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友霞
聊城市光明醫院神經內科,山東聊城252000
急性腦梗死是現階段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誘發因素較為繁雜,而發病機制主要在于腦部供血動脈急性阻塞,該處腦組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進而引發相關并發癥[1]。由于急性腦梗死相對而言具有較為復雜的病理情況,且臨床發生率較高,患者發病后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除此之外,該病情還具有發病迅速的特點,發病時患者多為靜息狀態下突然起病,表現常見于一過性眼前發黑、眩暈、頭暈等,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可能出現一些嚴重表現,例如顱內動脈閉塞、口齒不清、偏癱、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等[2-3]。而臨床所采取的常規靜脈溶栓療法雖然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尚未達到預期水平,因此臨床亟需探討更為可靠的治療方案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證。基于此,該次方便擇選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于該院接受診療的7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療聯合靜脈溶栓療法對照單純的靜脈溶栓療法,現報道如下。
擇選于該院接受診療的7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頭顱CT、MRI診斷為腦梗死者;②發病時間不超過4.5 h者;③知情授權該次研究者(或家屬)。排除標準:①顱內出血合并癥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血糖水平異常者;④過敏體質者;⑤近3個月有腦部受傷史、卒中病史者等;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該次研究。
遵循隨機動態數字表并按照36例組數的標準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44~79歲,平均(60.21±5.78)歲。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42~79歲,平均(60.43±5.5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開展有意義。
對照組臨床治療方案為靜脈溶栓療法:取0.9 mg/kg的阿替普酶(批準文號為S20110052),其中10%給予患者靜脈推注,剩余90%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持續1 h[4]。
觀察組臨床治療方案為介入治療聯合靜脈溶栓療法:取6F動脈鞘,以sliger穿刺技術將動脈鞘置入進行全腦血管造影,觀察患者血管病變灶、病變程度等,若發現血栓阻塞情況,需要將導管靠近病變血管的近心端,基于微導管、微導絲的配合,將其置入血栓內部,將微導絲取出,取輸液泵,輸液為18 mg阿替普酶混合20 mL生理鹽水,泵入速度控制為1 mL/min。完成血管造影檢查之后,阻塞血管再通未完全的情況下,可對患者采取栓子擠壓、搗碎等方案,再由Solitaire A支架將血栓取出;完成溶栓操作之后,取出導管,動脈鞘常規留置[5]。
兩組患者溶栓1 d后均取阿司匹林給予患者口服,劑量為100 mg。
①臨床療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可生活自理,病殘0級,為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病殘1~3級,為有效;經治療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6]。
②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參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估,包含四肢活動、肢體共濟失調、凝視、視野、面癱、意識等條目,共計42分,所得分值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為正比關聯[7]。
③治療后血清學指標:于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5 mL靜脈血,以抗凝管保存,3 000 r/min離心,持續10 min,以零下20℃環境保存血清,并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其中的神經生長因子(NGF)、血清腦鈉肽(BNP)與神經元性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濃度進行檢測。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兩組治療前的NIHSS評分趨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s),分]
?
觀察組治療后的NGF、BNP以及NSE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血清學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后血清學指標對比(±s)
?
腦梗死作為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臨床較為常見,據有關資料統計[8],卒中患者中約有75%為腦梗死,該疾病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會累及患者的頸動脈、腦動脈以及冠狀動脈。臨床認為急性腦梗死的誘發因素多為缺血損傷,后缺血程度、缺血時間影響,腦時機中間壞死區域會逐漸向四周擴散,缺血半暗帶區域會逐漸縮減,導致細胞膜出現脂質過氧化反應,會給腦部神經細胞造成損害,影響其正常功能,進而表現在患者的身體健康層面。通過有效的治療措施保護患者的缺血半暗帶,改善其血流情況,是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神經元功能恢復的關鍵性舉措,也是保護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條件[9]。基于此,該次擇選于該院接受診療的7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療聯合靜脈溶栓療法對照單純的靜脈溶栓療法,展開討論分析,結果發現: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的72.22%,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10.46±2.42)分、NGF(96.32±10.47)ng/mL、BNP(161.29±18.16)ng/L、NSE(10.52±2.31)g/L低 于 對照 組 的(12.78±3.07)分、(114.48±13.52)ng/mL、(185.66±21.44)ng/L、(13.05±2.54)g/L(P<0.05)。這與王達[9]的研究結果: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5.34%)高于對照組的81.39%(P<0.05),與該文所得結果基本一致。提示相對比單一的靜脈溶栓療法,聯合應用介入療法與靜脈溶栓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為可靠。原因分析,介入療法經動脈溶栓延長時間窗至發病后6~24 h,可以顯著改善血藥濃度,在血栓內植入微導管,進而開展溶栓、取栓,可提高血管在通率,可以為動脈再灌注創造較好的條件,避免患者神經組織進一步因供血不足而出現損傷。但介入療法有較長的準備時間,且不可避免會給患者機體造成損傷,與靜脈溶栓療法聯合應用,可實現優勢互補,若患者只有很短的時間窗,可采取靜脈溶栓-動脈接觸性溶栓療法,不僅可取得較好的溶栓效果,還能避免進一步損傷神經組織。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聯合開展介入療法與靜脈溶栓療法,可降低血清學指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具有較為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