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绷暱倳涍€講道:“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上,中國哲學曾經領跑世界,對世界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新時代,中國哲學又走進了世界舞臺的中央。2018年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學以成人展開研討,足見中國哲學在當今社會,其思想和價值觀仍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思想深刻,它所關注和探討的都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和必須解決的一些不能回避和無法回避的大問題,譬如人性善還是人性惡、仁愛還是兼愛、有為還是無為、德治還是法治、王道還是霸道、天下還是國家,等等。它所關注問題的視角與西方哲學是不同的,任何學說和理論都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正所謂“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是“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在社會制度上,長期以來是一種宗法等級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是中央集權制。正是在這種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安排下,產生了有別于西方哲學的特點。
譬如,西方哲學側重于科學和思維,中國哲學則側重于社會和人生;西方哲學重知識,中國哲學則重道德;西方哲學重分析,中國哲學則重綜合;西方哲學重邏輯推演,中國哲學則重邏輯歸納;西方哲學重客觀世界本身,中國哲學則重內圣外王之道,等等。
中國哲學的存在與發展既和全人類哲學的整體發展相關聯,更與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形態相適應。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就創立了獨特的哲學思維模式,譬如《周易》所體現出的辯證思維模式,又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標志著中華民族很早就進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學思維階段。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相比,中國哲學不但毫不遜色,而且保持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學、智慧之學,不但“源遠”,而且“流長”,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活的靈魂,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中體現。
中國哲學包括傳統哲學、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我們這里主要講傳統哲學,因為它最能體現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并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學術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紀的殷周時期,也就是傳說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時期,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哲學稱為傳統哲學。中國傳統哲學長達三千年,在整個中國文化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建筑雕刻、民間風俗、民族心理、審美方式、行為習慣等,無不受到傳統哲學的影響;中國人對自然宇宙的看法,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對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反思,都是通過傳統哲學加以反映、提升和總結的。
漢代以后,中國傳統哲學在按照自身軌跡發展的同時,逐漸傳播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及東南亞等,形成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按照李光耀的說法,新加坡之所以成為亞洲四小龍,與其國民很早受儒家倫理價值觀的影響不無關系。
十七、十八世紀,中國傳統哲學又突破東亞文化圈,通過湯若望、南懷仁、利瑪竇等人,遠播歐洲,在歐洲社會形成了持續二百年的“中國熱”。這股“中國熱”,對整個歐洲大陸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對于法國的啟蒙運動以及德國辯證法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成為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的重要學術資源。
在當今西方社會,又一次表現出對中國哲學的極大興趣,世界各國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東方,轉向了中國哲學和文化,轉向了中國的孔子、老子,就是希望從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智慧和養分,以達到解決世界性難題的目的。有一句諺語說:“世界上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國人的腦袋里。”從根本上講,中國哲學就是有著大用的人生智慧之學,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哲學必將大放異彩。今天,我們看到,馮友蘭先生的預言正在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