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潘旭潔,蘇錦濤
(1.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把醫藥健康行業未來的發展規劃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相關專家學者預測,未來人口老齡化加劇,醫藥行業的壓力將處于階段性激增狀態;同時,隨著醫療改革深化,行業綜合監管不斷規范,醫藥市場競爭壓力逐漸增大,財務風險弊端顯露,這些都是醫藥類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新冠肺炎疫情下,醫藥類企業更是面臨新挑戰。如何分解財務風險來源,如何控制財務風險,成了這場平穩轉型發展之戰中的關鍵。
國內對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財務風險評價、預測預警和風險控制三個方面。
財務風險評價方面,幸曉雨從聯想收購石藥集團案例入手,結合國家政策變化,探討實現醫藥項目有效并購的方法[1];楊雪燕等利用Altman E建立Z值模型,對我國143家醫藥類上市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相關策略[2];張家明按醫藥企業流動性分類,對公司A流動性管理進行評估,得出其處于典型輕資產結構的結論,最后提出財務風險控制建議[3]。
財務預測預警方面,雷振華以清華紫光古漢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為案例,同時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運用重建的功效系數法,旨在解決醫藥行業財務預警問題[4];曾榮等以我國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面臨的重大挑戰為背景,以財務狀況是否良好為分類依據將樣本分為兩組,針對醫藥器械和生物藥品企業的財務風險建立預警模型[5];徐凱等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改進,從主成分分析法入手,改進Z計分模型,建立符合企業財務特點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6]。
財務風險控制方面,陸軍等針對生物醫藥行業進行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從產品特性、團隊定位等方面展開調查,盡可能減少企業管理層及債權人的風險和損失,并以數據結果為導向提出建議[7];韓英等以我國種子期醫藥項目為研究主體,使用多層級風險評價指標進行財務風險控制,加強項目資本結構動態調整[8];謝伊恬等則針對九州通醫藥集團的財務風險控制策略及方法進行研究,針對性地提出建議[9]。
綜上所述,從國內對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的研究中可看出以下幾點:(1)學者通常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期進行研究,說明該主題可研究范圍較廣,研究市場潛力大;(2)常通過建立相關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提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3)研究通常選取當下熱點作為對象或背景,結合國家政策變動調整;(4)熵權法、Logistic模型、主成分 分 析、TOPSⅠ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Ⅰdeal Solution)模型、BP 神經網絡模型等模型或方法均被使用,如2016年出刊的文獻中將熵權法和TOPSⅠS模型相結合,構建“熵權-TOPSⅠS法財務風險分析模型”。而后,此方法不斷被改進,卻鮮用于財務風險相關的研究。
本文將財務風險分解為五個方面,以研究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得出五個方面各自所占權重,運用熵權法進行客觀賦權(不選用主觀賦權的方法,以增強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運用TOPSⅠS法消除不同指標量綱的影響,對各指標的影響程度進行賦權、排序,以取得更加客觀的判定結果。
2.1.1 TOPSⅠS 法簡介
TOPSⅠS法首先需要算出正(負)理想解,正理想解是所有最優評價數據的集合,而負理想解是最差數據的集合;再算出評價對象與正(負)理想解之間的距離,命名為相對貼近度;最后對相對貼近度進行排序,從而找到指標值之間的最優值和最差值[10]。這是一種接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廣泛應用于解決基礎性決策和綜合評價問題,數據計算簡單易行,且可信度高。
2.1.2 熵權法簡介
信息熵用于描述平均而言事件信息量的大小(數學上“均值/期望”為其表現形式),信息熵越小表示攜帶的信息越多(信息越穩定),反之越大[11]。對于某項指標,其離散程度可以用熵值表示,熵值越小,其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的權重(即對整體評價的影響程度)越大。熵權法通過確定指標體系、數據預處理、歸一化處理、計算指標的熵和權、計算指標加權得分等步驟完成計算與分析。
2.1.3 評價模型的建立
(1)構建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矩陣:

其中,m代表m個評價對象,n代表n個評價指標;i=1,2,……,m;j=1,2,……,n。
(2)指標標準化。為有可比性,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對原始財務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公式分為正向標準化指標(效益型指標)和負向標準化指標(成本型指標)兩種。
其中,正向標準化指標為:

負向標準化指標為:

(3)計算評價指標的熵:

(4)計算評價指標的熵權:

(5)構造加權標準化決策矩陣:

其中:

(6)確定正、負理想解:

(7)計算歐幾里得距離:

(8)計算相對貼近度:

其中Ci為各個評價對象的綜合得分,Ci數值的大小與評價對象的財務風險排名呈反比關系。
2.2.1 選取邏輯
對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從相關影響因素中選取最能反映財務風險特質的指標,且各指標相對獨立,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式的推導,對于不符合科學規范和實際原則的指標應舍去。(2)系統性原則。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整個運營、資金交付過程中,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應該擴大涵蓋范圍,堅持相關性、層次性、整體性、綜合性要求,追求長期與短期、整體與局部的和諧[12]。(3)可比性原則。指標選取盡量采用相對數據,使得指標便于比較且可以反映實際情況,絕對值無法體現此原則要求,因此盡量減少其使用力度。(4)可操作性原則。所設計選取的數據應該具備可操作性,使得數據更加真實可信,此外,指標數據不應該過于冗雜,否則錯誤概率會大大提高。
2.2.2 指標體系
根據參考文獻歸納及整合,如表1所示,選用五項二級指標,每項二級指標各分三項三級指標,建立醫藥類企業評價指標體系。

表1 醫藥類企業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20家上市醫藥類企業(如表2所示)2019年年報中的財務數據,從現金能力、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五個方面,運用熵權-TOPSⅠS法進行財務風險影響因素排序,進而提出財務風險管控建議。

表2 評價企業名稱及編號

企業名稱 企業名稱公司C 公司M公司D 公司N公司E 公司O公司F 公司P公司G 公司Q公司H 公司R公司Ⅰ 公司S公司J 公司T
由表3計算可得,從二級指標來看,現金能力和償債能力占比較高,分別為41.01%和30.47%;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占比較低,分別為12.2%和8.6%;盈利能力占比最低,為7.72%。由此可知,現金能力和償債能力是評價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的關鍵性因素。從三級指標來看,存貨周轉率占比最大,為34.81%,而存貨周轉率的上級指標是營運能力,由此可知,占比較少的二級指標下可能存在影響程度較高的三級指標因子。因此,在實際業務中,應該對突出的三級指標作單獨分析,使得結果更具可信度。

表3 評價指標的熵值與熵權
如表4所示,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正理想解、負理想解,分別表示該指標對應的屬性達到最優、最劣解時的數據,為后續分析提供定位點。

表4 評價指標的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
歐幾里得距離用于衡量各項指標與醫藥類企業各項指標正、負理想解之間在每個維度上的距離,并最終進行多維度擬合,得出綜合數據。進而根據歐幾里得距離計算相對貼近度,對評價企業進行綜合評分,擬合財務風險大小及順序。
3.4.1 基于現金能力角度評價結果分析
從現金能力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相對貼近度,排序如表6所示,公司A、公司H和公司K相對貼近度排名并列第一,均為0.524 6,說明這三個企業的現金能力在20個評價對象中最好;公司O貼近度排名最末,為0.050 5,說明該企業現金能力橫向比較而言最差。

表5 評價指標與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歐幾里得距離、相對貼近度
企業現金能力強,較大概率代表其回款力度大,表明企業信譽度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經查閱,公司A、公司H和公司K成立時間分別為1970年、1992年、1959年,均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吸引了一批批忠實的顧客;而公司O成立于2004年,相較而言成立時間短,回款力度不及其他同類企業。
3.4.2 基于成長能力角度評價結果分析
從成長能力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相對貼近度,排序如表7所示,公司N相對貼近度排名第一,為0.741 6,說明該企業的成長能力在20個評價對象中最好;公司O貼近度排名最末,為0.380 4,說明此企業成長能力橫向比較而言最差。

表6 評價企業的現金能力相對貼近度排序

表7 評價企業的成長能力相對貼近度排序
3.4.3 基于盈利能力角度評價結果分析
從盈利能力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相對貼近度,排序如表8所示,公司B相對貼近度排名第一,為0.932 7,且遠遠高于其他醫藥企業,說明此企業的盈利能力在20個評價對象中非常突出。資料顯示,公司B近八年來連續位列中國醫藥流通業前五位,連續數年位列江蘇省內同行業排名第一,有著十分突出的企業規模;公司Ⅰ貼近度排名最末,為0.026 8,說明該企業盈利能力橫向比較而言最差。
3.4.4 基于償債能力角度評價結果分析
從償債能力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相對貼近度,排序如表9所示,公司B相對貼近度排名第一,為0.737 5,說明該企業的償債能力在20個評價對象中最好;公司L貼近度排名最末,為0.103 6,說明該企業償債能力橫向比較而言最差。

表8 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對貼近度排序

表9 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相對貼近度排序
3.4.5 基于營運能力角度評價結果分析
從營運能力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相對貼近度,排序如表10所示,公司O相對貼近度排名第一,為0.647 0,說明該企業的營運能力在20個評價對象中最好,作為2004年成立的醫藥企業,公司O維持了較強的營運能力;公司J貼近度排名最末,為0.036 2,說明該企業營運能力橫向比較而言最差。
3.4.6 綜合評價分析
基于TOPSⅠS模型計算,得出評價對象與正、負理想解之間的歐幾里得距離和相對貼近度,如表5所示,在研究的20個醫藥類上市企業中,公司O與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貼近度最高(0.881 5),同時距離正理想解最近(0.070 9),距離負理想解最遠(0.527 3),由于企業與理想解的貼近度與其財務風險的大小呈反比關系,說明公司O在這20個評價對象中財務風險最低;公司A與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貼近度最低(0.413 1),同時距離正理想解最遠(0.405 1),距離負理想解最近(0.285 1),說明公司A在這20個評價對象中財務風險最高。

表10 評價企業的營運能力相對貼近度排序

續表
本文運用熵權-TOPSⅠS法對選取的20家醫藥類上市企業進行分析,從現金能力、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五個方面入手,選取15個評價指標,構建醫藥類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模型。從結果中可知,現金能力相對貼近度較高,則對財務風險影響程度較大;盈利能力相對貼近度較低,則對財務風險影響程度較小。在選取的20家醫藥類上市企業中,公司O財務風險最低,公司A財務風險最高。
根據研究結果及相關資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重點提高企業現金能力。企業應該加大對現金能力的提高力度,注重現金流對企業財務的風險預警,將現金能力作為財務持續監控的重心,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科學定位,盡早發現財務風險并做出企業結構調整[13]。企業應選擇適合自身的籌資方式,在集資與盈利方面達到均衡。
(2)對突出的三級指標作單獨分析。多方面、多層次研究風險才能找到減少財務風險的根源所在[14]。基于財務活動本身的不確定性,在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及其風險時應從多方面角度考慮,針對企業自身情況選取合適的數據模型,最終得出全面且有效的結論。
(3)要經常進行財務風險分析。隨著市場的變化,企業對財務風險應給予更多的關注,經常和類似產業結構企業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而及時調整,預防重大財務風險危機;也應進行豎向比較,從而看出企業的成長趨勢,為未來企業走向提供可行性、科學性建議。同時,企業應緊跟熱點,對國家新出臺的相關調整政策作充分研究,從而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風險應對能力和財務控制能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