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發展的快慢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基礎。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農業發展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不僅強調產量更注重質量,“質量興農”戰略已上升到國家層面。
湖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素有九州糧倉和魚米之鄉的美稱。近幾年來,在政府、社會和農戶等多方共同努力作用下,湖南農業發展取得卓越成績。2019 年末,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405.06 億元,稻谷產量約占全國的13.2%,油茶的產量與產值穩居全國第一。但湖南農業發展同樣面臨如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主要有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發展成果難以公平惠及群眾等。本文從高效、綠色、融合和生活富裕四個維度量化湖南14 個州市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并基于評價結果有針對性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助力湖南更快更好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梳理現有的研究成果,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定量研究較少,大多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進行理論闡述。劉志彪、楊偉民認為, 高質量發展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還必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宋洪遠基于整個農業發展角度,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應當實現產品質量好、農業產業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農業經營效益高、農民收入高、農村生態環境美。夏英、丁聲俊偏向于綠色發展對實施質量興農的重要性。在實證研究方面,辛嶺、安曉寧從綠色發展引領、供給提質增效、規?;a和產業多元融合四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1 個省市區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張春玲、劉秋玲則從農業資源、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從業人員等方面建立評價模型,結果顯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為一般。黃修杰從高效化、綠色化和穩產化3 方面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模型,以廣東省110 個縣域作為實證研究對象,發現廣東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呈現平原區、丘陵區、山地區依次遞減。
綜上,國內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較少,亟待完善。本文對接國家戰略,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測度湖南省農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推動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實證方面的研究進度。
選擇合理的指標體系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評價是本文的關鍵。本文對接國家戰略,遵循科學性、數據可獲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圍繞高效、綠色、融合和生活富裕4 個維度、選取16 項二級指標對湖南省農業高質量展開評價。高效維度主要選取勞動生產率(X1)、土地產出率(X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率(X3)三個具體指標進行測度;綠色維度主要從化肥施用強度(X4)、農藥施用強度(X5)、塑料薄膜使用強度(X6)、有效灌溉面積比重(X7)、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X8)五個具體指標進行測算;融合維度主要從林牧漁業總產值占比(X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X10)、鄉村非農就業占比(X11)三個二級指標進行測算;生活富裕維度主要選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2)、農村家庭消費支出(X1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X14)、農民家用汽車擁有量(X1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16)五個二級指標進行衡量。
數據來源
本文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南省2019年統計年鑒》、《湖南省2019 年農村統計年鑒》、《湖南各州市2019 年統計年鑒》以及各州市統計發展公報。
測算方法
第一,為消除量綱差異和數量級差異帶來的影響,采用極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1)(2)中,Yij 是標準化之后第i 地市第j 項指標的指標值,Xij 是第i 地市第j 項指標的原始數值,max{Xj}和min{Xj}分別是第j 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二,基于熵權法確定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中各二級指標的權重;計算第i地市在第j項指標下的特征比重:

式(3)中,Pij 代表湖南省第i 地市第j 項指標的權重,m 為地市總數,所以m=14。計算第j 項指標的熵值:

式(4)中,Ej 為第j 項指標的熵值,Ej ∈[0,1]。
第三,計算第j 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式(5)中,Dj 為第 j 項指標的差異系數,差異性越小,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也越小,該指標所占權重就越小。

第四,采用線性加權方法對確定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各一級指標比重:
式(6)中,Wj 為第j 項指標的權重。
第五,計算湖南省第i 地市的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通過各指標權重以及指標歸一化數據值,為方便比較將得分總體放大1000 倍,最終可計算湖南省14 個州市在高效、綠色、融合和生活富裕四個維度的評價分值以及總分值。(如表1)

表1 2018年湖南14州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3.3.1 總體特征
從綜合得分來看,各州市之間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14 個州市中,長沙市綜合得分最高、為167.7,湘西州的綜合得分最低、為38.3,排名依次是長沙、株洲、益陽、湘潭、常德、岳陽、邵陽、郴州、衡陽、婁底、永州、懷化、張家界、湘西州。排名前3 的是長沙、株洲、益陽,3 市在高效發展、產業融合和生活富裕程度普遍較高,是該地區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但3 市在綠色發展維度排名靠后,這與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相悖,表明湖南省總體農業高質量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還沒有形成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農業生產模式。
3.3.2 分維度特征
從高效維度看,排名前3 的是長沙、株洲、益陽。長沙和株洲依托省內中心城市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大農業在科技、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產出效率。近年來,益陽市的黑茶、蝦稻、水產、果蔬四大產業日益壯大,成為該市的特色品牌產業,推出的系列農產品在市場上十分熱銷。
從綠色發展維度看,排名前3 的是湘西州、懷化、邵陽。3 市均隸屬于武陵山片區,是我國典型的深度貧困區。隨著精準扶貧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落地,武陵山片區的特色農產品、名勝觀光以及傳統文化逐漸為外人所知,這極大推動了武陵山連片區走綠色發展道路,打造綠色、天然、無公害的本土農產品品牌和5A 級國家風景名勝區。目前,湘西州的保靖黃金茶、獼猴桃、鳳凰古城,懷化麻陽冰糖橙,邵陽武岡葛根等享譽全國。
從產業融合發展維度看,排名前3 的是益陽、婁底、長沙。益陽作為湖南省目前唯一的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一直秉持實施品牌化建設和提升產業化水平作為基本遵循。加之產業融合智舉,益陽農業表現出強勁的活力,桃江縣竹產業、安化縣黑茶產業以及南縣稻蝦產業被國家認定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近年來,婁底市積極探索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開啟“公司+合作社+農戶”茶企融合共贏模式,已然呈現好勢頭。長沙作為省會城市,一直致力于促進產業多元融合。
從生活富裕維度來看,排名前3的是長沙、湘潭、株洲。長株潭作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吸引了大量人力、物力、資金聚集,帶動了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快速發展。根據《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2025 年,長株潭城鎮化率要達到80%,半小時通勤圈全面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基于上述量化結果提出下列政策建議:第一,正視發展矛盾,高水平推進綠色生產。轉變農業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模式,構建綠色生產機制。同時,鼓勵農民對減少農用化學產品的使用,在源頭上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風險;通過現代化手段,加大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投入,實現節能減排。此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規范。
第二,優化空間布局,高水平打造產業平臺。立足本土資源優勢,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構建特色融合農業產業體系。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價值,借助電子商務、自媒體等平臺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轉變為經濟效益。此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發展農業產業,減少當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等新型農業產業資金約束。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高水平培育職業農民。生活富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和著力點。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關鍵在于解決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堅持農民向職業化方向發展的理念,提高專業技能,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新型高效農業經營體系,拓展收入來源,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