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青,周兆文,黃杰平,孫啟增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甘美醫院骨科,云南昆明650011
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不同原因導致的腰椎管狹窄或者椎間孔狹窄,引發腰椎神經組織受到壓迫、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造成臀部及下肢不同程度的疼痛、跛行,或伴發腰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腰椎管狹窄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保守治療不佳者選取手術治療,在術中必須穩定脊柱力線,減輕腰椎神經組織被壓迫程度,提升腰椎管的容積。隨著內窺鏡等微創技術的優化改善,以椎間孔鏡技術為代表的脊柱內鏡技術應用率逐漸提升,同開放式手術方案比較創傷較小,但存在操作空間有限、松解神經根難度較大等問題,故需對手術方案進行調整,以強化治療效果,減少手術風險[1-2]。該次研究利用隨機原則在2017年5月—2019年4月隨機選取于該院經單側、雙側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各67例,隨訪3個月,分析2種不同入路的手術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原則于該院就診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隨機選取采用單側、雙側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者各67例;將單側者、雙側者分別設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39例,女28例,年齡45~81歲,年齡平均(58.73±7.15)歲,病程7個月~19年,病程平均(4.91±1.55)年。對照組,男36例,女31例,年齡47~82歲,年齡平均(59.31±8.43)歲,病程8個月~20年,病程平均(5.11±1.65)等。對比組間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家屬自愿參與該次研究,知情同意;該次研究經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術前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腰椎管狹窄;②下肢疼痛明顯,且呈放射狀;③間歇性跛行距離不足500 m;④意識清楚,精神系統正常;⑤保守治療至少3個月,未能獲得理想療效;⑥無手術禁忌;⑦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不耐受手術;②合并惡性腫瘤或脊柱腫瘤;③骨折;④嚴重感染;⑤馬尾綜合征;⑥腰椎滑脫超過I度。
觀察組:X線C臂定位病變椎間隙、腰椎棘突中線、手術區域,在一側與中線8~14 cm處做好體表標記,局麻;手持16號穿刺針,經皮朝向關節突尖部穿刺,抵達骨性結構,針尖下移,當針尖下有落空感后,將針尖退至關節突,追加局麻,再次透視,確認位置無誤,置入導絲,擴大工作通道,送入保護套管,透視確認保護套管尖抵達椎間孔內部,調整方向,咬去腹側上關節突部分骨質、黃韌帶;探入工作通道,去除增生關節突、突出髓核、增生黃韌帶,行椎管減壓,沿間隙逐步向對側推進,去除對側突出髓核、增生黃韌帶;鏡下確認兩側神經根松弛后局部沖洗、撤出椎間孔鏡、工作通道,消毒后縫合。對照組:在兩側與中線8~14 cm處做好體表標記,其余均與觀察組一致;從臨床表現更重一側先治療。
觀察指標:組間不同時間點VAS、ODI評分比較,分析術前、術后即刻、術后2 d、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的VAS、ODI評分;VAS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ODI評分,百分制,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觀察組、對照組術后即刻、術后2 d、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術后即刻、術后2 d、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VAS評分、OD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腰椎管狹窄癥源自腰椎間盤突出癥、關節突關節增生等病變,能夠對椎管內硬膜囊、神經根產生一定的壓迫作用,以腰腿疼、下肢麻木為常見臨床表現,特別嚴重者,甚至截癱等嚴重不良后果[3-4]。通常情況下保守治療3個月療效不佳或病情加重者建議采取手術治療[5-6]。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剝離大面積軟組織,對機體損傷程度比較大,而且遠期還能出現有腰椎穩定性差或多裂肌損傷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疼痛,影響其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取以經皮腰椎內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手術方案[7-8]。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技術能夠保留棘突、棘間韌帶等結構,而且脊柱術后穩定性較好,對人體影響較小,恢復速度快,能夠解除神經根受壓迫情況,減輕相應的臨床表現。據文獻報道[9],腰椎管狹窄癥采取微創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表1 組間不同時間點VAS、ODI評分比較[(±s),分]

表1 組間不同時間點VAS、ODI評分比較[(±s),分]
?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對照組術后3個月VAS評分[(0.59±0.11)分、(0.60±0.10)分]低于術前[(4.65±1.15)分、(4.69±1.20)分]及術后即刻[(2.48±0.86)分、(2.50±0.90)分](P<0.05);觀察組、對照組術后3個月ODI評分[(26.55±5.28)分、(25.95±6.10)分]低于術前[(67.61±6.10)分、(68.11±6.75)分]、術后即刻[(53.12±6.46)分、(54.65±6.62)分](P<0.05);研究證實,無論是單側,還是雙側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手術在減輕腰部疼痛、恢復腰部關節功能方面,均可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而且療效相當;王翀等人[10]研究發現,50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取椎間孔入路手術,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VAS評分(0.6±0.53)分、ODI評分(25.79±6.43)分均低于術前[(4.50±1.15)分、(68.36±4.78)分]及術后即刻[(2.44±0.97)分、(52.89±6.17)分](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該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短等,如有需要,建議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
綜上所述,腰椎管狹窄屬于臨床常見病,經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或病情加重后改用手術治療,采取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技術開展手術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