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耿,黃武斌
廣東省揭陽市人民醫院骨外科一區,廣東揭陽522095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且解剖較為復雜的關節,半月板就是介于脛股關節之間,存在傳導脛股關節接觸應力的作用。半月板損傷是引起膝關節功能異常的原因,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由于半月板出現異常磨損,對關節功能造成了影響,降低生活質量,是骨科一種常見疾病,其中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可以引起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這是由于老年人群身體機能下降,導致半月板損傷發病率更高,其中半月板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的手術方法,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是患者在術后很容易發生退行性疾病,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2]。因此該文方便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該院收治的9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6例,納入標準:經過診斷后確診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該研究;患者存在嚴重的關節軟骨損傷。排除標準:患者存在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病史。研究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2.5±8.7)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病程(2.2±0.8)年,損傷部位:18例為左側,18例為右側。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2.6±8.6)歲;病程3個月~3.8年,平均病程(2.3±0.7)年,損傷部位:17例為左側,19例為右側。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其中包括檢測身體指征、抗感染等一系列常規治療,治療后給予患者臥床休息和低鹽飲食,同時進行康復訓練,均隨訪3個月。
對照組:對患者在基礎治療上采取半月板切除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選取髕下前外側或者前內側作為入路,穿刺后在關節腔內放置關節鏡,仔細觀察患者關節腔內各種結構和組織,使用鉗夾將半月板提出,然后清理碎屑,或者是將體部和前后角切開,將半月板整個剔除,手術完成以后將患者關節腔內的積液、碎屑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進行加壓包扎。
研究組:對患者在基礎治療上采取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進行治療,患者呈仰臥位,進行腰膜外麻醉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將止血帶進行充氣,選取膝關節下前外側或者前內側作為入路,穿刺后在關節腔內放置關節鏡。觀察膝關節腔,根據情況將異常的滑膜進行剔除,將半月板破損處使用藍鉗剔除,然后對體部和前后角進行修整,并保留游離除6 mm,將關節腔內的碎屑進行清理。采用縫合器從外到內將前角縫合,然后對體部和后角全內縫合。然后對關節腔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將切口縫合,使用無菌敷料進行包扎,適當加壓包扎。
治療效果:根據美國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對其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顯效≥85分,有效84~65分,無效≤64分[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膝關節評分量表(Lysholm)和膝關節主觀評分量表(IKDC)對患者膝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Lysholm量表總分100分,>95分表示優秀,94~85分表示良好,84~65分表示尚可,<65分為差[4]。IKDC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運動越正常[5]。
對比患者治療后出現的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研究組總有效率97.2%高于對照組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1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研究組Lysholm評分(93.4±5.3)、IKDC評分(85.7±9.2)高于對照組Lysholm評分(90.1±6.5)分、IKDC評分(76.4±9.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175、15.29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分]
?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2.8%低于對照組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35,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作為一種以膝關節為主的局部疼痛,患有該病時會產生打軟腿或者是膝關節交鎖的情況,主要表現出股四頭肌出現萎縮,膝關節間隙出現壓痛等[6]。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通常是由于外力造成的,當身體或者是股部出現突然內旋時,導致內側半月板在股骨和脛骨之間受到壓力,從而將半月板撕裂[7]。半月板作為膝關節中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止股骨異常滑動、吸收震蕩和潤滑關節等作用,因此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原則是最大程度保留組織和修復病損部位,讓患者能夠盡快恢復膝關節功能[8]。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方法有關節鏡半月板切除術、半月板撕裂修補術等。但是大量研究表示,這些手術方式雖然治療效果比較好,但是患者在術后發生退行性病變的風險也在上升[9]。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顯得十分關鍵,能夠避免患者引起創傷性關節炎,有利于患者預后。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關節鏡已成為診治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手段之一[10]。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最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而且在關節鏡幫助下,可以讓操作者了解患者的半月板損傷程度,然后有針對性制定手術方案。半月板切除術雖然在早期內應用于半月板損傷患者治療中,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是研究顯示[11],半月板切除法可以減小脛骨和股骨的接觸面積,讓關節的間隙變大,從而造成傳導不暢的情況,提高了關節炎、骨折的發生率,不利于患者改善膝關節功能。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以清除異常破損的半月板,改善患者出現的關節彈響、疼痛等情況,還保證了患者膝關節的穩定性,降低了患者在術后發生退行性病變的風險[12]。干紅衛[13]研究顯示,應用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患者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68.18%。該研究顯示,研究組療效97.2%高于對照組77.8%(P<0.05)。表示應用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效果更為顯著,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郭鵬[14]研究顯示,研究組Lysholm評分(83.49±6.21)分、IKDC評分(92.48±7.64)分高于對照組Lysholm評分(74.28±6.11)分、IKDC評分(80.34±7.25)分(P<0.05)。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Lysholm評分(93.4±5.3)分、IKDC評分(85.7±9.2)分高于對照組Lysholm評分(90.1±6.5)分、IKDC評分(76.4±9.12)分(P<0.05)。表示應用該術式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與上述結果相似。王晶等人[15]研究顯示,應用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患者觀察組并發癥6.67%低于對照組13.3%(P<0.05)。該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2.8%低于對照組16.7%(P<0.05)。說明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應用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以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與上述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有以下幾方面優勢:①術后患者發生骨關節炎的機率比較小;②保護了患者關節面,盡可能地保留完整的半月板組織,具有創傷面積小、術后炎癥反應少等,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③可以清除半月板出現異常的組織,對殘端進行重建,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相比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療效更為顯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減少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盡快康復,早日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