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吳訓山,蘭玉梅,龔世飛,郭元平
(1.湖北省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湖北 十堰442000;2.十堰市蔬菜產業發展中心,湖北 十堰442000)
訂單農業也稱契約農業、合同農業,在國內發展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訂單農業通過“經紀人+農戶”“合作社+農戶”“農業農頭企業+農戶”“農業農頭企業+合作社/經紀人/基地/協會+農戶”等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農產品的盲目生產,推動了農業實現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1,2]。發展訂單農業就等于把農民產后的銷售活動移置到了產前,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和價格波動的不利影響,促進了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3]。近年來,基于訂單農業的優勢,訂單農業在農業交易模式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十堰市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漢江逶迤穿境而過。20世紀60年代,因“三線建設”在湖北中西部山區布局,秦巴山溝里的小鎮十堰開始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東風汽車)。建市之初,為解決20萬建設大軍的吃菜問題,形成了從市委到生產隊各級黨政負責人主抓蔬菜的良好局面。近年來,該市蔬菜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逐漸上升,訂單蔬菜也逐漸興起。
據統計(表1),2019年十堰市蔬菜播種面積8.66萬hm2,產量165.74萬t,生產環節產值790 292萬元,蔬菜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6.37%,占農業總產值的47.29%。當年該市訂單蔬菜面積0.67萬hm2,產量24萬t,生產產值達50 000萬元以上,從事訂單蔬菜的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余家,逐步形成了盈天高山菜、綠道青花菜、習家店南瓜等10余個叫得響、賣得好的蔬菜品牌,在破解小生產、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滯銷難賣等問題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表1 十堰市近5年蔬菜生產統計
盡管訂單蔬菜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農產品流通等方面具有優勢,但發展仍步履維艱,部分品種的訂單規模大起大落。既有政策的限制因素,又有菜農在利益面前的誠信問題;既有市場局限問題,又有自身發展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內訂單蔬菜發展已有近40年歷史,因其具有的契約性、市場不可預測性等客觀因素,對依靠行政思維來發展蔬菜產業的政府主管部門來說,二者具有潛在的風險沖突和隱患。
1)政府統籌規劃缺位。新形式下,干部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須擔責。在此背景下,部分政府做決策時,因無法實時、全面對市場信息做正確的趨勢預測和市場發展前景判斷,在紀檢高壓態勢下,為規避行政風險,大部分決策者審慎地選擇訂單收購企業,不大規模、大力度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協調,僅提供技術培訓與服務。訂單收購企業因缺乏公信力,在落實訂單面積時得不到村委會或菜農的理解和支持,在育苗專業化、種植標準化、采收分級化等方面做不到整齊劃一,導致商品率下降。政府在立法與保障訂單正常履行中缺位,造成農民想要訂單得不到、企業想簽訂單又擔心農民違約的缺位局面。以丹江口市宏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例,2019年該公司計劃在石鼓鎮發展訂單加工型蔬菜朝天椒,因未能成功組織菜農按照公司要求統一育苗,菜農自家育苗時遭遇長期的陰雨寡照天氣,導致訂單面積大幅度縮水,公司新上的辣椒深加工生產線因收購的辣椒產量不足,無法開工。
2)政府行為越位。訂單蔬菜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生產周期短,市場好,效益高,可吸納大量勞動力,較快增加貧困戶收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期,政府與企業簽訂訂單種植面積后,常以作戰任務細化分配至各鄉鎮或村委會,菜農與企業被強行“拉郎配”。生產過程中,菜農無償或低償使用政府統一配備的生產資料,如種苗、有機肥、農藥等,常存在丟棄、浪費、挪用等現象,種植管理不到位,難以高質高效、保質保量的完成訂單生產。
基于購銷合同,雙方建立受法律保護的契約關系,政府作為第三方監督者,督促訂單企業和菜農履行合同。然而,在偏遠地區訂單合同大多由收購方和種植戶口頭約定,不規范且沒有法律約束力[4-6]。大多數合同的最終解釋權歸合同起草者即訂單企業所有。與此同時,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村民文化程度偏低,農戶種植能力參差不齊,蔬菜的商品性、農藥殘留達標性不一,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導致訂單無法順利完成。鑒于種植效益面前趨利避害和主導訂單生產的政府部門與企業若即若離的關系,若訂單蔬菜遭遇市場行情的劇烈波動,訂單企業與菜農的拉鋸常常面臨是非難斷的尷尬境地。
1)行情看漲,菜農訂單蔬菜擇優而售。基于十堰市蔬菜消費自給率約50%的現狀,各轄區內蔬菜優先自供。行情看漲時,各類蔬菜販銷中間商、未簽訂協議的蔬菜加工企業以高于協議價到基地收購,常出現搶菜大戰。2018年鄖陽區發展豇豆訂單種植面積達300 hm2,當年7月十堰市豇豆地頭批發均價為2.73元/kg,環比增長48.66%,轄區內另一家未提前簽訂訂單協議的公司以高于協議價0.5元/kg的價格收購豇豆,其他販銷中間商則以更高的價格收購,原訂單企業因原料收購不及時、不到位,導致當年豇豆加工量減產20%。
2)市場萎靡,訂單企業收購標準水漲船高。國內訂單農業歷來就存在需求不確定、供求變化多、價格波動大、競爭激烈的特點[7]。當市場批發價跌破訂單協議價后,對企業和菜農都是打擊。企業提高收購標準,菜農剩余產品增多,對企業信譽和菜農來年的種植規模再擴大造成不利影響。而部分企業為維護企業信譽,只能對履約送來的訂單嚴卡產品收購標準,分級定價,分級分裝。
訂單企業的強弱、多寡、優劣決定了本地菜農與市場之間的鏈接親密度。據統計(表2),十堰市市級及以上蔬菜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5家,從事訂單蔬菜用來鮮銷、加工、運銷的僅24家,訂單蔬菜面積占全市年播種面積的8%左右。

表2 十堰市從事訂單蔬菜企業清單
1)名優特蔬菜品牌散而不強。十堰市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自然資源稟賦決定著十堰市蔬菜要走名優特品牌之路。然而,種植面積少而散,制約著本地蔬菜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2017年房縣陽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但其種植面積不足300 hm2,僅能供應十堰市本地鮮食,外調貯藏品質下降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2018年房縣榮獲“全國魔芋重點縣”,但當年魔芋種植面積僅為1 400 hm2。本地訂單魔芋原料收購占企業年需求量的10%~15%,大量魔芋依靠外調。
2)訂單企業帶動能力有限。十堰市本地訂單蔬菜品種單一,主要以辣椒、豇豆、青花菜、三葉青菜等不耐長途儲運的蔬菜為主。訂單企業除壽康永樂、新合作、豐融、萬德福等連鎖超市主供城區消費外,主要是本地加工企業做腌泡菜使用,市場消費空間有限,沒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對本地蔬菜產業的強力帶動。
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樹立以銷定產的戰略思路,從免費或低價提供種苗、農藥、化肥、技術服務到協調收購、冷貯運銷等,幫助企業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扶持一批現有的本地重點從事蔬菜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企業,向大規模、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的龍頭企業發展[8]。
1)充分利用市級蔬菜扶貧專項資金。十堰市蔬菜扶貧專項產業發展資金可對發展訂單生產的市場主體予以傾斜照顧,幫助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同時,對參與訂單生產的菜農,以合作社為主體,優先核準項目申報,通過專項資金給予生產資料補助費、人工補貼費等,激發菜農種菜的積極性。
2)加大訂單蔬菜宣傳力度。在訂單蔬菜育苗前一個月,建立縣、鄉、村、企業為主體的宣傳動員隊,在縣一級層面保障訂單蔬菜規模,在鄉一級層面保障訂單蔬菜企業的公信力,在村一級(合作社)層面保障落實訂單蔬菜各類扶持政策,在企業層面保障訂單蔬菜的市場收購。同時,提供優質品種、優良產區、優化種植技術、優價收購的“四優訂單”服務,幫助企業擴大訂單種植面積[9]。
3)培育新型職業菜農。訂單生產將小農生產鏈接到大市場中,市場呼喚擁有標準化生產、誠信化履約意識的新型職業菜農。市、縣、鄉三級政府在新型職業菜農培訓時應適當調整培訓內容,安排市場營銷、企業管理、互聯網思維、合同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課程,提升菜農的市場風險意識和法治意識。當菜農能夠結合市場及自身種植能力與企業簽訂訂單時,便能協商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制定訂單農業應急預案,適時出售,及時止損,提高收益,使雙方均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同時,對雙方的交易行為進行約束,減少單方面違約。
反觀歷年各地蔬菜滯銷事件,大多源于訂單企業自身的運銷流通能力,不足以消化跟風從眾種植的蔬菜量。訂單企業應加強與本地政府溝通合作,結對共建,借帆出海。
1)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建立企業財會管理制度,由專業化的機構依法采集、調查、保存、整理、提供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滿足當地銀行對企業信用信息的需求,降低審貸成本和放貸風險[10]。
2)發揮政府項目資金的經濟杠桿和社會效益作用。尋找企業與本地蔬菜產業共同發展的契合點,爭當本地“菜籃子”工程建設主體,最大化利用項目資金以獎代補的經濟杠桿效應。同時,發揮產業扶貧示范帶動作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進一步擴大訂單蔬菜基地贏得良好口碑和社會認同。
3)在訂單合同保底收購的前提下,隨行就市增強合同彈性。一方面,在當地政府監督下,簡單明了地告知菜農訂單收購價,讓菜農吃下保底收購的定心丸;另一方面,以合同條款明確規定,在行情看漲特定幅度內,訂單收購價隨行就市。通過保障或提升菜農種植效益,牢固建立訂單企業和菜農之間的合同履約關系,增強彼此間的信任[11]。
根據農業農村部《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實施方案》的要求,鼓勵菜農積極對接訂單企業,形成產銷雙方共同參與的利益共同體,有效獲取相關政策、技術、市場、批發價、氣象等信息服務,從而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保障合理收益。
1)積極參與產銷對接活動。調整優化種植品種,配合縣鄉村組織開展的規模化訂單生產,利用本地農業扶貧專項資金,由訂單企業主導,統一進行育苗、整地、移栽、田間管理、分批采收和運銷。
2)積極參加各類技術培訓。積極參加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標準化生產、產品分級分揀、安全使用農藥能充分了解。同時,利用各類培訓,加強溝通,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3)充分利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利用“互聯網+”,通過地頭冷藏室預冷、全程冷鏈車運輸后直達消費者餐桌,讓本地特色農產品(蔬菜、食用菌)借助電商平臺出村進城,獲取外界更多的認知、認可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