測算各層級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本研究通過查找陜南3市統計年鑒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相關數據,結合表2各層級指標權重,運用線性加權法計算陜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了便于分析,將各評價指數的得分乘以100,通過計算評估如下。
由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經濟指數趨勢對比(圖1)可知,相比商洛市而言,漢中市和安康市在生態經濟指數方面均有明顯優勢。究其原因,漢中市在2015年之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工業廢棄物利用率,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安康市在生態經濟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帶動經濟發展。而商洛市生態經濟指數均低于漢中市和安康市,源于產業結構和工業技術不夠完善,不利于生態經濟的建設[7,8]。

表2 陜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各層級指標權重

圖1 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經濟指數趨勢對比
由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環境指數趨勢對比(圖2)可知,漢中市生態環境指數均高于商洛市和安康市,呈緩慢上升趨勢,近3年來,商洛市和安康市生態環境指數幾乎沒有變化。具體表現在:漢中市的森林覆蓋率、淡水資源量和人口密度占據優勢,使其生態環境指數在3市中居于首位;開荒造林方面,商洛市不如安康市,排名最低;循環材料方面,近3年來,商洛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一直在陜南3市中位居第一,占據資源優勢的漢中市不僅產值較低,而且近年來發展減緩,產值有所回落,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總之,陜南3市在生態環境方面各有優勢和劣勢,在后續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9]。

圖2 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環境指數趨勢對比
由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文化指數趨勢對比(圖3)可知,生態文化方面,陜南3市呈逐年上升向好趨勢且差距逐年縮小,安康市位居首位。具體表現在:生態教育方面,陜南3市不斷提升,但人均受教育水平卻持續保持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生態教育難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保障,還需大力深化教育;生態消費方面,商洛市起步晚但發展快,具有資源優勢的漢中市始終處于較低水平,發展緩慢,而安康市一直發展平緩。總之,無論在生態教育方面還是生態消費方面,陜南3市均差強人意,生態意識有待大幅度提高[10]。

圖3 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文化指數趨勢對比
由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制度指數趨勢對比(圖4)可知,生態制度方面,漢中市表現最好,安康市其次,商洛市最低,3市水平均較低。陜南3市各政府在2015年之后均對生態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從政府層面,如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府工作績效掛鉤對生態制度有所改善,但水平均較低,仍需大刀闊斧地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層面支持[11,12]。

圖4 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制度指數趨勢對比
由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指數趨勢對比(圖5)可知,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方面,3市均呈逐年上升且差距逐年縮小,漢中市居于首位,安康市居中,商洛市居于末尾。

圖5 2016—2018年陜南3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指數趨勢對比
漢中市在陜南3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方面具有地理和資源優勢,加之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因此,漢中市在陜南3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方面排名首位。
安康市生態環境資源良好,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逐步深化工作,產業機構發展完善,第三產業增加值不增反降,加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對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差,仍需投入更多人力和財力,完善生態體系。
商洛市在生態經濟方面起步晚,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在生態環境方面發展緩慢,表現為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節約;但在環境保護方面發展速度減緩,對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增反降,這是由于重視程度低所導致的;在生態文化方面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在生態制度方面目前處于摸索階段[13-15]。
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陜南地區具備良好的資源優勢,但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本研究以陜南3市為研究對象,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適用陜南3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對2016—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評估,并提出相關的改進措施。結果表明,陜南3市之中,漢中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最高,但3市的綜合指數都普遍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商洛市雖然各方面都排名靠后,但各項指標數據都在穩步增長。
總體來看,陜南3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較低,沒有形成適合當地社會發展的完善體系,應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給予重視,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環保意識,完善制度層面的建立與實施,促進和提高陜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