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帶動地區各行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業、商業、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和農林業等。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一個地區來說,實施產業政策、發展旅游業,對帶動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旅游收入是衡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從旅游收入角度著手分析城市間旅游經濟空間結構特征,是學術界亟須關注的問題,對打破現階段城市旅游經濟發展瓶頸具有重要作用。
近幾年,旅游經濟是旅游地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內學者主要從旅游經濟空間差異[1][2]、旅游經濟增長[3][4]、旅游經濟發展[5][6]等方面入手。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對旅游經濟積極開展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旅游經濟與地區發展的關系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進一步研究城市間旅游經濟的空間網絡演變趨勢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學術問題。吳志才等(2020)[7]、張洪等(2020)[8]、劉強等(2019)[9]分別對粵港澳、長三角、西北地區城市間的旅游經濟網絡結構進行研究。涉及遼寧旅游經濟聯系的研究較少,僅史慶斌等(2018)[10]、郭建科等(2016)[11]以東北地區為研究對象,分別分析了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哈大高鐵對東北城市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影響,鮮有針對遼寧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的探討。
鑒于此,本文以遼寧作為研究對象,基于2009年、2014年、2018年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運用修正引力模型、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的演變趨勢,并提出三種發展模式,對認清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動態、促進地區間旅游產業合作、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修正引力模型是基于城市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以及城市間距離來反映城市間旅游經濟的聯系程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Rij表示聯系度;Pi、Pj為第 i、j個城市旅游收入;Vi、Vj為第 i、j個城市游客接待量;Dij為城市 i與 j之間的公路距離。
1.網絡密度
網絡密度用來揭示整體網絡結構的緊密度,取值范圍在0—1之間。網絡密度越大,網絡結構越緊密,聯系度越高。
2.中心度
中心度包括點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間中心度。本文主要應用點度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進行相關研究。點度中心度表示某一城市與其他城市旅游節點直接相連的節點數,數值越大,表明該節點的權利越大,中心性越明顯。中間中心度表示某一城市對其他城市旅游節點的控制程度。計算公式分別為:

式中,n為節點數量;gjk為j、k之間存在的捷徑數量;CAD(i)為絕對點度中心度;CRD(i)為相對點度中心度;CAB(i)為絕對中間中心度;CRB(i)為相對中間中心度。
由修正引力模型公式計算得出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并利用ArCGIS10.2軟件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2009—2018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分布圖(見圖1)。2009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表現為弱聯系性。有78.02%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小于10,僅沈陽與周邊的撫順、鐵嶺、本溪、遼陽以及遼陽與鞍山的旅游經濟聯系度最為緊密,其值均大于57。其中,沈陽與撫順聯系度最大。2014年旅游經濟呈現強聯系性。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小于10的占比縮減至29.67%,大部分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顯著增強,19對城市間聯系度超過57。形成以沈陽、撫順、本溪、鞍山等城市為極點,向四周輻射的多極化結構。2018年旅游經濟仍為強聯系性,聯系度小于10的占比減少至23.08%,另外,20對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超過57。整體看,2009—2018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由弱聯系性向強聯系性轉變,同時關聯較為緊密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由單極結構向多極結構演變。具體看,由僅以沈陽為極點向以沈陽、撫順、本溪、鞍山等城市為極點的多極化發展,并輻射到周邊城市。

圖1 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
借助上文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通過反復實驗選取截斷值為3.785(大于等于3.785取值1,小于3.785取值0),將3年數據轉化為二分矩陣,利用Ucinet軟件測算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各地市的點度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再利用ArCGIS10.2軟件對其進行空間插值,分別得到2009—2018年點度中心度分布圖、中間中心度分布圖(見圖 2、圖 3)。

圖2 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城市的點度中心度

圖3 2009年、2014年、2018年遼寧城市的中間中心度
1.點度中心度
2009年遼寧點度中心度呈“中部高、兩端低”分布格局,說明中部地區的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和帶動作用強。高值區集中在中部的沈陽、鞍山、本溪、盤錦;低值區分布在西部的葫蘆島、朝陽、阜新。其中,沈陽點度中心度最大,數值為11;阜新最小,數值為1。2014年遼寧各城市的點度中心度顯著提高,最高值由11達到13;最低值由1達到11。具體來看,中部地區的高值區城市數量進一步增加;處于低值區的葫蘆島、朝陽等城市的點度中心度也顯著增加。2018年遼寧各城市點度中心度繼續增加,中部地區高值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其優勢依舊明顯。總體來說,2009—2018年遼寧各城市間點度中心度一直處于增長狀態,說明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其輻射能力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2.中間中心度
2009年遼寧各城市中間中心度兩極化較為明顯。沈陽、錦州中間中心度最高,數值分別為8.67、6.83;其他城市中間中心度均小于1.5,其中數值為0的城市占64.29%。2014年中間中心度最高值轉移到撫順、大連,且數值明顯減小,分別為2.14、1.14。其他部分城市中間中心度有所提高,數值為0的城市減少了14.29%。2018年中間中心度呈現“一頭獨大”模式,撫順最高,其值為1.13。中部地區的沈陽、遼陽、錦州、盤錦中間中心度顯著提高。總體上,隨著連接遼寧旅游經濟的主要通道增多,增加了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網絡結構由不均衡向均衡的方向發展。
核心—邊緣用于明確旅游網絡中的核心區間、邊緣區間以及核心區和邊緣區間的內在聯系。根據上文2009年、2014年、2018年構建的遼寧旅游經濟聯系網絡二分矩陣,計算3年間旅游經濟聯系的整體網絡密度,并利用Ucinet軟件將其分成核心區和邊緣區(見表1),同時得到核心區間、邊緣區間以及核心區和邊緣區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密度(見表2)。

表1 遼寧城市旅游經濟聯系網絡的核心—邊緣結構

表2 遼寧旅游經濟聯系的網絡密度
2009—2018年遼寧旅游經濟聯系網絡表現為“核心區不斷增大,邊緣區逐漸減小”的趨勢。2009年旅游經濟聯系網絡以邊緣區為主,共有8個城市,占總數的57.14%;2014年邊緣區城市數量明顯減少,縮減至4個,核心區顯著增多,共有10個,占總數的71.43%;2018年核心區和邊緣區處于穩定狀態,兩大區域城市數量無明顯變化,僅朝陽和阜新所處區域發生變化。
2009—2018年遼寧旅游經濟聯系整體的網絡密度明顯增大,數值由2009年的0.242提高到2018年的0.484,說明10年間遼寧各城市間旅游經濟的聯系愈發緊密。從分區看,2009年只有核心區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密度較大,邊緣區間以及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聯系密度較小。2014年核心區間、核心區與邊緣區間的聯系密度逐漸提升,但邊緣區間的聯系密度變化不顯著。2018年邊緣區間的聯系密度逐漸提高,其他區域間較為穩定。所以,2009—2018年核心區間、邊緣區間以及核心區和邊緣區間旅游經濟聯系密度顯著提高,即各區域間的互通性越來越好。
總之,10年間不論是整體還是內部區域間旅游經濟聯系的網絡密度均有所提高。尤其是核心區與邊緣區的聯系日益緊密,使遼寧旅游經濟極化現象減弱,旅游經濟向均衡的方向發展。
根據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度結果,并結合城市的資源特性,提出組團發展模式(見圖4)。分別為沈鐵撫組團、本遼鞍丹組團、大營組團、遼西組團。具體來看:沈鐵撫組團主要打造自然風光旅游集聚區;本遼鞍丹組團打造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旅游集聚區;大營組團為沿海城市,可創建以海洋為主題的旅游集聚區;遼西組團打造歷史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區。
根據城市間點度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結果,發現在整體網絡結構中遼寧中部城市旅游經濟集聚和溢出效應明顯(見圖4),其中,沈陽、遼陽、錦州、盤錦尤為突出。因此,該類城市最適合作為旅游經濟的增長極。要適應旅游市場以及游客需求的變化,開發差異性的旅游產品,從而帶動地區旅游經濟發展。
根據網絡空間結構分析,遼寧多數城市處于核心區,結合城市交通路線以及前文所建立的增長極,提出了“井”字形軸線發展模式(見圖4)。依托京哈高速、沈陽繞城高速構建鐵嶺—沈陽—錦州—葫蘆島旅游軸;依托遼中環線高速、沈海高速構建撫順—本溪—鞍山—營口—大連旅游軸;依托沈海高速、遼鞍路構建沈陽—遼陽—鞍山旅游軸;依托京哈高速、向海大道構建錦州—盤錦—營口旅游軸。

圖4 遼寧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基于2009年、2014年、2018年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等數據,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遼寧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網絡特征,并提出三種遼寧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2009—2018年遼寧各地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由弱聯系性向強聯系性轉變,同時關聯較為緊密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由單極結構向多極結構演變。
第二,2009—2018年遼寧各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其輻射能力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同時,隨著連接遼寧旅游經濟的主要通道增多,也增加了城市間旅游經濟聯系,網絡結構由不均衡向均衡的方向發展。
第三,10年間核心區與邊緣區的聯系日益緊密,使遼寧旅游經濟極化現象減弱,旅游經濟向均衡的方向發展。
第四,遼寧旅游經濟發展可分為組團發展模式、增長極發展模式、軸線發展模式。
根據修正引力模型、社會網絡分析遼寧城市間旅游經濟演變特征,提出遼寧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對城市間旅游經濟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由于遼寧部分城市間相關數據缺失,本研究僅選用了較為常見的指標進行研究。未來根據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進一步對遼寧城市間旅游經濟做深層次探討,構建更加完善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