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琳
縱觀近年來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職業院校的學生招收規模處在一個不斷擴大的情形下,職業院校的學生,從質量層面來看,確實和本科院校之間的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種起點相對較低的客觀條件下,職業院校如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人才培養工作質量,成為職業院校群體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的建設和實踐可以解決職業院校所面臨的這一問題。幫助職業院校在審視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進行正面積極的調整,可以不斷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1]。
目前,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社會對于人才質量要求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各職業院校需要將工作重心定位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深化培養上。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和實踐的目標,就是以學校全面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形勢以及要求作為出發點,幫助職業院校在深化專業課程、內涵建設及教學工作改革的基礎上,提升院校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2]。而在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運行的影響下,能夠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動態化教學工作質量監控目標。在該體系的實際落實過程中,職業院校能夠在教學工作的自我反思、診斷后,以問題出現的根源作為出發點,做出針對性的教學改良工作。同時,也可以在各界專家人士的參與下,通過聆聽吸收專家提出的建議,從而更進一步地強化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質量。
在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觀念層面的轉變,換言之,需要將之前沿用的傳統性質的教學評估轉化為學校內部問題的真正解決。從當前的情形來看,為數眾多的職業院校在建設落實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環節中,工作重點仍然停留在傳統教學評估上,并將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部分項目和教學評估體系的指標畫上等號,完全沒有認識到評估和診斷與改進二者之間的實際區別。職業院校實行多年的教學評估工作,具體能夠分為選優、合格及水平三方面,并且實際的工作重點是全面檢測基本指標,并交由專家人員以實際數據結果作為基礎給出最終的結果,這類評估工作是為了促使教育工作質量得到應有的提高。但在具體評估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往往是費盡心力大量搜集和教學關聯較小的數據,與有關文件要求條款進行對比,不僅是人力、物力的規模化浪費,而且在教學質量改進上發揮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而診斷與改進則是重點解決內部已有問題。但是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職業院校在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也就意味著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及落實也會變得多元化。
診斷與改進本身更加關注“真實、可行、科學”六個字,考慮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有效建設和落實,必須具備真實化的數據支撐。在其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如下幾個層面:第一,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立所需數據的真實性保障。對于數據真實性有所損傷的行為,就是輸入數據的作假以及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夸大部分無從考證數據的真實性;第二,體系中包含診斷體系的科學性保障。其中的核心就是各項診斷項目選取依據的科學性保障;第三,診斷項目相關數據收集的可行性保障。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落實的初衷就是在全面解決現有內部問題的基礎上優化改進教學質量,并且診斷與改進過程無需要浪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及財力,而這就需要在診斷與改進數據搜集工作,以技術作為支撐,為其提供可行性保障。
職業院校在建設落實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過程中,需要以學校內部的發展現狀作為出發點,建設一個和本校完全匹配的教學診斷與改進機制,以便在全面監控整個教學環節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并改進其中的問題,從而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職業院校需要在完全明確自身教育工作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將教學診斷與改進過程中的診斷多元化、自我保障確定為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方針。除此之外,職業院校建立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最終目標就是在解決教育工作內部問題的基礎上,真正意義上提升整體的教育工作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配置作為組織和人員方面的支撐,并真正做到全方位立體化實現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日常化落實。同時需要將各個工作崗位人員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職責進行相應的明確,以便更好地落實和建設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指導工作的分類化落實,在實際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落實環節中,需要在全面結合教學工作的具體特征和實際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做出全方位的診斷與改進指導,并在全面集中優勢教學資源和力量的基礎上,搭建一個信息化的數據平臺,便于更好地落實分類化管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對各個專業教師信息和教育工作的全方位描述以及數據對比,在全方面發掘其中各項問題的基礎上,提供分類化的診斷與改進指導,從而整體提升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水平。
職業院校在建立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過程中,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相應的支撐。在整體的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文化中,物質文化是其最為直觀的外在表現,可以很好地將院校本身的辦學特色和風貌進行全面的展示。而對于學校層面物質文化的展現來說,學校的具體校園環境以及師資隊伍就是最為重要的外在載體。這也就意味著職業院校建設一個良好且完善的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需要對整體的校園環境和教學條件進行相應的改進,以便為整體的教學工作提供最為基礎的物質層面的保障。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可以將現有工作部門作為切入點,組建各級教師人員形成一個診斷與改進團隊,以此來為診斷與改進工作落實提供相應的組織保障。具體一些來說,可以成立一個包括校長、教務處、教研室主任及各科骨干教師在內的教學質量管理委員會,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教師群體的教學工作,并在全面綜合委員會各級人員意見的基礎上,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以及改進措施。除此之外,校內專家的培訓也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除了以良好的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吸引外界專家之外,還可以借助外派學習及定期培訓的方式培育校內的專家,從而為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體系建設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撐。
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建立落實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學監督體系的建立。其最為主要的目標就是在全面監控各項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人才培養方案中制定出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教學環節當中出現以及潛藏的各類問題進行全面的發掘,以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中制定出的有關標準作為基礎,及時幫助教師進行相應的糾正和改進,從而不斷推動職業院校自身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以及教育工作體系的完善。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建設這個教學全方位監控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將學校內部的各級教師和管理人員納入其中,還需要加入社會層面的監督,從而借助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整體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作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監督和評價。具體來說,這些監督和評價的主體除了職業院校內部的教師群體和學生之外,還可以包括社會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人員,因為這些人員完全了解企業發展對于人才質量的實際需求,通過這些人員對于教學工作的實際評價,有助于職業院校在改進教學工作質量的過程中,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和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就當前情況來看,教育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正在不斷地深化,這也是教育領域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在建設落實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過程中,也需要注重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的幫助,全面建立一個智能化的數據交換平臺以及校內的樣本數據中心,并可以保證全校的師生群體可以在經過系統驗證的前提下,全面了解各項教學數據以及其實時變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建設一個教學診斷與改進平臺,這類平臺可以全面記錄學生整堂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各類行為以及數據,并可在教學工作完成后,向學生和教師群體分別發送每堂課程的學習報告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分析報告,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工作質量的實時診斷和改進目標,這對于職業院校制定的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有效建設和落實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現如今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人才方面更加傾向復合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主要“搖籃”之一的職業院校,其真實教學質量卻無法真正意義上滿足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建立,可在實時監控、及時改進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人才培養的最終質量。職業院校在建設落實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從機制、物質基礎及信息化三個方面入手,以便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促使教學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