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修婷
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院心內科,重慶4099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從其發生機制上看,主要為冠狀動脈供血急劇下降或突然中斷所致,心肌細胞缺血壞死,極易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治療AMI的主要手段,可挽救頻死的心肌,恢復狹窄或閉塞血管的供血,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建議,PCI治療后需要連續接受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12個月,預防心臟負面事件(MACE)發生[2]。但在后續治療期間,患者的情緒及行為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影響服藥依從性及醫治成效,因此,在患者出院后,應給予持續性的護理干預。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優質護理模式,可將院內護理延伸到社區及家庭。針對這種情況,該文方便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該院收治的106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并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治療的106例AMI患者。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AMI;②具備PCI的手術指征,已接受PCI治療,術后病情穩定;③解能力及溝通能力良好;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心功能不全Ⅳ級患者;③惡性心律失常患者;④溝通交流障礙患者;⑤近期感染患者;⑥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等。采取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3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41~79歲,平均(59.60±8.82)歲;植入支架數量(1.69±0.60)個;合并癥:高血壓11例,糖尿病1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例,高中或中專28例,大專及以上23例。對照組53例,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42~81歲,平均(60.51±8.76)歲;植入支架數量(1.70±0.63)個;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或中專26例,大專及以上24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監測、疾病知識宣教、用藥指導、飲食干預、基礎護理、并發癥預防等。出院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出院指導,發放《PCI術后院外宣傳教育手冊》,告知患者24 h咨詢電話,但不進行隨訪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具體方法:①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及護士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所有成員均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且溝通能力良好;所有小組成員均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專家培訓,包括干預方案、評價指標、隨訪內容及重點、溝通技巧等。②擬定干預方案。在出院時,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精神心理狀況、飲食情況、認知水平、遵醫行為,擬定個體化的延續性干預方案,確定干預重點。③建立隨訪檔案。小組成員應與患者建立相互信賴、一對一的隨訪關系,為患者建立隨訪檔案。④干預方式。定期家訪,出院后第1個月,1次/周,15~30 min/次;第2~3個月,每半月1次;3個月后,1次/月;定期電話回訪,頻次與家訪一致,交替進行;出院后6個月內,指導患者定期來院復診,4~8周1次;出院6個月后,若病情穩定,每半年1次。⑤干預內容。用藥指導: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心血管事件再次發作情況、遵醫行為,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詳細了解應用抗血小板藥的方法及重要性,介紹危險因素控制,講解他汀類調脂藥的作用及意義,強調按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心理干預:分析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根據其心理狀態,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及疏導;做好家屬工作,囑咐家屬多陪伴、鼓勵患者,給予患者精神支持,共同對抗疾病;指導家屬心肺復蘇的方法,增強患者的安全感;給予患者飲食、運動指導,培養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對患者進行并發癥預防指導,隨時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
①出院后6個月,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服藥依從性。心理狀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分數越高,表明焦慮程度、抑郁程度越嚴重。服藥依從性通過藥物占有比(MPR)評價,MPR根據藥物覆蓋日數與總治療周期比值確定,MPR值越高,表明依從性越好。②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SF-36)評價,共8個維度,36個條目,包括生理功能(PF)、軀體疼痛(BP)、身 體角色(RP)、社會功能(SF)、精神健康(MH)、情感職能(RE)、生命力(VT)、總體健康(GH),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3]。③對比兩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發生率,統計內容包括心絞痛、心律失常、血小板減少、輕微出血、AMI復發等。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服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PF、RP、BP、VT、SF、MH等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對比[(±s),分]
?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心律失常、輕微出血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心絞痛、血小板減少、AMI復發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MACE發生率對比[n(%)]
PCI是治療AMI的常用方案,可實現梗死血管再灌注,促進心肌細胞功能的恢復。雖然PCI治療近期療效顯著,但治療后對患者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藥物治療規范性、支架維護情況要求較高,需要給予持續性的護理支持[4]。同時,PCI本身屬于強應激源,對患者情緒和行為均有較大影響,且心理應激反應不僅局限于治療前,大部分患者治療后仍存在郁悶、緊張感等消極情緒,需要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避免消極情緒影響其病情恢復[5]。延續性護理是院內護理的延伸,通過給予患者持續的康復護理及衛生保健指導,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降低MACE發生率及病死率[6]。在該次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心理、抑郁心理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F、RP、BP、VT、SF、MH等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延續性護理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發現,隨著患者出院時間的延長,其治療依從性也會下降。一方面,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患者心理負擔較重,也會影響其遵醫行為。有報道指出[7],PCI術后完全遵醫囑用藥持續半年的患者僅占38%,而PCI術后依從性較差的患者術后1年隨訪中97%的患者停藥時間均超過半年。因此,在患者出院后,需要將健康宣教延伸至出院后,轉變患者的治療態度及行為,增強其治療信心。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延續性護理可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且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后,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量表評分,也證實了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價值。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心理(27.01±3.40)分、抑郁心理(22.20±3.33)分低于對照組的(34.04±4.07)分、(26.95±3.02)分,服藥依從性(88.78±5.25)分高于對照組的(80.42±4.99)分(P<0.05);觀察組患者的MACE發生率(心律失常、輕微出血)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付梅英[8]的研究結果:接受延續性護理的患者MACE發生率為6.6%低于未接受延續性護理患者的MACE發生率26.7%,與該次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見,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優勢主要包括幾點:①可有效緩解患者的郁悶、緊張等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②可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③可通過持續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規范治療,降低MACE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AMI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減少心律失常、輕微出血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