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然
鄉村振興需要匯聚具有不同知識層次和社會閱歷的人才回鄉創業。改變傳統思想,解決大學生返鄉創業路上的困難,地方高校應當做好對大學生返鄉創業路徑分析,實現返鄉大學生創業思維、創業能力與創業環境相匹配,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創業大環境中的作用,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鄉村振興戰略雙贏的發展目標。
在創業就業初期,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迅速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但由于前期準備不足,缺乏對創業市場的精準分析,加之自我定位不準,創業韌勁不夠,高校大學生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磨難[1]。不少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創業就業教育時,基本做到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教育學生夯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創業就業意識。但是高校的創業就業課程設計在解決學生實際創業困難等方面略顯薄弱,大學生對于創業環境缺乏基本分析,在進行創業路徑的規劃時會產生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導致無法精準定位自身去選擇一個適合的創業方向[2]。部分原生家庭的教育無法與社會發展統一步伐,當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面臨困難、輿論以及家庭的壓力時,更是降低了返鄉創業的自信心。
在良好的政策機遇下,鄉村的創業環境也難以在一朝一夕之間得到徹底改善,內生動力和外部的環境催生出很多壓力,使得在鄉村振興初期,高校大學生難以擺脫傳統理念的束縛尋找到合適的創業模式[3]。如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推動新興產業、新型模式在鄉村落地生根,需要良好的政策、優秀的人才、合適的機遇以及有效的路徑。國家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不少大學生回鄉發展,但政策支持的背后仍然需要持續性的資金支持,例如創業資金幫扶、貸款優惠政策等,而這些僅僅依靠政府無異于杯水車薪。
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經受系統完整的專業知識培訓,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給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人才資源和時代智慧,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幫助農村百姓開拓眼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村產業的競爭實力,吸進更多的資金和人才[4]。地方高校能夠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做好大學生返鄉創業教育培訓,通過不斷借鑒各高校的創新創業培育模式,逐漸探索出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態勢的產業發展路徑,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不斷宣傳創新創業思想,給予返鄉學子以精神上的支持,彌補鄉村發展空白,只有不斷地為新農村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血液,農村創業改革產業才能不斷更新、升級,在自我革新中尋找到突破口,減少返鄉創業的損失,提高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產業的可發展、可利用性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也加快鄉村各大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地方高校要迎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特色,結合當地發展現狀,為營造良好的鄉村創業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做準備,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抓住創新創業機遇,擺脫個人就業難的困境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擾,盡快完成創新思路的轉換,開創個人創業就業新局面,將最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去。地方高校在創業教育培訓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選擇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創業路徑,通過創業就業培訓,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職場素養,教育和引領一批專業技能強、政治素養高、能干事、想干事的大學生走向社會。
地方高校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教育支持,幫助學生分析創業可行性,堅定返鄉創業目標,轉變固有觀念,引導學生逐漸適應就業新形勢。在路徑構建的過程中,形成成熟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業教育服務體系,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攻堅克難。地方高校逐漸探索出一整套適合新時期的創業就業指導方式,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在國家發展的關鍵階段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力量,在高校教育的帶動作用下,幫助返鄉創業大學生找到地方發展特色,吸引各類產業落地生根,打開農村市場,為鄉村帶來機會與希望,實現國家發展與教育價值的真正融合。
地方高校開展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教育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解決大學生創業思維、理念與實際狀況之間差距的重要環節。與此同時,創業環境、創業資金、創業指導都將影響最終效果。針對如何助推大學生返鄉創業,地方高校應繼續加強深入細致的理論探索,引導返鄉大學生實現創業思維、創業能力與創業環境相匹配,真正發揮知識、科技、人才、技術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創新創業浪潮中的作用。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地方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教育過程中,要不斷改革校本知識內容體系,使其更加具有專門性和針對性,讓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在進行初創目標設定時更加符合時代需要和行業特色,以降低創業風險值,提高創業成功率。通過聘請行業領軍人物和專家學者,進一步充實高校教育主體范圍,幫助返鄉大學生提前了解市場需求,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業項目。校本知識與社會需求的高度匹配也不僅僅存在于大四準畢業生的教育教學階段,理應貫穿于大學教育始終,在學生入學之初開設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系列課程,引導學生逐步構建起創新創業思維體系,有選擇性地通過通識課程、選修課程、網絡課程來彌補部分專業空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針對返鄉創業學生開設有關鄉村風土人情、地方政策簡介以及金融風險評估等基礎課程,在畢業季讓創業教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理性化解創業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在服務鄉村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學校通過分析不同階段、不同專業、不同地域學生的自身特色,準確把握學生專業學習的最佳階段,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搭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階段性地進行教育基地實訓實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返鄉創業提供基本保障。地方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互聯網平臺,改良傳統的教育模式,擺脫時間、空間的局限,讓有返鄉創業意向的學生學習成功創業案例、了解最新市場行情。地方高校依托實踐教育基地,與周邊鄉村一起共同致力于大學生返鄉創業中來,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鼓勵一批大學生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返鄉創業不僅需要熱情與熱愛,更加需要理智與理性,把優質的創業項目帶到適合的地方來,也帶動一部分農村群體不斷接受先進文化知識的熏陶,進而提高農村產業的科學技術含量。各高校通過選派專業人士對接地方創業服務人員,持續性地關注返鄉大學生創業狀況,不斷更新創業就業數據,即使學生畢業離校后也能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支持,讓學生心里暖、后勁足,擺脫虎頭蛇尾的舊態勢,創造出更多的創新創業典型,真正發揮地方高校在大學生返鄉創業中的核心導向作用。
地方高校要不斷創新教育路徑,找準方向、選好專業,不斷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一方面,解決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資金不足、基地不完善等問題;另一方面,更好地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更早地了解專業就業前景。合作企業在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過程中也逐漸承擔起職責,為返鄉大學生創業初期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教育學生了解創業中面臨的金融、債務、客戶群體、銷售模式等問題,降低學生創業成本。同時,合作企業可以選撥優質創業項目進行培育、投資,提高創業成功率,利用返鄉創業平臺對企業自身形成宣傳力度,帶動企業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更新升級。返鄉大學生在與合作企業的接觸過程中,加深了對企業文化、創業文化等的認識,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除了帶動了鄉村生產力的發展,更把新時期企業文化特色帶進來,讓不少農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對于社會文明的影響力,以此形成良好的農村創業氛圍,并不斷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拉動地區經濟,緩解城市人口壓力和就業難題。
“三農”問題始終是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鄉村的發展與基層的振興需要依靠優秀的人才,地方高校應當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過程中結合現實需求,為農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地方高校要始終堅持教育返鄉大學生夯實專業根基、找準方向路徑、始終保有恒心與決心,聯合社會多方力量搭建新時期鄉村振興創業平臺,引領更多的青年人奔向基層,幫助落后地區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