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斌業
教育生態學認為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的、且統一的一個整體過程,在這個整體過程中,每一個因素既是緊密相關的,又有著一種平衡與失衡、矛盾與統一的狀態呈現。與此同時,教育生態學強調了持續發展觀理念,能夠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一個動態化和整體化兼備的視角參考[1]。小學全科教師作為新興的教師職業,在教師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以教育生態學為視角,探究小學全科教師職業發展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所應對的有效對策,不管是對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來說,還是對教育教學效果提升和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來說都是極為有利的。
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正式提出了卓越教師的職業發展培訓計劃。全科教師指的是擁有全智全能、能說會唱、知識面廣而且師德高尚的全面型教師。一方面,要能夠承擔起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熟練地掌握書法、美術、舞蹈以及音樂等任意兩項技能。全科教師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教授多個學科,而是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學科融合形式的教學,推動小學課程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以此來為小學生健康化、個性化以及全面化發展提供保障[2]。
客觀地說,全職教師職業發展的“整體效應”,是教育生態學中的一項重要理念。其強調的是事物之間存在著比較復雜的關聯性,相互之間又有著一條具備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以及協同發展特點的生態鏈。而對于這個教育生態鏈來說,它不但有橫向的特征,也有縱向甚至縱橫交錯的特征;不僅是一種能量攝取和能量流轉的關系,也是一種知識集中的關系,在進行新課改時,強調要落實動態化、探究化、互動化以及合作化的教學模式,這既是小學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小學全科教師職業發展以及學習方向。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由于部分教師依然將成績和升學率當作教育首重,所以無法實現動態化的教學與學習,他們常常忽略最優教學方式的選擇,且相互間的合作互動意識不足。學校也不斷組織關于新課改的教育培訓,但這也僅僅是推動一些教師對合作互動的發展理念認知從不認同向中立方向轉變,這也給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制造諸多阻礙。
在教育生態學中,有一個名詞是“花盆效應”,即花盆作為一種半人工和半自然特點的生態環境,有著較強的局限性,還應當更多地去進行人為環境改造,只有這樣才能讓花兒茁壯成長。對應到小學教育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種效應的存在,即在當前相對封閉或者半封閉的教育群體或體系中,從書本到學生的這種授課方式也會形成一種花盆形式的教學環境效應,這對于教師個人創新意識的提升和執教素養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小學全科教師的職業發展方面,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專業認知、教學方法、教育技能等都存在著滯后性的特征,亟待進一步的改革。因此,新課改并不是教育部門或者教育專家的責任,而是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應當承擔的自主實踐和自主創新的責任與使命,如果教師自身創新意識欠缺的話,也會消減其職業的發展動力,使得“花盆效應”產生,給新課改的教學改革推進埋下負面隱患。
教師這類職業作為教育教學的輔助者與班級管理的服務者,其自身職業素養不足的話,教育教學也難以取得好的收益。在教師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明顯看到一些全科教師職業素養較為薄弱,體現在教學能力結構不合理方面,這顯然會阻礙其發展的。小學教育都以課堂授課為重,教師往往忽視了自身職業的科研能力及訓練發展。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職業素養發展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可以說,解決好全科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問題,將會為新課改的落實提供有效助力,而且也能夠讓教師在職業素養提升中去發現或提出更多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實現自身穩步發展的目標。
教育生態學認為,教師的職業個體以及群體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周圍的各種生態因子或環境有著特定的適應范圍上下限,只有在這個上下限之間,個體才能良好發展,反之就會發展停滯或倒退,即教育“最適度法則”。對應到小學教育中,“最適度法則”是教師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由于小學全科教師時常需要不斷汲取新的學科教學和教育方法知識,這也使得一些教師的積極性逐漸流失,必然會對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也不利于小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保障以及身心健康發展。全科教師職業精神的不足,與諸多教師的主客觀原因相關,如教師自身以及學校內部等方面的因素等。需要強調的是,全科教師普遍有著比較高的文化層次,并且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比較多,即使是在知識經濟和商品經濟時代,教師的這種需求特點也是沒有改變的。所以,當學校沒有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待遇或物質保障等最適度法則條件的情況下,教師的職業態度和精神也難以得到良好維系,使得教育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教育生態學認為,團隊性質的學習是提高共同能力和實現生態因子整體性搭配的過程,能夠通過團體的智慧讓個人獲得創造力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針對當前小學全科教師的職業能力素養偏弱,并且合作互動發展觀念缺失的情況,學校應當加快構建一支集體性質的學習團隊,在教師職業團隊發展當中,既要包括青年全科教師,也要包括資深學科教師,以此來推進學科教研活動,為每一個全科教師提供良好的提升平臺,并且通過團體力量,推動全科教師進行分享合作,共同發現、面對和處理教育新問題,促成教育新認知。教師職業發展應該扎根于教師的日常工作實踐。小學全科教師將來面臨的對象是一群小孩子,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全,學習能力低下,如果我們只是空談理論,他們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模式結合課堂知識,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我們才知道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更適用于學生。此外,應當積極開展正面效應形式的內部交鋒,一方面,消除教師個體間的各種沖突,創設出一種坦誠和諧、互相尊重的集體氛圍;另一方面,集合包括全科教師在內每一位教師的智慧與力量,形成集體合力,讓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得以良好發揮。
全科教師發展過程當中,他們的成長并非來自職前或者職后的培訓,更多來自教學中的實踐過程。因此,若想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務必要重視他們實踐認知的培養。而鑒于這種實踐認知有著個體性、隱蔽性、綜合性、案例性及情境性等多種特點。因此,應當重視教師主體地位和學校背景以及教學實踐的結合。學??赏ㄟ^組織教研活動等方式來促使全科教師的職業處理問題來提高能力提升,以此來消減“花盆效應”對教師個體以及教師生態群體的影響,打造一個集學習、反思以及創新等內容于一體的全科教師職業培訓體系,讓教師能夠在不斷的實踐與教研中獲得個人執教能力的發展。
分析和研究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師個體發展變量,找出限制教師職業發展的因素,施以改善來提高小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是促進全科教師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教育生態學中所強調的“限制因子定律”來看,教育系統應當致力幫助教師消除自身職業限制因素的影響,讓他們突破束縛,不斷創新。而若要改善全科教師的心智模式,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讓他們認清自身的職業教學模式,消除其慣性防衛心理。全科教師要不斷反思自身心智模式方面的不足,立足新課改要求找到問題根源,并敢于舍棄自身固有的教育成見和教育模式,積極與其他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協作,在革新教學形式與職業發展的同時,促使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得到提高。
教育生態學強調要致力創造和諧化與民主化的文化環境,以此來激發教師的專業精神,為其更好地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所以,學校要在全科教師生態群體中加快構建起真誠的同時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文化,積極促成教師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以此促使他們相互影響和共同提升。小學全科教師職業化發展必須扎根于課堂,扎根于教師實踐工作中。這種教育需要我們把學習內容置入教師的教學實踐情境,促進教師把學習的理論和技術具體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使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在積極的狀態下主動學習,只有這樣的教師教育,才能發揮較高的教育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還應積極牽線全科教師,指引他們參與到學校各項教育或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發揮他們的才能與智慧,保證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促使他們的專業精神得到有力提升。
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全科教師職業發展,助力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新課改的良好落實,學校及廣大教師應當秉承教育生態學視角,科學看待全科教師發展的既有問題,不斷運用新思維與新方法來助力他們的專業發展,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展現個人魅力和實現自我價值,讓小學教育變得生動活潑、更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