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借助文獻計量軟件探析我國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并結合相關文獻預測其發展趨勢。結果發現,我國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特性,文獻數量呈波動性變化,目前該領域已有多個研究團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的中堅力量;數字版權、數字版權管理、數字版權保護、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區塊鏈、數字版權應用研究、數字版權法是研究熱點,未來法律和技術結合將會成為互聯網時代版權保護的可行之道。
【關? 鍵? 詞】數字版權;文獻計量;研究現狀;熱點;趨勢
【作者單位】付姝姣,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中圖分類號】D997.1;G35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9
數字資源強有力地推動了數字版權的發展,關于數字版權的概念有很多,大致涉及數字化、專有權利、媒體化、多元化等方面,可將其理解為作者及相關人員所擁有的創作成果在傳播利用等方面,受到法律保護的,經濟及精神權利的總和[1]。
目前,在國家層面,我國逐步建立起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國情的版權保護制度;在學術層面,計算機、出版、法學等學科領域都在研究數字版權的發展及保護問題;在出版行業層面,學者從版權保護技術、立法、貿易等角度展開研究。由此可見,我國數字版權領域正在蓬勃發展[2]。筆者檢索發現,我國現有研究中關于數字版權的綜述文獻較少,僅有部分作者借助文獻計量軟件研究國際數字版權的發展情況[3]及定性研究國內數字版權領域的熱點問題[4]。我國數字版權研究自2000年開始,迄今已發展二十余年,對其研究成果進行量化研究有助于探析該領域的發展沿革及研究現狀,結合相關文獻可預測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并為學者研究和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的具體步驟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截至2021年1月,篇名檢索“數字版權”得到954篇文獻;二是將數據導入計量軟件SATI、CiteSpace中,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三是結合相關文獻得到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一、文獻數量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借助文獻計量軟件SATI統計數字版權研究的逐年發文數量(見圖1)。自2000年起,我國步入數字版權領域。這時期,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出版企業開始關注數字出版,電子書等產品隨之出現,伴隨而來的還有數字版權的發展。這時期的研究主題主要是數字版權概念解析及應用研究等。從2001年開始,該領域呈加速發展趨勢,原因在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提出、產品在線出版的實行和數字侵權行為的泛濫,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促使學界研究數字版權保護和技術等內容。2006年,數字版權傳播法治體系建立,推動學界研究新時期的數字版權領域;2007年,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成果出現第一次發文高峰期,發文量達到73篇。此后,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成果均保持在年均40篇左右(2021年統計數據不全)。
圖1 “數字版權”領域逐年發文統計曲線
二、來源期刊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采集的文獻主要來源于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廣角》、《現代電視技術》、《出版參考》、《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廣播電視信息》、《科技與出版》、《廣播與電視技術》等。由結果可知,前十種文獻來源的累計百分比占到總體文獻來源的23.58%,因此這 10 種文獻來源可視為國內數字版權領域的核心來源。其中,不僅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還有高校;在核心期刊中,研究方向以出版領域居多。此外,該領域的研究方向還涉及新聞與傳播、計算機等。在前10種文獻來源中,存在影響因子為0的期刊,這說明國內數字版權研究論文分布廣泛、零散,且文章刊載的刊物質量參差不齊,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作者統計與分析
在選定的樣本數據中,共計有1418名作者,發文量前10名的作者分別為楊義先、鈕心忻、馬兆豐、秦珂、張志勇、王磊、裴慶祺、郭沛宇、郭曉霞、黃先蓉。由結果可知,共有10位作者發文量在3篇之上,且最高產作者發文8篇,多數作者發文僅為1篇。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數字版權領域尚未形成明顯的核心作者群。就作者隸屬機構來看,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科學院是該領域研究成果的主要來源機構,這也體現出該領域研究的跨學科趨勢;高產作者均來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見在數字版權領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堅力量,并且初步形成了多個科研團隊。為進一步了解作者信息,筆者通過CNKI查找作者的隸屬機構及其研究方向。由結果可知,我國數字版權領域的作者多為理工科方向,其研究方向集中于圖書館與情報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新聞與傳播、計算機等學科領域。而且,部分作者為跨學科作者,如秦珂涉及圖書館與情報學、法學及計算機三類學科。
四、研究熱點統計與分析
為了解我國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熱點,一方面,筆者借助CiteSpace生成該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圖譜,并結合頻次、中心度進行分析(見圖2);另一方面,筆者借助普萊斯定律計算數字版權領域的高頻關鍵詞,規定頻次在13以上的為高頻關鍵詞。由相關數據可知,我國數字版權研究側重于版權保護與管理、版權保護技術、數字版權應用、數字版權法等方向。
首先,版權保護與管理、數字版權、數字版權管理、數字版權保護等關鍵詞出現頻次在100次以上,且中心度相對較高。數字版權管理是多種技術的組合,是版權管理的工具;數字版權保護與管理是一項可深耕的研究主題,在數字版權領域經久不衰,這也反映了數字版權保護的艱難。媒體發展之快令人咋舌,從移動媒體到社交媒體再到自媒體、流媒體,網民可隨時隨地發表言論并形成UGC(用戶生成內容),這種現象不僅使得網絡信息呈指數增長,而且導致文化產品質量變差、版權侵權等現象頻發。加上傳統版權制度無法為數字版權提供全面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版權保護艱難,學者和決策者不斷思考相關解決辦法。
其次,研究版權保護技術涉及版權保護技術的介紹、引進和使用反饋。目前主要的版權保護技術有加密技術、水印保護、身份驗證等,而區塊鏈技術是近三年來學界關于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究熱點。一方面,網絡中分布著海量無序的信息,憑借現有的技術條件難以對這些信息管理到位,從而使得版權保護呈現三高特征(高復雜性、高成本性與高法律風險性);另一方面,業界出現網絡數據透明化、有序化、智能化以及數字版權管理高效、準確、主動的趨勢。因此,亟須建立一種版權管理體系,既要有以法律法規為核心的監管,又要有以新興技術為核心的導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塊鏈憑借集體監督、共信透明的優勢被應用于數字版權保護之中[5];“去中心化”是其核心理念,其從登記模式、交易模式和監管模式三方面影響數字版權的發展。
最后,健全法律法規是數字版權保護的重要途徑。在現有數字環境下,存在難以確定犯罪對象,難以進行司法認定,難以追究責任,法律內容滯后的問題,這讓數字版權在法律領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不少學者提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字版權保護法律治理的路徑,分析這些學者的相關研究可發現,國內版權法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借鑒國外較為系統成熟的數字版權法;二是依據國情對現有的版權法進行改革。此外,隨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圍繞區塊鏈具體應用的立法活動,尤其是智能合約的規范和聯盟鏈的認證也成為學者的關注點。
數字版權研究涉及圖書館與情報學、計算機、新聞與傳播等學科領域,其中圖書館作為保存和傳播知識的陣地,是著作權法保障的重要對象。目前,數字版權是影響圖書館發展的問題之一。一方面,區塊鏈背景下的數字版權是有償付費使用的,這與圖書館合理使用版權的法律規定相違背;另一方面,圖書館是公益性的中介傳播機構,可依據法定許可條款付費使用版權作品,而數字產品沒有預留法定許可條款的運行空間,因此加劇了圖書館數字化版權問題。面對這種現狀,筆者認為,版權補償金制度有助于圖書館擺脫數字版權的困擾。
五、發展趨勢預測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生成數字版權領域的突現詞和時區圖,并解析相關文獻得到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發展趨勢。由圖3、圖4可知,區塊鏈、智能合約是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前沿。此外,聯盟鏈、融媒體平臺、ChinaDRM、共識算法、超級賬本等也是近幾年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熱點。2018 年,區塊鏈技術受到國內外媒體行業的廣泛關注,隨即被應用到數字版權領域;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是其三種形態,公有鏈和聯盟鏈應用最廣,其憑借開放性的特點實現了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使得數字產品不可復制、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盡可能地降低了侵權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若有維權現象發生,被侵權方可以直接與官方機構聯系,簡化維權的流程,從而降低維權的成本,實現高效、準確、低價的數字版權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缺乏統一的版權認證標準,只能記錄作品的發布時間,難以判斷作品內容的獨創性,其智能合約存在法律和技術漏洞等問題,這促使學者不斷思考區塊鏈技術背景下數字版權保護的發展路徑,其中主要涉及數字版權保護的自主可控問題。目前,我國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多采用國外的技術,而加密技術又難以自控,因此,我國于2010年提出了國密算法,該算法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加密算法,包括業界比較熟悉的SM算法。隨著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數字版權領域出現了ChinaDRM 系統,以滿足媒介融合對版權保護的新需求。
未來,數字版權保護、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區塊鏈依舊是研究熱點,并且會依據于現有問題不斷改進。值得注意的是,將法律與技術結合將是數字版權保護的可行之道,即以法律為支撐,以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手段,有效整合傳統司法救濟與現代技術手段,從而高效有序地平衡私利與公利,進一步推動數字版權保護的發展。
六、結語
本研究借助文獻計量軟件和相關文獻探析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并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出我國數字出版的研究現狀。首先,我國數字版權領域的研究數量呈波動性,目前趨于穩定發展;其次,我國數字版權領域已形成多個研究團隊,但是核心作者群呈分散化態勢,并未出現較多的高產作者;再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最后,涉及的學科領域有圖書館與情報學、計算機、新聞與傳播等,呈現明顯的跨學科特性。
筆者分析數字出版領域的發展趨勢發現,數字版權與數字版權管理、數字版權保護、區塊鏈、數字版權法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究其原因在于,數字版權的興起是由于互聯網背景下數字資源侵權現象頻發,損害了創作者的權益;版權人的權益和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數字版權誕生。總的來說,數字版權保護依賴于法律和技術兩重保障,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法律和技術也需更新迭代以滿足數字版權保護的需求。未來,法律和技術結合將會成為互聯網時代版權保護的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1]施勇勤,張鳳杰. 數字版權概念探析[J]. 中國出版,2012(5):61-63.
[2]郁舜,馮程程. 數字出版產業發展之版權保障[J]. 中國出版,2018(5):59-62.
[3]江瑩,靳帆,張志強. 國際數字版權研究進展[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75-181.
[4]李建偉,劉明珠. 2018年我國版權研究熱點探析[J]. 河南科技,2020(3):101-105.
[5]賴利娜,李永明. 區塊鏈技術下數字版權保護的機遇、挑戰與發展路徑[J]. 法治研究,2020(4):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