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春
【摘? 要】鄉村振興的核心目的是系統構建人口、土地、產業等多種發展要素的耦合格局。鄉村振興為農村土地整治轉型與創新提供了驅動力,農村土地整治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著力點。農村土地整治需兼整治蘊含的社會功能與生態服務價值,實現鄉村地域要素聚集、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本文基于影響鄉村發展的關鍵要素闡釋了新時代鄉村振興和土地整治的內涵及其互饋關系,剖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區域實施路徑。最后,就未來鄉村振興視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進行了展望與討論。
【關鍵詞】鄉村振興;土地整治;結構
1.鄉村振興內涵
1.1鄉村振興的內涵
鄉村振興與鄉村衰落相對。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鄉村人口的大規模外流是導致鄉村凋敝的根源。鄉村人口流失引發“空心化”、“老弱化”,進而導致傳統農業效益低下、非農產業薄弱、產業發展滯后以及耕地撂荒、宅基地空廢閑置、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時表現出景觀破敗、治理無序、基礎設施破舊和鄉土文化淡漠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鄉村振興是為應對鄉村內部要素的流失與衰退,通過經濟、政治及文化建設等手段激發內部動力和吸納外部資源重新組合鄉村人口、土地和產業等發展要素,從而優化要素結構、提升地域功能、重塑鄉村形態,實現鄉村地域經濟、社會及生態的全面復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1.2鄉村振興視角下土地整治的內涵拓展
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土地整治更多局限于工程技術屬性,其核心目標主要集中在擴大農田規模、提高耕地質量、優化村莊布局等物質層面,甚至部分地區僅將土地整治視為為城市建設占用提供用地空間的一種手段。新常態背景下,鄉村振興不僅表現于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等物質層面的提升,更體現于充滿活力的產業、獨特的文化、有序的治理體系等深層次復興。實現鄉村全面復興應立足于城鄉地域系統的差異和鄉村地域的多功能價值,避免盲目地復制以往“鄉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線性轉型過程,走可持續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鄉村振興視角下賦予土地整治新的內涵和功能:
(1)激活人口、土地、產業等鄉村發展關鍵要素。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切入點,推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重構,加強與現代農業、體驗農業、民宿經營和旅游觀光等鄉村多元業態的有機融合,促進鄉村人口非農轉移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實現鄉村“人口—土地—產業”的協調耦合。
(2)統籌物質空間振興與精神內核提升。基于土地綜合整治,改變耕地數量、質量和農村建設用地利用形態,盤活鄉村土地資源,兼顧保護村莊傳統風貌、傳承鄉土文化、延續聚落肌理,維護鄉村獨特的魅力,提升鄉村地域生態、文化功能。
(3)對接空間重構與鄉村治理體系重構。伴隨鄉村生活空間的聚集,探索管區、基層自治組織、社區等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加強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的新型經營主體能人隊伍建設,實現鄉村空間體系與組織治理體系重構的有效銜接。
2.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村土地整治創新思考
2.1倡導城鄉統籌型土地整治
傳統農村土地整治秉承以單個項目為載體的整治思路,局限于整治地塊范圍,缺乏全域規劃和頂層設計,割裂了城鄉人口、土地和產業的內在關聯。新時期農村土地整治需要具有全局視角,需要聚焦農村土地整治在村鎮、地塊和農戶不同層次的尺度效應,根據城鄉的區域差異和人地關系,統籌各區域土地整治,防止重復建設,促進城鄉人口、土地與產業協調發展,亟需倡導城鄉統籌型土地整治。該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將“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整治需求相結合。“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是指基于對城鄉發展的全局認知,把握農村土地整治方向,對整治項目進行精準布局,做到科學選址(定點)、合理布局(定量);“自下而上”的整治需求是指以農戶生產、生活與生態的現實需求為指引,有序安排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建設。
2.2探索多功能導向型生產空間整治
堅持主導功能為本,提升農地生產功能,集中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顯化生態功能,農地生態功能是生產功能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健康的生態功能,生產功能就不可能得以維持,土地整治需從守耕地紅線向建生態良田轉變。以土地整治為抓手,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發揮農地生態涵養和休閑體驗等生態功能。提升土地保障功能,挖掘土地整治在農民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功能。打造生態景觀,與退耕還林和退耕還湖等項目結合,通過土地整治形成林道、林網和生態緩沖系統,與毗鄰城市發展區有效分離,發揮農地空間識別和景觀空間隔離的功能。
2.3助推土地整治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的協同發展
鄉村地域系統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自然—生態—經濟—社會復合體,鄉村振興是系統內部多種要素的協調耦合和共生共榮。鄉村地域的空間異質性和發展目標多元性等特征,要求不同層級的鄉村地域應基于對區域問題的識別、承載能力的分析,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對區域內部的空間形態、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資源等做出總體設計與安排。作為土地利用的專項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應綜合考慮自然及人文因素對區域內部土地整治潛力分區、整治重點區域安排、重大工程項目的布局等做出前瞻性設計。當前中國土地整治規劃為國家、省、市和縣四級規劃體系,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剛剛出臺。未來有必要基于頂層設計和體制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統一空間規劃體系下,統籌土地整治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確保土地資源、產業布局、基礎設施配置、環境保護等鄉村發展要素的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此外,村級土地整治規劃尚未被納入規劃體系,而村域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單元,規劃設計的缺失勢必會阻礙鄉村各要素的統籌協調發展,因此,探索村級土地整治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的協同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3.結論
鄉村振興視域下有必要基于對城鄉關系和鄉村地域功能的科學認知,重塑土地整治的價值取向,實現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統籌“物質振興”與“人文振興”;未來有必要基于頂層設計和體制保障,在統一空間規劃體系下統籌土地整治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確保鄉村各發展要素的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多功能農業與土地整治的結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視角,通過發揮農業的多功能價值來盤活鄉村地區的人口、土地和產業等關鍵發展要素,使鄉村成為居業協同的有機體。
參考文獻
[1]屠爽爽,龍花樓,劉永強,等農村居民點整治潛力測算方法研究進展與展望自然資源學報[J], 2015, 30 (11)
[2]劉彥隨科學推進中國農村土地整治戰略[J],中國土地科學,?2011, 25
[3]王軍,鐘莉娜.景觀生態學在土地整治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 2017, 37
[4]王軍,鐘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建設問題及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學報, 2017
[5]唐秀美,潘瑜春,劉玉,等基于全過程的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 2018, 32
[6]王玉瑩,金曉斌,范業婷等農村土地整治對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 2017, 31
[7]郭貝貝,金曉斌,林憶南等.基于生態流方法的土地整治項目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J].生態學報, 2015, 35 (23) :7669-7681.
[8]謝向向,汪晗,張安錄等.土地整治對中國糧食產出穩定性的貢獻[J].中國土地科學,2018, 32
山西財經大學?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 山西太原? ?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