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勇軍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兒外科,貴州銅仁554300
股骨骨折屬于幼兒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雖然患兒的骨骼生長塑型能力及自行矯正能力較強,但不及時治療,則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及關節功能[1]。鋼板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股骨骨折的常用手術之一,效果較好,但由于股骨的生理結構比較復雜,加上患兒較為活潑、好動,鋼板容易發生移位,增加患兒骨折畸形愈合、感染等并發癥風險,延長骨折愈合,預后較差[2]。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進步,彈性髓內釘固定術逐漸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該手術創傷小、操作簡單,能有效進行骨折復位,促進骨折愈合[3]。有研究表明[14],彈性髓內釘固定術對患兒的供血影響較小,可幫助患兒保護及固定石膏,穩定性好,能降低繼發感染、延遲愈合、患肢過度生長等并發癥風險,患兒預后較好。基于此,該次研究將彈性髓內釘固定術及鋼板固定術分別應用至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24例股骨骨折患兒中,并將2種手術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124例股骨骨折患兒作為觀察對象,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62例。納入標準:①經X線、CT等檢查確診為股骨骨折,屬于閉合性骨折的患兒;②患兒家屬了解該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高患兒。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患兒;②粉碎性骨折患兒。對比組有男患兒27例,女患兒35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7.05±2.15)歲;其中,交通致傷有19例,墜傷15例,運動致傷18例,砸傷10例;骨折發生位置:遠端有16例,骨干有20例,近端有26例。研究組有男患兒30例,女患兒32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7.85±2.20)歲;其中,交通致傷有18例,墜傷16例,運動致傷17例,砸傷11例;骨折發生位置:遠端有18例,骨干有17例,近端有27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比組予以鋼板固定術治療,即術前先進行X線檢查選定合適的固定鋼板長度,幫患兒行全身麻醉后,在骨折位置沿股骨的縱軸行3~5 cm左右的切口,進行骨折復位,用持骨器作臨時固定;然后在股骨外側的骨膜以及深筋膜之間剝離骨膜,在筋膜下完成一條通道,將鋼板置入股骨外側;再通過X線確定骨折線、鋼板位置,確認無誤后用鉆頭臨時固定鋼板的兩端;取一塊鋼板作參照物,在對應鎖定孔位置行1 cm切口,最后置入螺絲,固定鋼板,清洗傷口并縫合即可。
研究組予以彈性髓內釘固定術治療,即先幫患兒行全身麻醉后,幫助患兒調整成仰臥位,利用牽引床幫患兒進行骨折復位;然后在患兒的大腿內外側及髕骨之間行2 cm左右的縱向切口,在X線的透視下,在骺板上側的2 cm左右處開骨窗,將已經預彎成弧形的彈性髓內釘從外側骨窗緩慢置入骨髓腔里面;之后通過X線的透視將彈性髓內釘送至骨折線下側的時候,進行骨折復位,并持續推進彈性髓內釘,直到彈性髓內釘與大粗隆骨骺間相離1 cm左右,用同樣的方式在大腿處經內側骨窗置入已經預彎成弧形的彈性髓內釘,直到彈性髓內釘與近端骨骺下相離1 cm左右;最后透過X線確認骨折復位情況以及彈性髓內釘的長短,確定無誤后修剪彈性髓內釘的尾部,僅留0.5 cm左右彈性髓內釘在皮質外,清洗傷口并縫合即可。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固定物取出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復位丟失、繼發感染、延遲愈合、患肢過度生長、尾釘激惹。根據患兒膝關節活動情況來評定療效[5],治愈:膝關節能完全屈伸,無疼痛感、成角,縮短<1 cm;顯效:膝關節能完全伸直且屈曲度達到90°,偶爾感到輕微疼痛,輕度成角,縮短<2 cm;有效:膝關節無法完全屈伸,活動范圍>60°,經常感到疼痛,成角明顯,縮短<3 cm;無效:膝關節無法完全屈伸,活動范圍<60°,伴有持續且明顯疼痛,成角>10°,縮短>3 cm。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研究組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固定物取出時間、傷口長度均短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恢復情況比較(±s)
?
經治療,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經治療,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n(%)]
股骨骨折在兒童中尤為常見,在患兒的骨骼發育中,骨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治療股骨骨折時,要避免骨骺不受影響,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患兒股骨骨折的恢復。傳統的鋼板固定術是通過鋼板進行內固定,需要將患兒的骨膜進行剝離,大面積顯露骨折端周圍組織,損傷患兒的骨膜、骨骺板等,創傷大(切口為3~5 cm),易增加術中的感染概率和出血量,導致患兒術后的股骨愈合較慢,患肢過度生長等并發癥風險大,影響患兒的預后[6]。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固定物取出時間、傷口長度均短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P<0.05),這表明彈性髓內釘固定術的手術時間短,對股骨骨折患兒的傷害小,患兒骨折愈合情況更好。彈性髓內釘固定術所使用的彈性髓內釘屬于一種載荷分享裝置,具有彎曲性,插入骨骼時能減輕對骨骺板的傷害,而且每根彈性髓內釘對骨骼有著良好的支撐作用,可避免再次骨折的發生[7]。同時,該術式屬于一項微創手術,手術操作簡單,切口小(2 cm左右)、術中出血量少,且微創閉合復位可為骨折愈合和骨痂形成提供良好的內環境,降低血管系統的損傷,有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8]。
該次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84%,明顯低于對比組的17.74%(P<0.05),這表明彈性髓內釘固定術能降低股骨骨折患兒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概率。因為,彈性髓內釘固定術不需要將患兒的骨折端暴露,且剝離組織少、切口小,骨骺板損傷較輕,保證了骨折端的血運,可降低骨折不愈合、感染的風險,所以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更低。此外,彈性髓內釘有著良好的抗旋轉作用,穩定性高,能避免股骨成角或旋轉,術后患兒的恢復更快。該手術常見的并發癥為尾釘激惹,但術中已將彈性髓內釘尾部進行修剪,僅留0.5 cm左右彈性髓內釘在皮質外,便能減少激惹現象,且待固定物取出后該癥狀則會自行消失,對患肢的影響較小[9]。
該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6%,顯著高于對比組的83.87%(P<0.05),這表明彈性髓內釘固定術治療股骨骨折患兒的療效更顯著。王景波等[10-11]研究者在相關研究中有指出,彈性髓內釘固定術治療股骨骨折患兒的療效為96.67%,并表示行該手術的患兒骨折愈合率更高,臨床應用價值大,與該次研究的結果一致。受生理結構及患兒性格的影響,股骨的骨折端易發生縮短、冠狀面成角或移位現象,加上骨折位置被髂腰肌、臀中肌等肌肉牽拉,骨折近端約束的軟組織較少,骨折端出現外旋、前屈等概率更大,易導致骨折畸形愈合[12]。傳統的鋼板固定術則需要剝離骨膜,損傷骨骺板,使骨折近端的約束力更少,進而增加術后患肢過度生長、愈合延遲等并發癥發生概率,影響手術效果[13]。彈性髓內釘固定術能有效結合微創手術和解剖復位的優勢,進行患兒骨折復位、處理,更符合患兒患肢的生理結構,即不損傷骨折端的血腫,又能保護骨折端膜,還避免二次手術的風險,術后并發癥少,骨折愈合速度更快,最大程度保證了手術效果。預彎的彈性髓內釘插入骨髓腔后,不但能快速產生交叉應力,形成三點固定,穩定性極高,而且能通過外側彈性髓內釘所形成的弧度,在骨髓腔內旋轉2次,完美與內側釘合抱,保證股骨有效的愈合,療效顯著,更適用于正在生長的患兒。
綜上所述,將彈性髓內釘固定術應用至股骨骨折患兒治療中,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創傷小,術后患兒的并發癥概率更低,有利于患兒骨折的快速愈合,效果明顯,更符合處于生長階段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