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周 瓊
主持人話語:席卷全球的疫情,成為2020 年歷史書寫中最沉重的一筆。中國在疫情防治中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引起人們對中國制度和防疫理念的思考,促發學界對歷史防疫經驗的總結及其借鑒意義的探究。隨著后疫情時代的來臨,全社會對防疫的關注,從應對措施、資源配給、制度建設逐步進入到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災害的人文關懷等層面,其中,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及中西差異、災害思想的總結推廣、災害文化在疫災中的角色和價值等問題備受關注。
回望歷史,災難跟人類總是形影相隨。人類在與不同類型災害共生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智慧,在不同層域的文化傳承中倡導有益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災害理念及應對措施的價值。在每個歷史階段大災后社會秩序的恢復重建及社會心理的重塑中,人文關懷都顯得極其珍貴、影響深遠?!稉Q個角度看文化: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防災減災文化芻論》對西南少數民族災害文化的內容、類型及傳承路徑、特點及弊端進行了梳理,認為換個角度看文化,就能發現民族傳統文化中防災減災避災的新內涵及動因,提出災害史研究只有打破“路徑依賴”的慣性,才能提升、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彰顯區域災害文化的韌性、適度性及國際性原則優勢等觀點。《疫病的災害史解讀與中國衛生現代性的構建》以余新忠新編、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的《瘟疫與人:歷史的啟示》一書為基礎,通過對國內外疫病史學界有關疫病、公共衛生與現代性的起源與發展之相互關系進行細致、深入的梳理和辨析,從災害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對歷史時期中西災害結構的差異與社會演化之路的分流與匯聚,對近代中國公共衛生的構建與中國現代性的復雜關聯,提出了新思考。《民國時期建設救災思想探析》對民國時期的防災工程建設思想、防災制度建設思想和救荒教育建設思想的起源、防災工程、救災制度、防災教育等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建設救災思想是近代以來中國救荒思想的一個新發展,它將傳統的積極救荒思想與西方傳入的救荒思想融合,使防災救災成為一項立體性的綜合工程,提升了社會對防災各項措施重要性的認識。
歷史可以照見現實,對歷史時期防災減災思想及其區域文化、防疫理念及中西衛生體系的差異、災害文化的價值進行研究,不僅能資鑒現實、彰顯人文關懷,也能在全球性的災難面前,凸顯思想文化及公共衛生機制在現當代防災減災體系構建中的作用。疫災將留給人類很多難以磨滅的印記,也將引起人們對生命及人類終極價值、對思想文化情懷及公共衛生機制建設的思考。
主持人簡介:周 瓊,女,云南省云嶺學者,中國環境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云南省彝學會副會長,云南大學特聘教授、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所長,從事環境史、災害史、生態文明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