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在旅游目的地發展戰略中,鄉村旅游成為全域旅游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地區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鄉村旅游緊密聯系的是服務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服務生計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由于以往服務業收入分配體制的束縛,服務業收入分配狀態出現偏差,嚴重制約著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服務業生計的持續性與滿意度。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需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中重新構建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服務業生計的長效機制。我國學者對旅游目的地居民生計問題的研究較多,表現出對旅游目的地居民極大的人文關懷。比如,認為旅游有非常明顯的消除貧困、改善生計、發展經濟等作用[1][2],特別是對失地農民或景區邊緣戶的生計有顯著影響[3][4][5]。旅游能促進生計方式重構和生計資本改善[6][7][8][9],具有可持續生計資本累積效應[10][11][12]。旅游能改善以往的生計模式,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13][14][15]。當前,需要積極關注文化資本對生計的影響[16][17]。上述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本文主要運用定量研究方法,設定計量經濟模型系統解析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服務業生計的內在機理與提升路徑。
鄉村旅游是一個以鄉村旅游資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依托、緊密聯系目的地旅游經濟要素(“吃住行游購娛”等)的特定旅游范疇,并正在成為鄉村振興中非常重要的新業態。鄉村旅游按照具體旅游內容,分為鄉村森林旅游、鄉村康養旅游、村寨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旅游、鄉村生態主題公園旅游、少數民族民俗旅游、鄉村全域旅游等多種形式。在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種類繁多,主要涵蓋旅游接待、旅游運輸、鄉村民宿、農家樂飯莊、旅游商品經營、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物流、旅游環境管理等。上述服務業與傳統農業或者鄉村傳統產業有著顯著差異,在帶動鄉村就業、增加收入、引入產業文明理念、防止鄉村社區內卷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村旅游視角下的服務業生計,是指依賴該服務業持續維持個人及家庭生計,逐漸積累生計資本的一種生存狀態或生活方式。對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而言,服務業生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可以從獲取服務收入的能力方面加以分析。一般而言,個人及家庭的可持續生計資本主要包括人力資本、現金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文化資本等內容。其中,人力資本是指維持生計必須擁有的職業技能、專業知識、勞動能力、健康狀況等;現金資本是流動性極高的維持生計的現金及其等價物;物質資本是維持生計所需的房屋、各種基礎設施、生產工具等;社會資本是可以動員的社會資源,比如社會關系網、社會組織、影響力等;自然資本是維持生計所依賴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及其服務價值;文化資本是維持生計所依賴的文化資源、文化環境、文化理念等。就鄉村旅游視角下的服務業生計模式而言,個人及家庭的可持續生計資本必然集中到個人或家庭獲取服務收入的基本能力這個核心問題上來。其中,個人及家庭生計資本中的人力資本、文化資本主要影響服務業職業技能;現金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主要影響服務業投資能力;自然資本、文化資本主要影響鄉村資源賦存及利用(尤其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就鄉村旅游目的地而言,需要關注該地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服務交流、服務互動并獲取服務收入,進而提高生計水平。服務業生計強調服務業是生計命脈,是個人或家庭收入的基本來源。因而上述問題轉換為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具體如何分享并能得到多大份額的服務收入,或者說,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參與了服務業經濟活動,獲得服務收入中的多大份額,以及該份額的變化趨勢。當然,就服務收入分享的全部內容來看,應當構建當地政府、市場主體、鄉村旅游資源產權人和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在內的多方利益共享機制。
服務業就業收入、服務業投資收入與鄉村旅游資源資本化收入屬于該生計研究的收入類型,同時也自然成為該生計模式的具體實現方式。所謂服務業就業收入,就是以服務業就業方式得到的勞動報酬、薪金待遇、社會保險、職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服務業就業收入主要與具體服務行業的經營發展狀態、就業者的人力資本素質、服務質量等直接相關。所謂服務業投資收入,就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以服務業投資方式得到的投資回報、投資收益、經營利潤等。服務業投資收入主要與服務行業的經營狀況、投資效率、具體項目運營收益等直接相關。所謂鄉村旅游資源資本化收入,就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資源資本化的整體過程中,以產權人身份得到的置換收益、交易收益、投資收益及利潤等。鄉村旅游資源資本化收入主要與政策支持力度、旅游行業的經營狀況、鄉村旅游資源資本化操作效率、具體項目運營收益等直接相關。一般而言,納入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生計的收入,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1.該生計中的收入應當是獲得收入的經常形式。所謂經常形式,就是在各種收入類型中應屬于經常大量發生的大概率收入事件,而不是相反(5%顯著性水平以內的小概率事件)。比如,我們不能把購買體育彩票、福利彩票等的中獎收入當成經常形式的收入。
2.該生計中的收入應當是獲得收入的恒久形式。所謂恒久形式,就是這種收入是長期的,它對人們的消費決策、消費預期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就是說,它是人們消費函數中影響非常顯著的變量。那些僅僅由于特定原因偶然的、非常態化的補償而得到的收入,或者其他臨時性收入(比如服務小費),都不是恒久形式的收入。
3.該生計中的收入應當是獲得收入的主體形式。所謂主體形式,就是這種收入在所有的收入構成中占有比較大的比重,不僅包括現在,也包括未來預期,但不宜強調過去發生的,比如獲得贈予、遺產繼承、過去積累下來的一大筆存款等。因為過去發生的這些收入可能會讓人們放棄現在或未來的行動,比如放棄就業或投資而坐享其成。但是,如果人們并不因此而放棄就業或投資,那么借助過去的物質基礎而獲得現在及將來的正常收入增量,就可以當作收入的主體形式之一。
4.該生計中的收入應當是獲得收入的合法形式。所謂合法形式,是相對非法所得而言的。一般來講,只有在國家法律與各種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從事經濟活動(比如市場交易),所獲得的收入才是合法收入;那些通過走私、傳銷、聚眾賭博、綁架勒索、不正當競爭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全部屬于非法收入、非正當得利。顯然,納入長效機制研究的旅游收入,只能是合法收入。
5.該生計中的收入應當是獲得收入的持續形式。所謂持續收入,是相對那些時有時無、斷斷續續的收入而言的,這就要求排除某種周期性活動的負面影響,也不能統計那些具有臨時工性質的收入。持續形式的收入是相對連續的、經常發生的,或者說,在正常的收入過程中,它是不會隨意中斷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收入函數與就業、投資、具體分配體制或機制效率等有關,在按勞分配基礎上,各種要素也能按照它的實際貢獻獲得報酬。那么,就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收入而言,它與鄉村服務業人力資本、鄉村服務業投資水平、鄉村旅游資源等的實際狀態直接有關。為了能分析微觀經濟主體特別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個人或家庭的服務生計狀況,相關研究變量全部轉化為微觀個體的對應變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簡化。設定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收入效率模型如下:

其中,各解釋變量按照要素分配原理得到的分項收入在模型中呈某種線性疊加關系。各對應變量詳見表1。

表1 模型變量或參數
選取2011—2018年海南省6個黎族自治縣(陵水、樂東、昌江、瓊中、保亭、白沙)的鄉村旅游及相關服務業動態面板數據作為計量分析樣本,并作一般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表2直觀地描述了各個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統計值情況,這些變量分別是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服務業直接從業人數LABO、人均服務業投資水平INVE、實際服務業投資強度TRIR、服務業職業技能人數占農業人口的比重TLFL、年滿18周歲以上農村剩余勞動力增長率SURP、鄉村旅游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使用情況RESO、城鎮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增加值比值CULT。

表2 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
為了提高計量模型分析的可信度,對原生樣本數據進行如下處理:
1.用歷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進行價格調整,將名義變量轉換成實際變量。該處理涉及的變量為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人均服務業投資水平INVE、實際服務業投資強度TRIR、城鎮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增加值比值CULT。
2.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的異方差,對所有變量序列進行自然對數轉換。
對前述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收入效率模型,運用EVIEWS 8.0做GLM(廣義最小二乘法回歸)估算,結果見表3。

表3 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旅游收入效率模型GLM估計結果
由表3可知,樣本地區服務業直接從業人數LABO、人均服務業投資水平INVE與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分別構成服務業的道格-柯布拉多生產函數。就回歸估算系數而言,存在(0.8461+0.6895)大于 1、(0.2223+0.7231)小于 1 的情形,可以判定:樣本地區服務業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效應,但是,當考慮該旅游目的地的地域范圍稀釋影響時,樣本地區服務業的規模報酬卻是遞減的;由于不同地域的旅游資源稟賦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前述地域范圍稀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吸引力、相關服務業競爭力的相對地域差異。下面重點分析模型各個控制變量的影響。
實際服務業投資強度TRIR、服務業職業技能人數占農業人口的比重TLFL、城鎮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增加值比值CULT對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同時形成相對較強的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 2.9300、3.1398、1.8788 以及 1.8709、4.5027、1.7114,實際影響為一種指數因子。說明樣本地區服務業的發展仍然依賴強烈的投資因素驅動,但是從長期發展趨勢看,后續投資應當實施差異化策略,從規模投資轉變為結構調整;樣本地區服務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征非常強烈,具有極大的就業吸收能力;樣本地區城鎮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增加值比值提升有利于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增強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提高旅游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質量。
年滿18周歲以上農村剩余勞動力增長率SURP、鄉村旅游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使用情況RESO對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同時形成相對較弱的影響,該回歸系數分別為-4.6519、-2.3497以及-1.7134、-2.0626,實際影響為一種指數因子。說明該剩余勞動力增長率表示待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即隱蔽失業變化情況,如果這部分勞動力加入旅游業及其相關服務業就業中,就會融入LABO變量發揮作用;如果轉移到其他產業,就不是此處生計模式所研究的內容。但是,在該變量質量滯留的時間內,并沒有創造價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人均服務業收入與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同時,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使用狀態會影響人均服務業收入與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的提高。如果過多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容易形成同構化,會減弱鄉村旅游吸引力、競爭力,容易導致人均服務業收入INCO、服務業收入密度指數PINT下降。反過來講,需要合理、有序地開發與使用鄉村旅游資源,特別是保持它們的原生態自然風貌及特色,增加鄉村旅游吸引力、競爭力,并注意橫向的協調發展,防止同構化和低水平競爭。
總體來看,樣本地區服務業人力資本實際使用狀況是LABO、SURP、TLFL三者的一種綜合反映,服務業投資水平是INVE與TRIR兩者的一種綜合反映,鄉村旅游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使用情況是RESO與CULT兩者的一種綜合反映。此處,還可以反向求證鄉村旅游資源稀缺的重要性。以上三類對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收入及其收入密度指數具有內在影響,可以從理論上支持并能在實踐中構建旅游目的地居民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生計的長效機制,即由服務業人力資本、服務業投資水平、鄉村旅游資源直接決定的鄉村旅游視角下服務業生計的實現機制。
采用ROBUSTLS(穩健回歸)估算進行模型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4。該估算結果在系數正負向、顯著性方面與前述GLM估算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表4 旅游收入效率模型ROBUSTLS估計結果
要提升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及相關服務業生計質量,必須優化并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目的地服務業人力資本、服務業投資水平、鄉村旅游資源的積極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旅游業及相關服務業具有較高的勞動力吸納能力,現實情況往往是吸納了教育程度不高的就業人群。從面向國際化、現代化發展的角度看,作為產業要素投入的人力資本,看重的是勞動就業者質量、勞動者教育水平。只有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培養人才并優化人才結構,把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居民吸納到服務業就業隊伍中,才可以提高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分享服務收入的份額。一般來講,人力資本素質與其自身的報酬正相關。但是,應當辯證地看待服務業人力資本開發機制與產業實際需要的對稱性關系,亟須人力資本開發與產業實際需要的協調對接。同時,地方高校(含各類職業院校)是培養本地服務業人才、實現高等教育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基地,當地政府應當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科研立項與專業設置等方面給予有效的傾斜。
服務業投資是廣義的,在鄉村旅游視角下與旅游業直接有關的“吃住行娛購”等屬于傳統的行業要素,現在亟須升級這些行業要素,積極拓展鄉村旅游發展空間。投資的重點是以旅游服務業為核心的包含“吃住行游娛購”等若干行業要素發展在內的集群式發展模式,以期實現規模化與產業化,重點發展全域觀光旅游、智慧旅游、生態文化旅游、旅游電子商務等。
實踐操作的可行性而言,主要是選擇自然風景旅游資源與部分具有實體物質載體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需要引入市場機制,推行科學合理的旅游資源估價作價方法,實現鄉村旅游資源的市場化融資。積極引導各類旅游企業和景區內群眾按照現行土地流轉或征地拆遷補償標準,推動以土地、林權、房產等資源入股分紅的模式積極參與旅游投資開發[18]。

當前,政府政策推動的重點是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引領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目前,旅游業大都處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沿陣地,有向國際化、高度開放性發展的歷史機遇,需要積極拓展新的發展機會。按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積極促進鄉村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旅游業投資、從業人員素質、“互聯網+”、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不斷推動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經濟高效率、高質量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