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澤娜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2018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六條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0 年這場來勢洶洶、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則從反面角度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它再次提出了人類在當前和今后應如何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時代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把握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三層關系。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傳統論題就是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側重探討的是人類與廣義上的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它實質上蘊含的深層問題是人類如何看待自身在整個自然世界中的位置,用中國古代哲學的表達方式就是如何把握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看待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關系到人類看待自然的總體態度以及采取何種行動。因此,要深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把握好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合理定位人類在整個自然世界中的位置。
歷史上人類對自身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的看法,伴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由于認知水平、實踐能力等比較低下,人類對包含了電閃雷鳴等自然現象、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等等在內的自然世界心存畏懼。在這個時期,人類弱小無助,而自然的力量無比強大,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既驚恐畏懼又帶著迷魅色彩的虔敬膜拜。農耕文明時期,人類開始認識和總結自然規律,并將其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之中,依賴自然、順應自然、因勢利導。在這個時期,人類敬畏自然,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總體平和,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多了親近和感恩。農耕文明時期關于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的理解,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較有代表性?!吨芤住诽岢隽颂臁⒌?、人的“三才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傳·系辭下》)關于三才之道的內涵,《說卦》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保ā墩f卦》)認為人應向天、地學習,會通天道、地道,成君子、成圣賢,“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易大傳》),建功立業。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四大”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洝ざ逭隆罚┧J為人道應效法天道,“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六十四章》),也即順應自然節律,不妄為??傮w而言,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天、地、人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天、地是人敬畏的對象,也是人效法的對象;而人能體認天人合一,成己成物。在農耕文明時期,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因勢利導利用自然的經驗;也存在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例如亂砍濫伐引起水土流失等,但這個時期的人為破壞主要是局部性的,大多在自然自我修復的范圍之內,因而自然環境整體上比較平衡穩定。工業文明時期,自然被當作工具性的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疏離和緊張。此時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大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同時也使人類盲目樂觀、高估自己,自以為是自然世界的主宰,助長了征服自然的恣意妄為。這種轉變在哲學上也有所體現,主要是在認識論上實現了對自然世界的袪魅,顛覆了以往將自然世界置于人類之上的傳統看法,展露了支配自然的雄心壯志。例如培根認為,“如果我們留心一下世界的本質,就會發現人類才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人類的世界將像一盤散沙,毫無目的”①[美]菲利普·沙別科夫:《滾滾綠色浪潮》,周律等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年,第115 頁。,他認為通向人類權力和通向人類知識的兩條道路幾乎合而為一,知識就是力量;而康德借助先天綜合判斷,提出人對世界的認識實際上就是“人為自然立法”。這樣,自然的神圣被顛覆,人類自我意識地位被確立起來。但人類的自我意識一旦過度膨脹,這種認識論所蘊含的邏輯張力就會隨之泛濫,其結果是人類社會吹響了向自然進軍的號角,自然被當成取之不盡的資源提供者。人類對待自然的工具主義態度借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結合資本的力量,實質轉化為對經濟無限增長的追求,造成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追求物質欲望的無限性、人類導致的環境破壞程度與自然世界的自我修復速度不相匹配,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工業文明在帶來物質文明繁榮的同時也因其高增長、高消費、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而漸漸演變為“黑色文明”,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加速了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退化,帶來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
這段漫長的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史表明,在人類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到達一定程度之后,合理定位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耕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有知識論上的局限性,但人類在經驗生活中積淀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一些深刻認識、對人在自然世界中地位的把握,至今仍有其啟發意義;而工業文明的人類發展史為人們提供了妥善處理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系、擺正人類在自然世界中位置的前車之鑒。處理這一層面的關系,需要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人類來源于自然世界,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發展高度依賴自然世界。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1 頁。因此,人與自然是內在統一的,就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寫的,我們“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83—384 頁。要走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擺脫近代以來打上工業文明烙印的、將人與自然主客二元分立的慣性思維影響,不再把自然世界看作只具有使用價值的對象性存在,把人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從工業文明時期的分裂、對抗狀態中解脫出來,恢復到人與自然世界的緊密聯系之中。因為人類與自然世界關系的本質是:人類并不能脫離自然世界而超然獨立,人類就在自然世界之中;人類的生存發展高度依賴自然世界,而自然世界卻可以缺席人類,甚至因為不再有疊加的人為破壞,自然世界可以通過漫長自我修復更加生機盎然。
第二,人類應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將人類的活動限制在自然規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即使人類的科學技術日臻精進,但在自然面前人類仍然是渺小的,在災難面前生命依舊是脆弱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在占有和利用土地、森林、礦物等自然資源時,仍然需要以理性的方式對待自然界,他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引用了一段摘記:“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破壞的工作不可能永久繼續下去,恢復工作才是永恒的?!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251 頁。而恩格斯在回顧歷史上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案例時也寫下了一段經典名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383 頁。因而,人類必須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規律,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時候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雹邸读暯秸勚螄碚罚ǖ?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4 頁。
第三,認識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落到實處就是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凸現了因無視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造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尖銳,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在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也曾因沒有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留下了生態創傷和生態欠賬,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明顯短板。要吸取工業文明發展史留下的生態環境教訓、大力扭轉工業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自覺以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來指引生產生活活動,首先要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④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 年6 月14 日。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做法,在農耕文明時期曾有過成功的實踐,在后工業文明時期仍然可以煥發其新的生機與活力。其次,要變革傳統發展觀,摒棄資源過度開發和粗放利用、過度消費等做法。而發展觀的深刻革命,便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在自然世界的承載限度內、在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內安排生產和生活活動,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倡導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在早期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中,對人類與非人類生命關系的關注度并不高。因為在前工業文明時期,人類活動對自然界造成的影響只在局部范圍,也很少出現不可逆轉的狀況。但工業文明以后,隨著世界貿易體系的廣泛建立、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出現,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攫取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其波及面、破壞程度前所未有,而且隨著蝴蝶效應的放大,形成以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現象為表征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不再局限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無機環境的影響,也開始關注人類活動對非人類生命(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影響,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問題逐漸成為新的關注熱點。
早期集中探討這一問題的經典著作當屬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1962 年)。她在書中揭露了人類使用化學殺蟲劑對土壤、水、動植物、人類乃至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危害。卡遜在書中寫道,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張生命之網(或死亡之網),化學品對土壤、水和食物造成了污染,這種污染導致河里魚兒的死亡、讓花園和森林里的鳥兒也消失無蹤;雖然人類總是喜歡裝出與自然無關的樣子,但事實是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這里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生態問題??ㄟd特別指出,人類自以為是地想要用超越自然的力量來“控制自然”①[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許亮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229 頁。,結果卻導致了毀滅性災難,“一切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雹赱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第2 頁。
而側重關注非人類生命的主要觀點有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等,它們形成了與人類中心主義激烈論辯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但隨著論辯的深入、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呈現以及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和認識的深化,無論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有明顯的偏頗,都無法提供真正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的妥善方案。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貢獻,卻是把人們的關注點從傳統的只著眼于人類本身及人類社會,拓展到非人類生命,從而提供了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有助于人們跳出人類視角之外、從整體上思考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而且,非人類中心主義對生物學、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的倚重,也啟發人們從科學與人文視界融合的角度,去探討人類對待其他非人類生命的合理態度,以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在生命之網中,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和非人類生命的生存發展利益有著緊密的依存關系。20 世紀70 年代,挪威哲學家阿恩·納斯(又譯奈斯)創立了深層生態學,強調世界并不是一個各個孤立事物的集合,而是一個包含著相互聯系與相互依賴的網絡,所有的生命都是這張網絡上的成員。深層生態學帶來了認識范式的革命,為人們提供了分析人類與非人類生命關系的視角和方法。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都生存在同一個自然無機環境之中、同一個地球生態系統之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人類生命通過物種之間、物種與無機環境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極其復雜的自組織系統,即生態系統,呈現為一張相互交織又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這張網絡不是人類織就的,但人類就在這張生命網絡之中,是其中的一縷。因為人類的生存除了依賴水、空氣等自然界的無機成分,還依賴非人類生命提供的食物資源、依賴非人類生命與自然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生態系統;同時人類的活動也會對這張生命之網施加影響。良性的影響有利于人類與非人類生命共生于自然生態系統之中,而惡劣的影響不僅會威脅非人類生命的生存,也會破壞由非人類生命主要參與建構的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最終也危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只關心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利益,否認非人類生命也有生存利益,那就會走進人類中心主義的死胡同,難以走出當前的生態環境困境。因而,看待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需要建立生命之網的深層認識,“如果我們具有‘自身是生命網絡的一部分’這樣的深層生態感知或感受,那么我們將會(而不是應會)趨于關心整個生物界。事實上,我們將會按捺不住自己的關心?!雹踇美]Fritjof·Capra:《生命之網》,朱潤生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年,第8 頁。因為人類和非人類生命,具有共同的生存利益。
第二,要尊重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生態位邊界。除了生命網絡節點相互之間的緊密依存特征之外,生命之網的另一個特征是共生。共生是生態規律之一,生態學上稱為“物種共存”。生態學上經典的物種共存理論強調物種之間的生態位分化,它對應的是穩定化機制,正是生態位分化促進了物種間的穩定共存?!吧鷳B位”又稱“生態龕”(Niche),由J·Grinnell 于1917 年首次提出。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生態位已經成為生態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到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多個方面。盡管它在定義上有許多分歧,“但是生態位分化對于物種共存的重要性是普遍認可的?!雹軆φ\進、王酉石等:《物種共存理論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2017 年第4 期。其內涵特征有五個方面:(1)針對的是特定范圍內的生命體,往往是一個在時間和空間上連續的生境單元;(2)具備物種生存所需要的所有資源條件,適宜某一優勢物種優先生存,并且只有生活在適當環境中的物種才能有效利用資源;(3)是生命體的特殊屬性,該屬性與物種在群落或生態系統中發揮的功能角色有關,物種的存在或缺失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4)體現了有機體與所處生境條件之間的適宜性關系,也反映了同一群落內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或共存關系;(5)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種群,在時間、空間、資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類型方面都趨于互補,不同生物個體或群體為生存需要占據一定的生態位,于是就出現了對空間、資源的分割和占有過程,競爭、生態位分化而共生的關系隨之誕生。①彭文俊、王曉鳴:《生態位概念和內涵的發展及其在生態學中的定位》,《應用生態學報》2016 年第1 期。在生命之網中,生物多樣性、物種生態位高度分化,維護了地球生物圈生存發展的總體穩定和平衡,使不同物種之間能夠實現有序狀態下的共生共存。因而生態位可以理解為自然界在漫長演化進程中為各個物種、種群大致劃定的生存范圍,有邊界、有限度。
生態位理論主要被應用在生物圈內部的分析上,但也可延伸應用于分析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問題?!皩τ谌祟惙N群來說,生態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雹谥茗櫍骸度祟惿鷳B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95 頁。人類既是生命之網的節點之一,又是生命大家庭中占絕對優勢的物種;既依賴于生命之網,又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量。如何看待和處理好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實際上也是怎樣明確人類自身生態位的問題。經過長期的進化和發展,人類也形成了自身相對固定的生態位域;在這個生態位域中,有適合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多個生態因子,包括經過世代篩選的相對穩定、安全的食物結構。相對于非人類生命,人類對環境的生態適應度較高,生態位域也相對較寬。當人類越過自身生態位邊界,威脅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存、擠占其他非人類生命的生態位時,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共存狀態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影響,也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在新冠疫情所凸顯的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系問題上,人類為口腹之欲、為獵奇求異捕食野生動物,實際上是逾越了自己的生態位,用人類非基本的生存利益去危害野生動物基本的生存利益,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的微妙平衡,也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危機。這場疫情用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警告人類,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是有邊界的,病毒就在邊界之上——病毒是野生動物的攻擊武器,也是它們的自我保護鎧甲;人類應尊重大自然約定的生態位邊界,敬畏生態位邊界,尊重非人類生命、維護人類生命與非人類生命的共生共存、維護生態平衡,就是在尊重和保護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第三,在人類生態位域之內利用非人類生命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源,要有節有度。尊重非人類生命、遵守生態位邊界,并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人類完全不能利用動植物資源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人類本身的生物性決定了人類維護自身的生存發展主要依賴動植物提供的食物來源;人類的其他生產、生活活動也需要仰仗生物資源。但人類對非人類生命提供的這些生產生活資源的利用應取之有域,即在人類生態位域的邊界之內。而在人類生態位域內對非人類生命的尊重,體現為遵守生態規律,有節有度、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物資源。這在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中有許多豐富的思想資源可供借鑒。中國古代先哲認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要有節制,對物質財富增長的追求也要有限度,要克制貪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對生物資源的利用,要從厚德尚生的角度出發,取物以時、用物有度、取物不盡物,邊發展邊保護。取物以時,指向自然索取生產生活資料時要考慮動植物生長的時令因素。如“禹之禁”規定的每年林木生長之季不伐木、魚鱉生長之季不網罟,就是古代的山林川澤休養生息制度;孔子也曾指出,“斷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祭義》)用物有度,指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包括非生物的自然資源也應如此)要有節制、節約,要合理、適度,不要濫用、浪費資源。因為“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保ā恫吡侄ざ罚┤∥锊槐M物,指取用這些資源時不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應為資源的再生與可持續留有余地,如“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禮記·月令》)等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協調人類維護自身生存發展的客觀需求與尊重非人類生命的基本生存利益及其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從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系到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探討的逐步深入。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涵的最深層關系是人類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因為只有站在生命共同體的高度、從人類生存發展與生命共同體休戚與共的角度來理解人與自然、把握人類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明確人類在生命共同體中的角色、承擔人類在整個生命共同體中的責任,人類才能更主動地、從更深入的層面處理好人類與自然世界、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關系,推動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協同進化,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命共同體”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1949 年)。在這本書的經典名篇《大地倫理》一文中,利奧波德提出將共同體的概念從人類共同體擴展到大地共同體,即把土壤、水、植物和動物也包括在內,認為土地(大地)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自組織的生命共同體;認為人類的道德關懷范圍也應相應地拓展到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條著名的倫理原則:“如果一件事情著眼于保護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美感時,那么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它就是錯誤的?!雹賉美]利奧波德:《沙鄉年鑒》,舒新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231 頁。利奧波德的大地共同體將人類還原為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其大地倫理將傳統倫理學的人類主體視角轉換為生態整體主義視角,大大拓展了傳統倫理學關注的疆域,也成為環境倫理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奠定了生態中心論的理論基石。利奧波德的大地共同體和大地倫理極具開創意義和啟發意義,但他把生物共同體直接等同于大地共同體或生態系統,“降低了人類的道德主體性,忽視了人類主體與生物主體的重要差異,容易在道德關懷的強度上犯平等地對待人與生物的錯誤?!雹谫苷龢s:《天人一體 民胞物與:對生命共同體的道德關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73 頁。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 年 10 月 28 日。;2018 年5 月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200 周年誕辰大會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雹芰暯剑骸对诩o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 年5 月4 日?!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反思人類以往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把人類生存發展的前途命運和自然緊緊聯系在一起,從生命共同體的角度明晰人類在其中的地位角色和責任擔當,能夠更好地“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雹荨读暯秸勚螄碚罚ǖ?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25 頁。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為觀照、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旨歸,把握人類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需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命共同體的理想狀態是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生共榮、協調發展?!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首先肯定了自然對于人類與非人類生命的重要性,指出自然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仰仗;其次,強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性關聯、強調生命之網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強調物種之間的共生共存、強調生態圈的穩定和諧。這種穩定和諧的理想狀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中庸》將之形容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保ā抖Y記·中庸》)作為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人類看待人類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應打破線性思維,樹立系統性思維、復雜性思維,關注人類活動對生命共同體所帶來的連鎖影響;人類的活動應在自然法則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推進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共生共榮、協調發展。
第二,生命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在生命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關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命運息息相關。而在整個生命共同體之中,人類活動的影響力最大、破壞力也最強。19 世紀美國著名外交官喬治·帕金斯·馬什(George Perkins Marsh)在他那部英語世界第一本全面探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的著作《人與自然》(又名《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理、地理的改變》,1864年)中,在大量的考察研究基礎上得出一個結論:人類在哪里都是破壞者,在其落腳之處,自然界就失去和諧。他認為人類為滿足生存、發展需要改造自然是必要的,但這種改造要適度、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①參見周國文主編:《西方生態倫理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 年。馬什的結論看似武斷,但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強度和波及范圍前所未有,對非人類生命的繁衍和延續的危害性影響也前所未有,人類已經成為整個生命共同體興衰存亡的決定性力量。自然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傷害大自然,最終也是在傷害人類自己。“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②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新華網,2013 年5 月24 日。正因為生命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人類必須“遵循生態規律,按照生物圈可持續進化的約束條件去合理地、有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維護好所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家園”,處理好人類社會內部的代內利益和代際利益、處理好人類的非基本生存利益和非人類生命基本的生存利益、處理好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和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③佘正榮:《天人一體 民胞物與:對生命共同體的道德關懷》,第84 頁。這是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緊迫性角度來把握人類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
第三,人類不是生命共同體中的旁觀者,而是促進整個生命共同體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換言之,人類在生命共同體中應更積極、更主動地承擔起維護生命共同體健康、穩定、和諧發展的道德責任。這是由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成員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在生成論意義上,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的生命是平等的;但同樣起源于自然界的演化,人類較之其他非人類生命又有其獨特之處,被稱為“萬物之靈”。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有“思維著的精神”——“物質的最高的精華”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279 頁。,能產生一切創造性的活動;非人類生命僅僅是在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類則通過自身做出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這就是人類和其他非人類生命的本質區別,人類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雹蓠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第383—384 頁?;谶@樣的認識和運用能力,人類能夠從生命共同體健康發展的長遠考慮出發,調整自身的行為,并維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共生共榮。這是人類能夠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的責任主體以及成為生命共同體中的道德主體的前提條件。北宋儒家從德性論角度,提出人類規約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善待萬物,不只是現實所需,而是責任所系、道德所趨。張載就認為,人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人心能夠體察天地生生之仁、仿效天地生物之德,由此生發出愛人愛物之心,也即“民胞物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同胞關系、將人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看作是伙伴和朋友關系,熱愛生命、兼愛萬物,追求和維護天人這個有機整體的和諧統一。
作為萬物之靈,人類所具有的這些偉大與可貴之處使人類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承擔生命共同體中的重要角色:積極關心生命共同體中所有生命的生存和發展利益,主動維護生命共同體中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安全與健康,著力促進整個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共生和協同進化。這就是人類對于生命共同體的使命和擔當。而且,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無國界,生命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維護需要人類內部并肩攜手、團結合作,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雹蕖读暯秸勚螄碚罚ǖ?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