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這種迥異于以往社會文化的媒介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新形勢下,針對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析研究其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探索如何利用新興媒體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學生教育的重點。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但隨著普及率的不斷提髙,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發現其中的問題和規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新媒體興起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利用新媒體時效性和便捷性優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新媒體是集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為一體的現代媒體,加速了媒介與受眾群體的反應速度,促使新媒體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同時,以手機微博、微信等媒體形態展示出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便捷性。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的信息比較單一、枯燥,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局限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遞的信息更具豐富性、時效性、便捷性,大學生通過多媒體渠道能夠較為快速、便捷地接觸到多元文化觀點,突破思維定勢,提升思想深度。高校工作者可以依靠新媒體平臺,主動、快速傳播新思想,傳遞正能量,植入新的思想教育理念,發揮新媒體正面的價值導向功能。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憑借QQ、博客、微信等新媒體來解決其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思想問題,通過在線交流的方式了解自身的想法,即時解決大學生的問題。通過時效便捷的傳播載體,構建民主化的輿論氛圍。
發揮新媒體開放性和滲透力優勢,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針對大學生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憑借單一的理論灌輸,而新媒體是基于先進通信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以電信網、互聯網與廣信網融合、互動為標志的信息媒體,其信息傳播具有跨時空、跨文化的開放特性。新媒體信息傳遞的開放性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外部的世界,鍛煉了大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的思考能力,促使大學生眼界更為開闊,思想開放、思維活躍,逐步塑造大學生責任公民人格,培養社會民主理念。新媒體為國內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高校通過新媒體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解放大學生思想,大學生思想境界得到有效提升,強化了大學生對民主意識的認知認同。
突出新媒體交互性和虛擬性優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以微博、微信、BBS等為代表的,集信息發布即時交互、時效性、開放共享性優勢于一體的新媒體逐步發展為現代大學生進行自我學習、思想交流,構建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的新型載體。新媒體互動性、虛擬性強的特點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提供了相應的物質載體,高校大學生通過微博、BBS等能夠有效獲取到自身學習過程需要的信息與答案,同時能夠追蹤其他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融合至集體之中。基于新媒體互動性強的絕對優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新媒體大范圍的、主動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廣泛運用QQ群,BBS,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資源加強師生、生生的溝通,形成多樣化的立體的傳播途徑,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途徑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渠道,緊密結合新媒體與傳統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必須結合新媒體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充分利用網絡載體來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教學有效性。一方面,要努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互動。高校要不斷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實現對多媒體課件的點播、傳播和直播,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雙向交流要不斷開發超文本結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多媒體控制系統,將文本、圖像、視頻等元素有效融合,以在教育中增強理論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努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下互動.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廣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的教學直播、答疑解惑、視頻課堂、課題研究等內容通過校園網這一網絡平臺進行傳輸,促使每一臺校園網絡終端都能在課下查詢并觀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教學效果。
(二)依托高校服務器,建立健全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借助互聯網豐富的資源和技術,利用互聯網具有強大的存儲和檢索功能,以高校服務器為依托,建立健全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建立好的信息資源庫能將每位大學生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存儲,以便大學生能根據自身的需求查詢或檢索信息和資源,進而開展針對性、自主性、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者而言,能通過信息資源庫查詢或檢索自己所負責的每一位學生的教育信息,了解其心理狀態和思想動向,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健康教育。健全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較大程度地方便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信息、進行教育,促進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落實。
三、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強化自身的新媒體技術,剖析學生內心動態變化特征,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主動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題,架設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針對不同個體開展差異化指導,發揮新媒體的正面導向功能,建立話語權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王懷民.積極反饋:網絡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N].中國教育報,2010(4).
[3]董亞平.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機遇、挑戰及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2).
作者簡介:
王華琳(1972.10—),男,漢族,本科,湖南省衡南縣人,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黨建教育研究。
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王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