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重制度邏輯下公益組織的行動策略與發展張力*
——基于S公益組織與政府合作的實踐分析

2021-04-15 01:30:58崔月琴母艷春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基層制度服務

□ 崔月琴 母艷春

內容提要 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下不斷涌現的政社合作實踐,為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賦予了新的內涵。運用制度邏輯的視角,分析S 公益組織與基層政府合作關系中蘊含的制度邏輯,及其引發的行動策略和功能后果,研究發現,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為S 公益組織塑造了以“印象績效”邏輯與“服務績效”邏輯為核心的雙重制度環境,使其組織實踐表現出“展示性”與“實務性”并重的特征。雙重制度邏輯的張力,一方面促進了S 公益組織的規模擴張和服務深化;另一方面也導致S 公益組織的內卷化發展。新時期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需要在功能范圍明確界分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橫向的契約關系,以提升互動關系的制度化水平。

近年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下,中國基層治理領域發生了一些令人矚目的制度性變革,深刻改變了傳統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變革之一是社會組織在國家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明確,功能作用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先后提出“激發社會組織活力”①、“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等政策目標②,社會組織的宏觀制度環境不斷向發展型環境轉型,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得到空前擴展。變革之二是基層政府的職能重心不斷從傳統的經濟領域向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領域轉移。政績考核重心的變化及持續增強的公共服務壓力,使基層政府以更加開放與主動的態度與社會組織展開合作,以提升治理效能。這兩項改革的同步推進,使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逐漸由單向的控制與吸納向雙向的互動與合作轉型。本文正是在政社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通過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政府與社會組織深度合作關系中蘊含的張力性制度邏輯及其引發的組織實踐策略。

一、研究問題與理論視角

在政府主導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之中,政社關系結構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制度環境。長期以來,政社關系變遷推動著中國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研究的不斷深化,形成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為我們檢視當前深度政社合作關系對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而制度邏輯理論則為我們深入討論制度環境與組織實踐這一對重要變量關系提供了頗具穿透力的理論視角。

(一)研究回顧與問題提出

中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研究經歷了一個長時期的演化過程。其理論焦點逐漸由初期的結構論爭過渡到根植于本土經驗的關系模式研究。其后,又分化出兩大更為精細化的研究方向,即社會組織的行為研究與社會組織的制度環境研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較為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基本性質,以及社會組織的制度環境特征。

結構論爭主要圍繞著“市民社會”或“法團主義”兩大理論視角展開,爭論的焦點在于改革開放后大量涌現的社會組織意味著什么。市民社會論者認為,社會組織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代表著改革開放后新生社會空間和社會力量的出現。法團主義論者則認為,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表明國家與社會之間組織化利益溝通機制正在生成。圍繞這兩大理論視角展開的研究具有很強的規范性色彩,代表了改革開放后學術界對政社關系理想模式的理論訴求。然而,兩大差異性理論視角展開的共同基礎,即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立,不斷遭到我國本土經驗研究的挑戰。為此,學者們開始從我國具體的經驗事實出發,總結提煉出了一批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模型,對后續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康曉光等提出的“分類控制體系”與“行政吸納社會”等理論模型④;陶傳進提出的國家與社會間“控制與支持的雙軸關系”⑤;江華等提出的“利益契合”分析框架等⑥。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突破了市民社會和法團主義理論關于政社二元分立的理論預設,揭示出中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基本性質,凸顯了政府在二者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社會組織的行動分析主要是在實踐層面考察政社互動過程中社會組織的行動策略。如趙秀梅關于我國社會組織對關系、人情等非制度行動策略運用的考察;⑦張緊跟等對“非正式政治”行為策略的關注;⑧唐文玉等對“去政治的自主性”生存策略的分析;⑨姚華對社會組織“做加法”行動策略的考察等等⑩。這些研究展現了社會組織與政府互動過程的非制度性特征,以及政府基于資源優勢在二者關系中的強勢主導地位。社會組織的發展始終嵌入政府主導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之中的基本事實,引發了一系列從宏觀政策與政府部門的治理偏好出發,考察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的研究成果。黃曉春先后從我國政府縱向的層級屬性和橫向的部門屬性,展現了宏觀政策的模糊性與不同屬性政策執行者的治理偏好對社會組織發展的深刻影響。?隨后,黃曉春等又在“多層級行政發包”的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現階段政府部門治理機制改革對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影響。?

回溯以往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社會組織長期處于政府的單向控制與吸納狀態,其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的角色長期缺位。這導致對于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的研究長期由“國家中心”主義視角主導,具體分析主要關注宏觀政策與政府部門的利益偏好對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影響。但隨著社會組織在我國社會治理新格局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明確,真正意義上的政社合作關系不斷深化。具體情境下的政社互動賦予了當前社會組織制度環境某些新的特征,并對社會組織的行為方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由此我們迫切需要推進單一政府視角主導的,較為宏觀的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研究,在互動情境中討論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深度合作對于社會組織制度環境的塑造。

帶著這種學術關切,我們在對公益組織調研時進行了多維度的考察,特別是對S 公益機構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調研和探討。S 公益機構具有近三十年扶殘助殘經驗,先后成立了J 區智障人康復托養中心、阿甘餐廳、J 區殘障人綜合服務中心、S烘焙坊長春總店和S 烘焙坊J 區分店等五家分支機構; 共有正式員工100 余名,涵蓋了殘疾人托養、康復、培訓、就業、教育等多方面業務范圍。多年來,該組織圍繞提升殘疾人勞動技能、促進殘疾人就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廣泛影響。調研中我們發現,隨著公益資本的積累和公益影響力的擴大,S 公益組織逐漸與當地基層政府結成了深度合作伙伴關系,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創新領域展開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現成為當地政府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和展示工作績效的重要窗口。隨著調研的深入,筆者發現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為S 組織塑造了充滿張力的制度環境,這一張力性制度環境既促進了S組織的快速發展,也為其組織運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這一案例蘊含的豐富信息,為我們從政社合作關系出發研究新時期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及其引發的組織行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樣本。本文將通過案例分析,回答如下兩個問題:其一,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為S 組織塑造了怎樣的制度環境?其二,這些制度環境引發了S 組織怎樣的組織實踐,又給S 組織的發展帶來何種影響?

(二)理論視角:制度邏輯理論

制度邏輯理論是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由理論研究過渡到經驗研究過程中產生的重要成果,也是對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早期觀點的重要修正。早期的新制度主義主要關注理性化的制度環境對組織趨同的重要作用,以及導致制度性同形變遷的具體機制。在這樣一種理論范式下,制度環境是統一的,高度理性化是其核心特征。但隨著經驗研究的不斷推進,有學者發現制度環境遠非一個有機統一體,而是充斥著不同的利益與相互矛盾的要求。不同的組織場域可能導致不同的組織結構的生成。鮑威爾在對新制度主義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反思的過程中指出,制度環境中多樣化、異質性甚至沖突性要素的存在使得組織變遷既可能趨同,也可能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組織多樣性因此得到了學者們更多的關注。桑頓提出了“制度邏輯”的概念,并將其界定為“關于實踐、假定、信仰和規則的歷史模式,個體通過該模式對物質生活進行生產和再生產,對時間和空間進行組織并對社會現實賦予意義?!?這一概念的提出,為透視制度環境中存在的多樣性、競爭性甚至相互沖突的制度要素提供了理論工具。

綜合來看,制度邏輯理論具有以下基本關注點:首先,強調組成制度環境的制度邏輯具有多元性,即塑造穩定微觀行動的宏觀制度結構,往往不是由單一制度邏輯組成,而是多重制度邏輯構成的制度體系。其次,強調制度邏輯的競爭性,即同一組織場域中存在的多重制度邏輯不僅在內容上存在不同,而且在縱向滲透力、影響的廣度及排他性或競爭性方面也存在差異,?這為不同制度邏輯間的整合增加了難度。最后,強調制度邏輯的結構化屬性。一方面,多重制度邏輯共同構成一個約束性力量對場域中的不同行動者施加影響;另一方面,不同行動者也可以通過對構成制度邏輯的物質實踐與符號結構進行精心設計、制定和詳細的闡述,這為差異化制度邏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理論觀點,本文將提煉政府與社會組織深度合作關系中蘊含的雙重制度邏輯,并分析張力性制度邏輯對社會組織實踐行動和組織發展的重要影響。

二、政社合作關系中蘊含的雙重制度邏輯

新時期,我國政社互動在繼承制度遺產的同時,呈現出了新的特征。對制度遺產的繼承主要體現于政府在政社關系中仍然居于主導地位,政府行為領域的制度邏輯仍然具有較強的滲透能力。新的特征則體現在政府職能重心的變化與社會組織發展環境的優化對二者互動關系的重要影響。這一影響體現在多個層面,較大程度地改變了社會組織活動領域的制度環境特征。下文將通過對S 組織與基層政府深度合作關系生成過程的考察,對政社合作的新變化進行具體呈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政社合作關系中蘊含的雙重制度邏輯及它們的基本內涵。

(一)S 公益組織與基層政府合作關系的生成與深化

從與地方政府合作關系生成的角度出發,可以將S 組織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組織創立與公益資本的積累階段; 其次是與區級殘聯合作進行公共服務供給階段; 最后是與區級政府結對進行創新模式建構階段。在此過程中S組織與基層政府的合作關系不斷深化,制度環境中蘊含的雙重制度邏輯逐漸凸顯出來。

1.組織創立與公益資本積累

這一階段大致從2011年至2017年。獨特的人生際遇使S 組織的創始人H 女士于2011年5月注冊成立了S 組織的第一家機構——J 區智障人康復托養中心,用以安置她收養的50 余名智障兒童,通過日常鍛煉、醫療、農療、工療等方式來促進他們的康復。為促進有條件的智障者自食其力、融入社會,2015年,H 女士創辦了S 組織中的第二家組織機構——“阿甘餐廳”。阿甘餐廳具有一定的社會企業性質,在“殘健同行”的運營模式下,創新性地解決了部分殘疾人就業與社會融入問題,并于成立同年被授予全國首家支持型就業基地稱號,成為S 組織的一張重要名片。

在這一階段,S 組織雖未與政府建立起實質意義上的合作關系,但經過多年的持續建設與發展,S 組織逐漸在扶殘助殘領域打造出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益品牌,創辦者H 女士在本省市也成為公益領域的名人,受到當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為接下來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

2.“利益契合”與政社合作關系建立?

S 組織與基層政府的合作始于2017年,此時創新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攜手社會力量提升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成為重要的政策導向。在此背景下,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蔚為大觀。在東北地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整體滯后的情況下,S 組織在扶殘助殘領域的異軍突起,吸引了當地殘聯等職能部門的關注。

2017年5月,受長春市C 區殘疾人聯合會的邀請,S 組織正式入駐該區殘障人創孵示范園,承接起了示范園的管理與服務工作。這一合作推動了S 組織的跨越式發展。首先,S 組織服務對象的范圍得到較大程度地擴展,從僅由H 女士收養的智力障礙者擴展到長春市C 區全類型殘疾人。其次,服務內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與深化,由智障人士康復托養、輔助性就業擴展為殘障人就業培訓、創業孵化、文體教育、政策宣傳等多個方面。最后,S 組織的資源網絡得到進一步延伸。依托此項目,S 組織廣泛動員愛心企業和志愿者組建了愛心企業聯盟和志愿者聯盟,大大擴展了S 組織的社會資源。長春市C 區殘聯作為該項目的發包方,也充分實現了預期目標。在雙方的合作下,該項目切實滿足了部分殘疾人的現實需求,示范園也逐漸成為該區殘聯服務殘疾人和傳遞工作績效的重要平臺。

3.“結對競賽”與創新模式建構?

如果說S 組織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的目標尚集中在公共服務領域,那么,其與J 區政府的合作則上升到了“結對競賽”的高度,即雙方的合作旨在與同級政府在社會治理領域展開創新競賽。這一過程伴隨著雙方資源的大規模投入及公共服務創新模式的打造。

2019年J 區殘障人綜合服務中心建成。運行伊始,J 區政府便引進S 組織入駐服務中心進行日常的運營管理。隨后,二者又依托此項目,將S 組織的主營業務進行優化整合,著力打造J 區殘疾人事業全鏈條融合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是J 區政府謀求治理創新,打造治理亮點的嘗試,S 組織在扶殘助殘領域的豐富經驗和良好聲譽則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組織依托。為此,J 區政府統籌了殘保金在內的多項政策資金為項目運行提供資金保障,并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力圖將J 區全鏈條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成“省內領先、國內一流、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把J 區變成全國殘疾人事業改革發展的試驗田和示范區,全面提高J 區在殘疾人事業創新發展領域的影響力”?。

J 區政府關于殘疾人事業全鏈條融合發展模式的戰略規劃與配套措施,清晰地顯示出J 區政府希望借助S 組織的專業性和品牌影響力建構創新模式,進而與同級政府展開社會治理創新“競賽”的目標。在此過程中,S 組織逐漸將其主營業務整合進該發展模式中,與J 區政府結成了深度的合作關系。

(二)深度合作關系中蘊含的雙重制度邏輯

作為文化——認知性制度要素,制度邏輯為從屬于特定領域的組織或個人提供了行動腳本,對于制度性秩序的存在十分必要。但從屬于不同領域的行動主體往往受到差異化制度邏輯的支配。不同領域的行動者要展開互動,就不可避免地面臨充滿張力、甚至相互矛盾的制度邏輯。與具有資源優勢的基層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深度合作,使S 組織面臨著公益慈善領域之制度邏輯與基層行政領域之制度邏輯的雙重影響。從互動關系的角度出發,本文將其分別概括為“印象績效”邏輯和“服務績效”邏輯。

“印象績效”邏輯主要體現了基層政府的治理偏好對S 組織制度環境的塑造?;鶎诱c社會組織合作的基本目標在于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提升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但公共服務領域相對于經濟發展領域缺乏具體的測量指標,基層政府向上傳遞政績信號更依賴于匯報、展示等更具主觀性的策略,于是形成了所謂的“印象政績”。在政社合作關系中,基層政府往往是作為發包方存在的,并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務,其治理績效需要通過社會組織的服務成果體現出來,“印象政績”的邏輯因此傳導至社會組織的活動領域。社會組織不僅需要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還需要積極配合基層政府將服務成果展示出去。政府在合作關系中的主導地位與社會組織對政府資源的依賴,使得以“展示性”為核心特征的“印象績效”邏輯成為主導二者互動關系和社會組織行動的核心制度邏輯之一?。

“服務績效” 邏輯是S 組織本身所屬公益領域本身的制度邏輯,體現著公益組織的專業能力和價值追求。這一制度邏輯主導著S 組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并為“印象績效”所強化。一方面,扶殘助殘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實務能力是其存續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以“展示性”為核心特征的“印象績效”邏輯雖然賦予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較為靈活的操作空間,但仍需要以“服務績效”為基礎。且持續增加的組織榮譽也使得S 組織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促使其提高服務水平。相對于“印象績效”邏輯具有的靈活操作空間,“服務績效” 則賦予了社會組織較強的“實務性”特征。

這里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雙重制度邏輯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組織行動的深刻影響。如上所述“印象績效”邏輯以“服務績效”邏輯為基礎,且在強化“服務績效”邏輯。這使得“服務績效”邏輯在主導社會組織行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政府在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中的資源優勢與權力優勢,以及“印象績效”更為簡便的操作空間,使“印象績效” 邏輯在某些情況下對組織更具影響力。由此,兩大制度邏輯在主導S 組織行動方面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競爭性。但“印象績效”邏輯對政府資源投入的正向激勵,以及對社會組織“服務績效”的強化,使二者又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契合性。所以,雙重制度邏輯之間是一種既競爭又契合的張力性關系,對S 組織的發展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

簡言之,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關系,為S組織塑造了一個張力性制度環境。與宏觀的政策環境不同是,這一制度環境具有較強的直接現實性,從實踐維度考量著S 組織作為一個行動主體的能動性,驅動著S 組織的快速成長和組織功能的擴張。

三、雙重制度邏輯下公益組織的行動策略與發展張力

制度邏輯之間的張力強烈地影響著公益組織的注意力分配,是聚焦于基層政府的政績需要還是聚焦于服務對象的服務需求,成為公益組織需要平衡的問題。一方面,雙重制度邏輯中蘊含的契合性以及公益組織作為一個行動主體的能動性,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利益的平衡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制度邏輯之間的張力始終存在,尋求動態平衡的社會組織既可能在“印象績效”邏輯與“服務績效”邏輯契合下得到快速發展,也可能遭遇制度邏輯沖突帶來的挑戰。

(一)雙重制度邏輯下S 組織的行動策略

如何平衡雙重制度邏輯的不同期待,既有效呈現“印象績效”,又切實提升服務水平,滿足服務對象的多樣化需求,成為影響和制約S 組織行動的關鍵?!坝∠罂冃А边壿嬇c“服務績效”邏輯不同的利益訴求塑造了二者之間的張力,也使得S組織在行為取向上呈現展示性與實務性并重的特征。

1.“印象績效”的呈現策略

“印象績效”的呈現包含兩個層面的目標:其一,配合基層政府(部門)向更高層級政府(部門)傳遞積極有為的政績信號,體現為S 組織與基層政府的利益契合關系;其二,作為公益組織本身(服務供給方)向與之合作的基層政府(服務發包方)展示服務成效,以強化二者的合作關系,爭取發包方穩定的資源支持。此時,二者為利益博弈關系。兩個層面的目標均為S 組織實現“印象績效”提供了較強的正向激勵。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展示性工作在S 組織的工作總量中占據較大比重,并表現出靈活的操作手法。

首先,重視來自各個層面的參觀訪問。在公益慈善領域,參觀訪問一般用于組織之間的交流學習。但在政社合作領域,對公益組織的參觀訪問(特別是較高層級政府的參觀訪問)往往帶有對基層政府的行政績效進行確認的意涵。參訪的對象往往具有選擇性,一般是基層政府著力打造的“典型”。作為利益共同體,二者在“印象政績”的呈現上具有相當程度的默契。筆者在S 組織調研時,先后參與了多次接待工作,每一次S 組織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并積極利用這一機會展示相關工作業績和特色,呈現豐富的“印象績效”成果。

一般來說,參訪人員主要包括各層級政府領導、媒體記者及同行社會組織。S 組織的負責人一般會陪同講解,并進行經驗成果交流。這種參觀訪問一般只能進行面上的考察與交流,但卻為S 組織與J 區政府呈現 “印象績效” 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其一,S 組織在參訪流程和展示的內容上具有較大的主動權。不僅直接展示了S 組織的工作績效,更重要的是突出了J 區政府在組織發展和治理成效中的重要作用,呈現了基層政府的治理績效;其二,實地的參觀訪問提供了參訪者與服務對象直接溝通交流的機會,服務對象的狀態和話語也會凸顯S 組織和J 區政府的公共服務績效,且往往更具說服力;其三,不同層面的參觀訪問也為S 組織系統闡述創新發展模式,爭取上級領導的多方支持提供了重要的機會。正是S 組織與基層政府在參觀訪問等安排上的積極配合,才較為高效地塑造了S 組織與基層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積極有為、創新發展的印象。

其次,靈活運用主流政治元素。S 組織對于主流政治話語或元素的靈活運用是“印象績效”邏輯引發的另一重要行動策略。一方面,將組織實踐與主流政治話語進行系統聯系,集中呈現。如S 組織結合國家在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大政方針,在園區內打造扶殘助殘新時代文明活動展,全面展示了J 區政府在殘疾人事業發展方面的創新理念和政策亮點,并將S 組織的發展作為J 區政府的工作成果集中展示出來。可以說,該展示集中塑造了J 區政府在社會治理創新領域良好的 “印象政績”。另一方面,不失時機地在殘障人士制作的產品中加入政治元素。如將國慶元素運用到殘障人士制作的國慶紀念品中,并將其送給前來慰問的政府官員及省市各級政府部門,以此傳遞并展示對基層政府和S 組織在殘疾人公共服務中的工作成果??傮w而言,政治元素的靈活運用,在呈現S 組織與基層政府的政績信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積極爭取組織榮譽。對于基層政府樹立的“典型社會組織”而言,較高級別榮譽的獲得,不僅能彰顯社會組織在專業領域的地位,同時也能彰顯基層政府治理成果。近年來,S 組織在三個層面獲得了諸多榮譽:一是較高級別的榮譽稱號,如全國助殘先進集體等;二是權威媒體的系列報道,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殘聯記者團等對S 組織與基層政府合作打造創新模式的集中宣傳;三是作為典型在高級別工作會上分享經驗、建言獻策。上述榮譽使S 組織成為明星公益組織的同時,也凸顯了基層政府的治理成效。

2.“服務績效”的實現策略

強調展示性的“印象績效”邏輯賦予了組織行動靈活的操作空間,而強調實務性的“服務績效”邏輯則需要直接聚焦服務對象的現實需求,著力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調研發現,S 組織在行動層面表現出較強展示性的同時,仍表現出對“服務績效”的強烈追求。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整合資源,借力使力。單一且貧乏的資源環境長期制約著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S 組織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但S 組織借助與政府的合作關系及創始人的社會資本積極拓展體制內與體制外資源,為S 組織的發展建構了一個良好的資源環境。就體制外的社會資源而言,H 女士通過動員本地區愛心企業成立愛心企業聯盟,為S組織的服務對象開辟了寶貴的就業市場,同時愛心企業聯盟的成立還為S 組織的社會企業化運營構建出了一個道德化市場,有力地促進了S 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就體制內資源而言,與基層政府的合作為S 組織生產的產品帶來很多宣傳、展示與銷售的機會。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各界人士參觀訪問、媒體記者宣傳十分有效的擴大了產品的銷售途徑,強化了殘友們的獲得感。與基層政府的合作關系,使S 組織更容易進入社區獲得殘友們信任和支持,這對準確獲取信息,開展針對性服務具有重要作用。上述資源的有效鏈接與整合,為S 組織建構了一個良好的外部資源環境,有效的促進了服務供給的效率和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尋求公益事業的拓展,探索社會企業發展模式。S 組織的核心目標是促進殘障人就業。但在當前包容性不足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下,殘疾人就業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為此,通過引入市場手段的方式,謀求解決殘疾人就業和組織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S 組織的一個重要嘗試。結合自身市場經營的豐富經驗,S 組織于2015年和2018年先后成立了社會企業性質的阿甘餐廳和烘焙坊,力圖實現“以產業帶動就業”的戰略目標。烘焙坊通過愛心企業訂單式購買已經實現了穩定營利,并滿足了部分學員的就業需求。這一發展路徑不僅為解決殘疾人就業難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性的模式,同時也為S 組織賦予了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有效地提升了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與基層政府的合作關系考慮,該模式的嘗試對于探索公益組織發展路徑,破解資源依賴難題,爭取自主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立足現實需求,開展多樣化服務。S 組織服務對象的需求具有差異化特征,這一方面是由殘疾人本身的群體特征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S 組織的服務對象的分布存在城鄉差別決定的。就前者而言,不同的殘疾類型與個人能力對不同服務的需求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就后者而言,城鄉之間資源秉賦與創收方式的不同也帶來不同的服務需求。為此,S 組織針對不同的殘疾類型設計開發了包括靈活就業、集中安置就業、輔助性就業在內的多種就業方式。對參加培訓的學員S 組織一般會進行先期評估,以增加培訓課程的匹配性。如智力障礙者一般會推薦加入烘焙課堂,肢體殘疾者則視具體情況推薦學習手工藝制作-柳編等。為解決城鄉差異帶來的不同需求,S 組織在鄉村開發了適合當地自然資源秉賦的柳編、手工藝品制作等課程,在城區則更多開發了一些零食超市、皮具制作、干洗等培訓課程。上述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有效滿足了服務對象的差異化需求。

綜上所述,通過靈活的行動策略,S 組織有效地協調了“印象績效”邏輯和“服務績效”邏輯的差異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基層政府與服務對象的雙重期待。但雙重制度邏輯之間的張力,持續考驗著S 組織的協調能力。

(二)雙重制度邏輯張力下的組織發展

與基層政府深度合作關系的生成,深刻影響著S 組織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印象績效”邏輯與“服務績效” 邏輯的契合對S 組織發展的推動,以及二者之間的沖突為S 組織帶來的挑戰。

1.制度邏輯契合下的規模擴張和服務深化

基層政府與S 組織在公共服務與治理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共同目標,及由目標引發的資源投入方式,使S 組織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典型的打造與組織規模的快速擴張。作為政社合作關系塑造的“印象績效”邏輯,不僅引導著社會組織的注意力分配,也對基層政府的資源投入方式發揮著重要影響。相對于政府資源在社會組織發展領域的平均分配,基層政府更傾向于通過向發展水平較高的社會組織傾斜性投入資源來打造所謂的“典型”。這種資源投入方式雖然不利于地方社會組織的整體發展,但卻為基層政府打造治理亮點、傳遞政績信號提供了較大可能。在此情況下,處于深度合作中的社會組織往往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政府資源,得到快速發展。S 組織與長春市C 區殘聯和J 區政府的合作都具有“典型治理”的特征,其與J 區政府的合作更是超出公共服務的范疇,上升到創新模式建構的高度。在此過程中,性質不同的基層政府相關部門均向S 組織投入了包括場地、資金、宣傳等方面的大量資源,為S 組織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使其組織規模在短時間內獲得快速擴張。

其二,“印象績效”邏輯倒逼服務深化。從邏輯層面分析,“印象績效”邏輯是以“服務績效”邏輯為基礎的,一個服務績效低下的社會組織很難被包裝成展示政績的“亮點”,也很難得到政府持續的資源支持。從實踐層面分析,近年來,在日益強化的公共服務壓力下,基層政府更加重視財政資源的投入回報效率,對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社會治理創新競賽的橫向壓力也使基層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這些都迫使社會組織不斷地深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S 組織在與基層政府的合作過程中,組織目標由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跨越至促進殘疾人就業。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延伸,但考慮到目前殘疾人就業市場存在的嚴重缺陷,其工作難度要遠遠大于前者。但在解決服務對象現實問題和構建殘疾人就業創新模式的壓力下,S 組織不得不進行艱難的實踐探索。與此同時,不斷增加的組織榮譽,也促使S 組織不斷夯實組織的專業能力,用實實在在的服務成果弱化刻意的展示成為S 組織重要的目標追求。

2.制度邏輯沖突下的“內卷化”發展

不同制度邏輯不僅在內容、利益導向上存在不同,而且在縱向的滲透力、影響的廣度及競爭性方面也存在著差異。結合上文的分析,政府在合作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及傾斜性投入資源的方式,使得“印象績效”邏輯在影響社會組織的發展速度、任務結構等方面比“服務績效”邏輯更具競爭力。這使得S 組織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時遭遇了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組織發展過快,專業性滯后。如上文所述,在“印象績效”邏輯的作用下,基層政府在短時間內向S 組織投入了大量的政策資源,促進了S組織的快速發展。這種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業務板塊的多元化。但不同的業務板塊對專業性要求存在較大差異,短期內業務內容的快速增加,導致S 組織整體的專業性滯后。S 組織與J 區政府合作打造的J 區殘疾人事業全鏈條融合發展模式,涵蓋托養、職業教育、康復、培訓、就業五大業務板塊。這五大業務板塊內含一定的系統性,但側重點存在較大差異,在人力資本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全方位滿足它們對組織專業性的差異化要求。S 組織的創始人在一次員工會議上曾指出:“政府實際上是在拔苗助長,但我們必須先把‘面子’上的事情做好,‘里子’(專業性)也要盡快補上來”。?這句話較為生動的描述了S 組織快速發展和專業性不足之間的矛盾。

其二,多重任務疊加,責任壓力過大?!坝∠罂冃А迸c“服務績效”邏輯為S 組織提出了不同的任務要求,而作為“典型”的公益組織,其也背負著日益沉重的道德壓力,使其不堪重負之感日增。首先,S 組織不僅要進行大量的實務性工作來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還需要承擔大量的展示性工作來彰顯工作績效。接訪、迎檢、匯報等工作量幾乎與實務性工作等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S 組織作為政府打造的典型,及其獲得的諸多榮譽,迫使S 組織不斷提高對服務標準的承諾,甚至超出了組織的能力范圍。舉例而言,S 組織在諸多光環之下曾對服務對象承諾,培訓合格后都會安排工作。但限于S 組織社會企業化發展的有限規模,部分學員在完成培訓后仍然難以實現就業,這對S 組織的公信力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S 組織遇到的上述問題,較為深刻地反映了雙重制度邏輯張力的結構性誘因。這一張力的存在不僅在于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所屬領域的制度邏輯在內容上存在差異,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雙重制度邏輯在競爭力上存在明顯差距。這一差距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在資源稟賦和權力地位上的不平衡。本文的案例在展現我國社會治理領域重大變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歷史遺產的深遠影響。

四、結語

在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下,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結構逐漸由傳統的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單向控制與吸納向二者的互動與合作轉型。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深入的政社合作實踐不斷在公共服務領域涌現出來,為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環境賦予了新的內涵。與以往從宏觀政策環境與單一政府視角出發對社會組織制度環境進行的考察不同,本文在政社深度合作的語境下,從制度邏輯視角出發,考察了基層政府行政領域的制度邏輯與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領域的制度邏輯對社會組織中觀制度環境的塑造及其引發的微觀組織行為。

通過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創新領域的深度合作,使近年來在基層政府行政領域愈發明顯的“印象績效”邏輯傳導進了社會組織活動領域,使社會組織的組織行為呈現出較強的“展示性”特征。同時,基層政府日益增強的公共服務壓力,使其對與之合作的社會組織在服務績效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社會組織自身的社會屬性與使命追求,使“服務績效”邏輯,成為激勵與約束社會組織行動的另一重要遵循,并使其組織行為表現出較強的“實務性”特征。綜上,在新時代的社會治理與創新格局中,社會主體與基層政府的深度合作,塑造了以“印象績效”邏輯與“服務績效”邏輯為核心的制度環境,使社會組織的實踐行動表現出了“展示性”與“實務性”并重的特征。

上述由我國特殊的政社關系塑造的社會組織制度環境,在展現出新時期社會組織作為治理主體更為明顯的能動性的同時,也表現出較強的歷史延續性。伴隨著社會組織宏觀制度環境向發展型環境轉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不斷上升,政社關系的天平趨于平衡。但在漸進式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中,政府在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中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剩余控制權。這使得以政府利益為主要導向的“印象績效”邏輯在主導社會組織行動方面可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鶎诱诠卜疹I域的政績追求,可能催生出一批“典型”社會組織的出現。這些典型社會組織往往具有較強的原生實力,對基層政府打造治理亮點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政府資源的傾斜性支持下這些社會組織的規模、業務內容的豐富性和組織的目標層次會得到快速擴展與提升。但是決定社會組織服務績效的基礎——社會組織的專業性——卻難以在短期內獲得與之相匹配的成長。社會組織的發展速度、任務結構與社會組織專業性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可能使社會組織背負起巨大的壓力。

從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治理的需要出發,我們需要承認政府在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中的主導地位。通過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來保障社會組織服務供給的專業化與可持續性,有效克服社會組織發展的內生性限制。但我們同時需要警惕政府部門將自身的利益偏好過多地疊加到社會組織的任務結構中,導致社會組織責任壓力過載,造成名實不符的現象。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需要回歸到公共服務的基本任務上來,在二者功能范圍明確界分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橫向的契約關系。以此約束二者的活動范圍,提升互動關系的制度化水平,這也是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6]46 號。

③黃曉春、周黎安:《政府治理機制轉型與社會組織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1 期。

④康曉光、韓恒:《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6 期;康曉光:《改革時代的國家與社會關系——行政吸納社會》,王名:《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 頁。

⑤陶傳進:《控制與支持:國家與社會間的兩種獨立關系研究——中國農村社會里的情形》,《管理世界》2008年第2 期。

⑥江華、張建民、周瑩:《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3 期。

⑦趙秀梅:《中國NGO 對政府的策略: 一個初步考察》,《開放時代》2004年第6 期。

⑧張緊跟、莊文嘉:《非正式政治:一個草根NGO 的行動策略——以廣州業主委員會聯誼會籌備委員會為例》,《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2 期。

⑨唐文玉、馬西恒:《去政治的自主性:民辦社會組織的生存策略——以恩派 (NPI) 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0 期。

⑩姚華:《NGO 與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 為個案》,《社會學研究》2013年第1 期。

?黃曉春:《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的制度環境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9 期;黃曉春、嵇欣:《非協同治理與策略性應對:社會組織自主性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6 期。

?黃曉春、周黎安:《政府治理機制轉型與社會組織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1 期。

?田凱、趙娟:《組織趨同性與多樣性: 組織分析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脈絡》,《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年第3 期。

?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姚偉、王黎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 頁。

?江華、張建民、周瑩:《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3 期。

?黃曉春、周黎安:《“結對競賽”: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的一種新機制》,《社會》2019年第5 期。

?根據調研日志整理。

?本文將社會組織活動領域的這一制度邏輯修正為“印象績效”邏輯,以弱化這一概念的政治屬性。

?調研日志,2019年5月20日。

猜你喜歡
基層制度服務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當代陜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一句“按規定辦”,基層很為難
當代陜西(2021年8期)2021-07-21 08:31:4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當代陜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今日農業(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永久视频| 色综合久久88|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久久|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久草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午夜激情婷婷|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97se亚洲综合|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91精品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a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不卡毛片| 成人免费一级片| 日韩麻豆小视频|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久久免费视频6| 夜夜爽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久久青草热| 色噜噜在线观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第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毛片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日韩资源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91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日韩欧美91|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