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 周煜成 胡沛楓 計麗妍 徐 泓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5;2.華北電力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2206;3.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北京 100044)
隨著中原經濟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河南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創造高水平的協同創新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
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鄭洛新自創區”)作為具有較強輻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集聚了全省優質的創新資源和科技孵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企業孵化體系、新型研發組織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通過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本文主要基于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構建指標分析河南省市域創新發展相關情況,挖掘指標背后鄭洛新自創區的驅動機理,在此基礎上構建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機制。本研究的開展能夠為鄭洛新自創區科學發展提供決策支持,服務鄭洛新自創區通過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以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為基礎,分析國內文獻創新發展評價方面的相關指標體系,構建河南省市域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國內學者在創新發展評價領域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張再生等(2019)從創新主體、創新活動投入、創新績效和區域效益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評價天津市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效果[1];李曉娣等(2020)將區域創新活動擬化為復雜生態系統,以共生的視角從共生單元、共生基質、共生網絡以及共生環境等方面建立指標體系[2];毛詩棋等(2020)從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和組織創新管理三個維度建立指標評估廣州市企業整體創新水平[3];呂亮雯等(2017)從創新投入、協同創新指數、創新產出水平、成果轉移轉化能力以及創新保障能力等方面建立指標,研究公益性創新機構協同創新效果[4];閻東彬(2019)從“投入—產出”角度構建指標體系,評估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創新政策實施效果[5];殷阿娜等(2017)從科技創新子系統、經濟與社會子系統和生態環境子系統三個子集構建指標評估京津冀創新協同度[6];孫艷(2016)介紹了歐盟生態創新績效評估指標,主要有創新投入、創新活動、創新產出、資源節約成效和社會經濟成效等[7];陳詩一(2017)從宏觀和微觀發展指標兩個方面對上海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進行了評估[8]。
分析上述文獻可知,目前針對區域創新績效和協同創新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主要有基于“投入—產出”的二維指標、基于平衡計分卡思想的過程及成果指標以及基于創新協同度的指標等視角,指標體系多為未經運算集成的一次原始統計數據。
本文對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進行再統計和再分析,構建相關指標對河南省18個地市創新發展驅動作用進行測度。
相較于傳統區域創新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在一次統計數據基礎上進行再挖掘,建立基于二次統計數據的指標體系。指標的選取從鄭洛新自創區激發企業活力、促進創新創業、促進新增就業以及推動創新要素集聚等方面考量,基于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構建企業開辦年增長率、有研發活動企業比例、儀器設備與固定資產比值等指標進行測度。各指標簡要介紹見附表。

附表 河南省市域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解釋
依據上述12個指標,采用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對河南各地市的創新發展驅動指標表現進行分析,并將各地市指標數據進行集成排序,為探尋鄭洛新自創區創新驅動機理提供依據。
采用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分析各地市上述指標數據,將各地市指標測度結果進行排序。河南省各地市創新發展驅動指標測度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以灰度色卡區分各地市的創新發展排序結果,從淺灰至深黑,所對應地市的創新發展排名依次提升。

圖1 河南省各地市創新驅動發展指標測度結果
將河南省各地市在上述12個指標的表現結果進行排序,并將指標排序結果集結量化,以灰度色卡的形式對其相關指標的表現結果進行展示。
各地市指標量化得分及總分如圖2所示。圖中色塊為其排名量化得分的色卡顯示,淺灰色表示全省最低水平,深黑色表示全省最高水平,總分一列為各指標量化得分加計結果。

圖2 各地市(示范區)指標量化排名灰度圖
從上圖可以發現,新鄉、焦作、許昌、洛陽、漯河、信陽和濟源7個地市創新驅動發展評估結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濮陽、平頂山、商丘、周口、三門峽、開封、鄭州、南陽、駐馬店、鶴壁和安陽11個地市。
分析各地市創新驅動發展指標評估結果,進一步闡釋鄭洛新自創區覆蓋的鄭州、洛陽和新鄉的指標表現,探究指標后隱含的體制機制問題,為更好發揮鄭洛新自創區的科技引領作用提供現實基礎。
1.指標整體表現分析
就指標整體表現來看,新鄉和洛陽表現較好,新鄉12個指標中有10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洛陽有9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新鄉和洛陽的推動作用較好;鄭州指標表現欠佳,12個指標中僅有4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方面由于鄭州經濟體量大,各指標測算基數很大,另一方面說明鄭州本身科研創新基礎較好,自創區政策驅動效果對鄭州靈敏度不高。
2.創新創業相關指標分析
從創新創業相關指標看,鄭洛新自創區相關政策推出以來,新鄉在企業開辦年增長率、開辦企業從業人員增長率和企業法人正常運營率3個指標表現良好(分別排名第一、第一和第五);洛陽兩個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鄭州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鄭洛新自創區政策推動新鄉創新創業效果好于洛陽和鄭州,新鄉民營經濟活躍,創業氛圍好,鄭州由于經濟體量大,政策效果顯現不明顯。
3.企業發展質量相關指標分析
從企業發展質量相關指標來看,鄭州、洛陽、新鄉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創區對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效果尚未顯現;對比大型和小型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發現新鄉的大型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指標表現優于洛陽和鄭州,而鄭州和洛陽的小型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指標優于新鄉,說明新鄉雖然創新創業活躍,但多數企業處于初創階段,盈利能力不高。
4.創新要素集聚相關指標分析
從創新要素集聚相關指標來看,洛陽和新鄉有研發活動和研發機構企業比例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鄭州因為企業基數太大反而表現不明顯;而在與創新資源相關的人才、經費以及實驗室等創新要素方面,鄭州、洛陽和新鄉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鄭洛新自創區對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果明顯。
在上述對鄭洛新自創區運行效果測度的基礎上,深入鄭洛新自創區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調研,以把握鄭洛新自創區各主體對協同創新機制的需求。
編制《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問題及需求調研問卷》,征求相關領域專業人士意見并反復修改,小范圍試填后形成最終問卷。
1.問卷回收情況
根據河南省發布的《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輻射點名單》,選擇典型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問卷調研,發放紙質版和電子版調查問卷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56份。
2.被調研對象人員結構
調研對象來源主體多元,調研較為全面,其中熟悉鄭洛新自創區建設發展相關工作的較多,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調研對象結構組成
對調研對象來源構成進行分析得知,來自鄭洛新自創區內部創新性的企業管理人員最多,有102人,占總數的65.4%;來自高校的大學科研教學人員和政府機構人員次之,分別為28和15人,分別占總數的17.9%和9.6%;來自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9人,占比5.8%;另有2人是來自其他領域的專家,分別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調查對象較為全面地涵蓋了鄭洛新自創區建設發展相關主體人員。
通過分析調研問卷,對鄭洛新自創區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方面的現狀認同和現實需求進行分析。
1.現狀及問題分析
鄭洛新自創區內創新主體對協同創新現狀認同度較高的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四成以上的被調研對象認為鄭洛新自創區內部資源整合現狀需要改進;②多數受訪者認為資源共享程度和主體共享意識對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將產生關鍵影響;③有四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平臺處于“普通—先進”階段,領先認可度不高;④在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中,成果轉化和創新主體溝通方面存在不足;⑤鄭洛新自創區當前成果轉化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管理制度不健全;⑥有七成受訪者認為成果保護機制有效性一般,成果較難得到有效保障;⑦六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鄭洛新自創區在創新方面高度重視,投入很大,但實際效果一般;⑧鄭洛新自創區在創新體系方面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科技管理制度。
2.需求及路徑分析
調研問卷顯示,鄭洛新自創區創新主體認為以下方面是進行創新協同機制建設的重點需求和著力點:①在協同創新平臺功能需求中,外部信息資源快速獲取是反映強烈的功能;②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能夠為成果轉化提供精準服務;③在科研創新成果保護的有效措施中,重視創新科研成果保護和建立有效創新成果保護激勵機制是最為有效的措施;④阻礙鄭洛新自創區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為缺乏與外界技術合作的渠道;⑤在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優勢中,資金和人才是最為突出的優勢;⑥在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問題中,科研激勵機制和項目管理能力是最為突出問題;⑦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會在數據共享、創新管理效率等方面有顯著提升;⑧協同創新模式對鄭洛新自創區建設有顯著作用;⑨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平臺在技術層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數據融合和科技資源管理。
在上述效果測度和問卷分析基礎上,本文從組織結構設置、資源集約共享、資源組合配置、創新成果孵化轉化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構建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機制。
鄭洛新自創區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構成,要努力構建以企業為創新焦點、政府為橋梁紐帶、科研院所和高校為創新動力的多主體協同交互關系。建設由決策層、指揮層和執行層構成的完善高效的組織架構,決策層主要由鄭洛新自創區管委會、科技管理領導小組構成,指揮層為鄭洛新自創區科技管理部門,執行層包括直屬科研單位與直屬產業單位等。
建設規模化人才隊伍并優化人才結構,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鼓勵科技人才合理流動和進行最優組合,實現科技人才的充分共享和價值協同創造。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的實驗室運行機制,通過協同共享,打破現有時間、空間界限,實現內外實驗室資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互補,提高儀器設備、試驗場地、試驗平臺等實驗室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構建科技創新成果資源共享管理平臺及差異化的創新成果共享模式,確保知識產權明晰的前提下,打破各主體信息封鎖壁壘,實現鄭洛新自創區內的科技信息、成果合理流通。
開展鄭洛新自創區內部主體創新資源動態、組合優化配置的模式研究,建立基于多主體資源云端協同參與的創新資源組合配置模式。考慮多主體多種資源的組合需求,建立協同創新資源組合優化配置決策模型,并將決策方案反饋給云端數據管理平臺。構建創新資源的篩選機制、資源集成的激勵機制、風險管理機制以及標準化機制等保障機制體系。
理清鄭洛新自創區創新成果孵化網絡要素,構建聯系緊密的創新成果孵化網絡。建設由核心網絡層、輔助網絡層、支持網絡層構成的創新成果孵化網絡,幫助入孵企業在孵化器的幫助下,通過創新成果孵化網絡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建立包括成果申報、成果評估和成果轉化的標準化流程。
建立考慮創新成果的轉化價值和創新主體貢獻程度的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構建兼顧出讓或許可他人轉化、作價投資轉化、自行或合作轉化等多種轉化形式的創新成果價值評估體系。區別對待貢獻主體、創新成果類別和成果轉化方式三者不同組合情況下的利益分配方案,明確創新成果的參與主體及貢獻,為協同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提供有力依據。
基于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的鄭洛新自創區發展現狀,我們調研鄭洛新自創區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需求,研究鄭洛新自創區各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本文將在一定程度上服務鄭洛新自創區通過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決策建議如下:
鄭洛新自創區對人才、經費和實驗室等創新要素的集聚作用初見成效,為進一步提升創新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在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上的作用還未完全凸顯,需要針對企業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完善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機制。
鄭洛新自創區主體對協同創新的需求、認可度和參與積極性很高,通過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較為統一。相關主體對協同創新中的數據共享、成果保護、成果轉化以及利益分配等較為關注,研究制定科學的協同創新機制有助于激發鄭洛新自創區各主體活力。同時,需要解決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面臨的數據融合共享和科技資源集約管理問題。
信息技術推動的科技創新協同向柔性化、遠程化趨勢發展,需要建立與鄭洛新自創區內主體柔性關聯的組織架構,建設與協同機制相適應的云端運行模式。鄭洛新自創區創新活力的激發必須依靠完善的配套保障機制,在創新資源和成果的集成共享、成果轉化跟蹤、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改進。
鄭洛新自創區協同創新平臺的高效性、安全性和集約性需要依賴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從技術層面建立科技資源集約共享和協同創新平臺,快速推動創新要素的流動,助力鄭洛新自創區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