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懿

2020年11月1日零時起,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普查工作對準確研判我國未來人口形勢、精準把握人口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推動人口結構優化、提升人口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加強戶籍管理,并非當代社會所獨創。為了清查賦稅、派發徭役、征糧征兵,中國歷史上很早就開展了人口普查工作。
自古以來,人口就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人口的多寡與國家的強盛水平休戚相關,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個王朝的繁榮與否,其重要標志之一就是人口數量。譬如,被后世奉為太平盛世典范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無不以人口的快速增長作為盛世標志之一。
歷代君王也都十分重視人口普查工作,因為人口的數量、分布、規模等都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財政收入,特別是國家面臨外部威脅與對外征戰之時,龐大的人口基數是支撐浩繁戰事的重要保障。可以說,人口多寡是歷代王朝征稅征兵和派發徭役的主要依據。
事實上,中國很早就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并制定了較為嚴苛的戶籍登記制度,從而對人口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通常情況下,官府在摸清人口底數之后,便會采取道德教化或經濟剝削等形式,強制那些不利于統治的人口進行遷徙,以約束各區域或各階層之間的無序性流動。西周時期,就置有“司徒”這一官職,主要負責管理籍田、教化百姓等。秦漢時期,又設置“治粟內史”一職,后易名“大司農”,主要負責征收賦稅、鹽鐵專營、調撥物資等,其核心職責在于強化對百姓日常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魏晉南北朝時期,專設戶部。隋代,又改為民部。初唐,為避諱李世民的“民”字,又將民部改回“戶部”,并一直延續至清末。戶部作為中央六部重要的官僚機構,實權頗大,掌控著全國的土地、戶口、租稅、漕運、兵餉、救荒等職責。戶部的正官被稱為“尚書”,副官被稱為“侍郎”。清末“新政”后,為適應近代國家治理需要,將戶部改稱為“度支部”,但其主要職責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每逢國家征糧征兵或靖肅治安之時,都需要將戶冊作為社會管理的憑據。那么,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工作究竟始于何時?據《史記》記載,早在唐虞時期,人們就十分重視清查人口數量。夏禹之際,出于治水的需要,各部落開始進行人口調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西晉學者皇普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推斷,夏禹時期的民口多達1300多萬人。當然,這一數據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
殷商時期,官府為了向各方國征收賦稅,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人口普查。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惟殷先人,有冊可典”,官府已懂得將人口登記造冊,涵蓋人口的數量、所從事的職業以及社會階層等信息,即后世所謂的“登人”之法。此后,不少史學家將“登人”之法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起源。
周代在沿襲殷商做法的同時,不僅定期普查人口,而且還將其納入到國家賦役制度之中。《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料民于太原”,大意說的是周宣王為了補充兵源,在太原清查人口,以便征收軍賦、田賦及兵役等。然而這一做法遭致了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由于西周時期官府主要以井田制作為賦稅征收的憑據,如今卻改征丁稅,也就是說要面向平民征收人頭稅,當然會引發民眾的不滿與抗拒。盡管如此,丁稅卻作為重要的稅種被保留下來。
隨著西周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各諸侯國為了加強統治,開始在封國內建立郡縣制度,以強化國家對人口的控制權。《周禮》就記載有“聽閭里以版圖”“凡在版者”之語。所謂“閭里”,即人們常說的鄉里,“版圖”則指的是戶口冊,用來指代一國疆域。進入東周,官府對人口的管束政策進一步放松。東周之時,奴隸是可以成婚生子的,成家的奴隸稱為“臣”,并以“家”作為計算單位。于是,遍及這一時期的史書,不乏奴隸主在買賣和賞賜時有所謂“臣五家”“臣十家”“臣一百家”“臣二百家”之語。
此外,周代還設立了專管戶籍的官職—“司民”,其主要職責是掌理戶籍、計點民數,并且每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同時對人口實施登記。周代戶籍制度中,登記的內容涵蓋居住地、性別以及生死等信息,這說明周代已有較為完備的戶籍登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