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波,龐秋萍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學,山東濟南250014
急性食管異物嵌頓、消化道出血、腸道出血等急性消化道疾病多伴有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的特點,需要依靠快速、準確檢查手段進行疾病鑒別及治療[1]。急診消化內鏡診療為急性消化道疾病主要診療方式,但受患者疾病認知不足、消化道出血視覺刺激、生命體征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極易并發強烈負性情緒、增加生理應激反應,可增加術后疼痛感受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加強急診消化內鏡診療護理干預尤為關鍵[2-3]。常規急診消化道內鏡診療中,護理重心多為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配合消化內鏡診斷檢查為主,對患者診療期間心理感受、生理舒適感受關注較少[4]。系統化護理干預為以護理程序為核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充分體現護理中各個環節完整性、系統性的護理方式,具有提升整體護理效果、提升護理滿意度的作用[5]。為此,該次研究方便選擇該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102例需經急診消化內鏡診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評價系統化護理干預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102例需經急診消化內鏡診療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51例)、研究組(51例)。常規組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齡23~78歲,平均(48.63±6.08)歲;其中結腸病變11例、直腸病變19例、胃部病變21例。研究組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齡20~79歲,平均(49.01±8.47)歲;其中結腸病變9例、直腸病變18例、胃部病變24例;組間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納入標準:患者意識狀態清晰、且可有效交流;無實質性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定、處于昏迷狀態者;嚴重呼吸衰竭、哮喘等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對癥護理、講解消化內鏡檢查注意事項、叮囑患者術前禁水禁食、檢查前腸道準備、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常規護理干預。
研究組(實施系統化護理):(1)完善護理流程:收集、統計既往急診消化內鏡診療患者意見反饋,結合醫院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流程的優化;召開急診消化內鏡護理流程會議,將護理人員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護理流程責任劃分,包括術前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屬情緒安撫、診療配合、術后指導等,要求護理人員與患者互換身份進行護理流程完善,保證急診消化內鏡診療護理流程符合患者實際需求;(2)護理培訓:依據護理流程及責任劃分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主要培訓側重點包括流程完整性、各個環節護理配合等,并進行消化內鏡操作技術、急診止血方式、內鏡操作中患者實際感受、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方法等基礎護理操作;同時展開護理演練,在演練期間持續性完善護理流程,以保證護理人員配合默契程度;(3)護理實施:①術前: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講解醫師初步診斷結果,向患者介紹消化內鏡檢查優勢、必要性及檢查期間不適感受,對于出現面色蒼白、頻頻出汗、手腳發涼等高度緊張情緒者予以心理疏導,同時對其家屬講解穩定患者情緒狀態重要性,以穩定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進行醫療器械準備,檢查儀器性能、備品效期等,并準備搶救設備;控制環境噪音,對于出血量較大、身體發冷者為其準備棉被,為嘔血者準備接收容器;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②術中:幫助患者擺為舒適體位,指導患者以深呼吸方式進行情緒調節,保證語氣溫和,對于情緒高度緊張者予以撫摸后背、握手等肢體接觸緩解其不適感;在進行治療前,告知患者接下來操作步驟,以降低患者應激反應;患者麻醉完成后依據診療時長關注患者體溫變化,予以輸液加溫、減少皮膚裸露情況減少患者體溫散失;③術后:將患者送入觀察室觀察,并幫助其擺為側臥位避免誤吸;術后指導患者及家屬飲食;主動詢問患者術后不適感受,對于腹部不適者指導患者改變體位;對于經胃鏡診療后出現喉部不適者指導其以生理鹽水含漱、含用草珊瑚含片等緩解不適感受;告知患者不良反應均為正?,F象,術后可自行消失;叮囑患者注意休息、遵醫囑用藥,避免辛辣刺激飲食,以降低消化道黏膜刺激。
①比較組間護理后舒適感受,以GCQ(舒適度量表)表示,共28項評價內容,每項評分范圍1~4分,分數高表示舒適度高;②比較組間護理后疼痛感受,以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范圍為0~10分,分數高表示疼痛程度高;③比較組間護理前后患者情緒狀態,以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表示,其中SDS分值臨界點為53分,SAS分值臨界點為50分,小于分之臨界點表示無抑郁、無焦慮情況,處于臨界點或在臨界點以上,表示存在抑郁、焦慮情緒,且分值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嚴重;④比較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腹部不適、嗆咳、惡心;⑤比較組間護理滿意度,患者離院前對其以我院自制量表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包括護理流程、護理質量、護理效果,滿分10分,0~5分、6~7分、8~10分分別表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此量表Cronbach’sα為0.91,效度良好。
研究選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GCQ評分較常規組高、VAS評分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舒適感受及疼痛感受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舒適感受及疼痛感受對比[(±s),分]
?
護理前組間患者SDS、SA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DS、SAS評分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組間情緒狀態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組間情緒狀態對比[(±s),分]
?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92%(2/51),較常規組15.69%(8/51)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08%(49/51),較常規組84.31%(43/51)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消化內鏡診療屬侵襲性操作,易增加患者恐懼、緊張情緒,增加消化道黏膜應激反應,誘發潰瘍、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同時情緒高度緊張可增加檢查期間生理應激反應,影響消化內鏡診療準確性,甚至增加診療意外創傷、增加檢查疼痛感受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需加強護理干預[6-7]。常規急診消化內鏡診療護理多以患者手術準備、生命體征監測等為重心實施護理干預,對患者實際需求關注度較少,因此護理效果具片面性。
系統化護理為以人性化護理為原則、以保證護理流程完整性為過程、以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為目的的護理方式,在護理期間通過保證各個護理環節完整性、連續性,達到提升護理效率、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8-9]。該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并結果中發現,研究組患者GCQ評分較常規組高、VAS評分較常規組低,考慮原因為,在對研究組患者系統化護理干預中,對其術前心理護理、相關用品準備,術后腹部不適指導、喉部不適指導中,可穩定患者情緒狀態并提升其體感舒適度[10]。研究結果發現,護理前組間患者SDS、SAS評分相近;護理后研究組SDS、SAS評分較常規組低,考慮原因為,在對研究組實施系統化護理期間,通過心理護理可直接對患者情緒狀態產生影響,同時肢體撫觸干預、人性化護理等干預措施,可通過提升患者體感舒適以降低其心理應激反應,進而達到改善其情緒狀態的效果[11]。黃鑫源[12]在研究中發現,對經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可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升護理依從性,與該次研究觀點一致。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92%,較常規組15.69%低,護理滿意度為96.08%,較常規組84.31%高,考慮原因與系統化護理中研究組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性強、內鏡檢查耐受力增強相關,即通過術前講解可提升患者內鏡檢查認知水平、降低診療戒備情緒,撫觸療法分散患者緊張情緒注意力,可保證患者消化內鏡診療期間生命體征穩定性、促進檢查后患者各項組織機能恢復,進而達到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效果;并通過人性化護理可進一步降低患者護理排斥感、提升護理滿意度[13-14]。王雪飛等[15]在研究中對消化內鏡診療患者護理干預中強調人文關懷,并在結果中發現,其護理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4.0% vs 13.0%),且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96.0% vs 84.0%),與該次研究結果相近,證實在對消化內鏡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予急診消化內鏡診療患者護理干預中,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舒適感受、緩解檢查后疼痛感受,同時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