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已過了四十余載,市場經濟制度在我國大地上蓬勃發展,公司制度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在司法實務中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股權代持糾紛不斷出現,法律界定不清和權利義務相互交織導致這個問題相當復雜。明確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有助于系統解決股權代持糾紛,同時這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股東地位的確定是一種利益平衡的結果。就我國的公司法來說,就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這一問題沒有清晰具體的規定,同時理論界對于這一問題也有幾種不同觀點。因此應當進一步探討關于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促進完善這一法律制度。
【關鍵詞】隱名股東;顯名股東;股東資格
1.隱名股東資格認定的學理分析
1.1隱名股東概念
公司制度由產生到現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光景,在這個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類實際出資人退居幕后,并以他人姓名或名稱進行投資活動并獲得投資收益的情形,學界把這一類型稱作“隱名股東”。
隱名股東,也被叫做匿名股東,指的是對于公司實際出資的人或者對于公司認購股份的人,通過其他人的名義進行了相應的出資或者認購了相應的股份。與這一概念相對應的是顯名股東,又被叫做名義股東。這里所提到的“隱名”或者“顯明”指的是在公司的章程中或者股東名冊上記載的股東姓名或者名稱,是否與實際出資人相符。①
1.2隱名股東的成因
對于為何實際的出資人選擇隱名的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首先,個人情況原因。隱名投資人希望隱藏自己的投資行為,不想公開自己的資產情況,在我國文化中又有“財不外露”這一傳統,所以會出現隱名股東這一情形。其次,預防風險原因。諸如外商投資者由于不了解當地的政治經濟情況,為了能夠預防當地不可預知的政策風險等原因,采用隱名投資的方式進行投資。然后,疏忽大意原因。在進行工商登記活動時,公司由于疏忽大意等過失原因導致,股東在登記時被錯誤登記,或被遺漏登記。最后,規避法律原因。法律規定有限責任公司不能超過50名股東,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決策效率,但法律的這一硬性規定使得投資人太多時,必然會出現一些隱名股東。這一事例僅僅是隱名股東形成的一個原因,投資者也會為了規避在投資領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規范而選擇成為隱名股東,例如競業禁止限制,法律規范對于公務人員的投資限制等等。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知,隱名股東的產生原因是根據實際投資人的具體情況而各不相同。
2.隱名股東資格認定原則
首先,為維護交易安全和穩定交易秩序,應當優先保障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依據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對于善意受讓人而言被公司登記機關記載的名義股東就是公司的實際股東,具有股東資格。名義股東與善意受讓人所為的股權轉讓行為一經登記就具有對抗隱名股東的效力。也即當善意受讓人與隱名股東發生股權糾紛爭議時,能夠從外部知曉的股東名冊和公司登記效力應高于未對外公開的股權代持協議。
其次,代持協議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增強了投資的靈活性,應肯定該協議的效力并保護實際出資人的權益。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對隱名股東資格進行認定時,隱名股東與代持股協議的對方當事人即名義股東對此有爭議的,如果代持協議是當事人平等協商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且代持協議不違反法律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應認定有效,肯定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相較于名義股東,隱名股東進行了實際出資,肯定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有利于穩定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因此隱名股東的股東地位應當被承認。
然后,為維護公司的穩定經營和保護公司以外第三人的利益,公司法確立了資本維持和資本不變原則。隱名股東通過代持股方式進行的進行的實際出資,只有在違反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范時,才能夠認定為無效,并且拒絕其享有股東資格,這也與《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相一致。若法律否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那么隱名股東對于公司的投資就可能會為顯名股東做嫁衣,不過,當顯名股東享有股權時也會對實際出資人構成不當得利返還義務,這增加了法院負擔和第三人訴累。無論公司資本的減少是通過實際減少還是形式減少,都會損害公司股東、公司職工和與公司有債權債務關系的第三人的利益。合理確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制度有利于保障公司的穩定發展,有利于擴大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最后,維護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涉及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與公司之間、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與其他股東之間,甚至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應當本著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來調整關于隱名股東周邊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
3.隱名股東資格認定學理分析
理論界主要有幾種觀點:
(1)形式說,是指僅以名義股東為公司的股東,股東的法律地位僅以名義股東來承認。②該說否定了隱名股東的股東地位。這一觀點認為,股東資格的認定應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上記載的姓名為標準,否則其不應認定為公司股東。由此可以得知,名義股東應為公司的股東。由于商事活動通常是按照外觀主義的標準來進行的,此觀點能夠保障交易對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如果股權享有人的權利外觀能夠被股東隨意改變,那么就會使交易環境不再安全。
(2)實質說,是指不去深究以誰的名義出資,均將實際出資人認定為股東。③在知曉了實際出資人出資的事實后,就可依此認定實際出資人的股東地位。此說主張,實際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有權向公司主張享有股東資格。公司的資本是公司成立與存續發展的根本,在公司經營存續的期間內,為維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公司應當且需要保持與公司資本金額相應的財產,因此實際投入資本的隱名投資者應當優先于顯名股東得到法律保護,即應被視為公司的股東。在公司經營存續的期間內,公司應當且需要保持與公司資本金額相應的財產,故對于進行了實際出資的隱名投資人,應被認為是公司股東。
(3)折中說,此學說認為在公司外部應當遵從外觀主義,按照股東的登記來判斷是否是公司的股東,用以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在公司內部以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的合意、隱名股東是否實際履行出資義務和其他股東是否承認其股東資格為標準來判斷其是否成為公司的股東。該種學說認為,于公司內部隱名股東為公司股東,于公司外部名義股東為公司股東。
(4)條件說,這種觀點認為在隱名股東滿足了一定的條件之后就能夠被認定具有股東身份,這種條件包括公司認可,或者其他股東認可等其他附加的條件。該學說認為隱名股東獲得股東法律地位的基礎是合法有效的代持股協議和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同意或認可。
筆者認為形式說的看法相較于其他學說能夠更好地解決圍繞隱名股東的問題。
實質說的優點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但是對于尊崇效率的商事交易活動實質說的觀點會導致交易效率降低,不利于交易安全,也無法保證一個良性的權利外觀,導致公司內部股東之間的關系長期處于動蕩之中,同時對于和公司交易的外部第三人來說,公司整體處于一種不確定性當中,第三人很難明晰公司與其內股東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會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
然后,區分公司內部與公司外部情形的折中說也有著不可回避的缺陷,導致其無法全面地解決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問題。折中說主張對于公司內部外部進行區別處理,這種想法固然不錯,但是在生活實務中以什么標準對公司內外的情況加以區分就成了在隱名股東問題基礎上的新問題。在法律實務中經常會發生公司內外部法律關系因視角的不同無法明確區分是屬于內部事務,還是外部事務的情形。例如股東向外部第三人轉讓其所持有股權,一般被認為是公司外部事務,但此時其他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的,這又被視為公司的內部事務。故筆者認為,此種學說亦不可取。最后筆者認為條件說不具有作為一個獨立學說的價值,這是基于法律行為都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成就。
筆者認為,民法和商法對于民商事法律關系的規定既有一定的相同點,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例如在留置權問題上,民法更注重保護權利人的意思表示和標的物的穩定,而商法表現的則更加活躍,在交易安全原則這個地基之上,更追求效率。而形式說能充分切合商法的這一屬性。形式說更側重于保護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同時形式說也能夠表現出商事活動的外觀主義特征。所以,履行了實際出資的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發生糾紛時,為維護公司的人合性,應確立名義股東的股東地位。但是筆者認為針對目前的形式說,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充。在公司實際接受隱名股東投資,且公司其他股東明知隱名股東存在時,那么就應當承認隱名股東的股東地位。
4.隱名股東制度的完善
4.1 隱名股東資格的確認原則
(1)保持利益平衡原則。雖然關于隱名股東的股東認定而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但是我國關于解決該糾紛的相應法律法規制定卻十分緩慢。雖然隨著《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頒布施行,令相關的糾紛有了明確的裁判依據,但是這些規定仍有不足之處。
公司是商業交易中最活躍的主體,在從事營業活動時必然與其他市場參與者產生民商事權利義務關系,隱名股東股東資格的確認,應當以保證企業制度的穩定和交易安全為出發點,衡量和考慮相關各方的權利義務。首先,若實際出資人只對其投資而獲得收益的話,那么這更傾向于是一種股權信托關系,而實際出資人并非真正的股東。同時由于法律對每種權利的保護都是有邊界的,對于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權利保護和責任認定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對于隱名股東,除開其應該享有投資收益之外,隱名股東還應該享有實際的管理權。
(2)維持公司穩定性。若使企業能夠在嚴酷的商業競爭中生存下來,并保持外部關系處于一定的穩定中,這就需要企業必須能夠做到其自身的法律關系處于穩定之中。所以為了保證公司的持續穩定經營,不能輕率地否定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在隱名股東主張其股東地位時,也同時要尊重公司人合性的特點,需要獲得其他一半以上股東的認可,或者有證據表明,在此之前,其他股東大部分已經知道隱名股東的存在。④
4.2 完善股東資格認定的標準
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發生糾紛的,法院應當按照雙方當事人訂立的代持股協議進行處理。對于隱名股東以自己名義參加公司的請求,應當將實際出資作為認定股東資格的根本條件,同時還要按照公司法第三人受讓股權的規定履行通知公司和其他股東的義務,且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
同時《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并沒有規定隱名股東代持股協議中具有信托人身份的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也沒有對公司外部第三人的利益和公司內部善意股東,對隱名股東資格認定的利益分配加以區分,只是更多地保障了公司外部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沒有考慮到公司本身和公司內部善意股東的利益。這些問題的答案還要請接下來的司法解釋中給予我們相應的解答。
注釋
①施天濤.《公司法論》第四版[M].2018.
②趙旭東.《公司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③范健.王建文.《商法學》第四版[M].2015
④胡麗妹.《論隱名股東之法律完善》[J].法制博覽.2017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韓煦.論細分代持股下的股權歸屬———以區分說為基點[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
[3]鄭瑞平.論隱名股東利益之法律保護[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
作者簡介:陳雨昕(1998-),遼寧大連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在讀。
東北財經大學? ? 遼寧大連? ? 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