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春耕
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接班人,有必要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教育部提出:各高校教育中融入民族團結教育,促進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注重民族發展、民族融入[1]。實現民族和諧發展已成為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針。
民族團結教育是我國高校全體師生乃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內容。眾所周知,民族團結是各個民族發展的根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質量,尤其是高校教育。在高校中,唯有給予民族團結教育以充分重視,引導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才可切實有效地保障民族團結,間接促進國家社會發展[2]。當代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人才市場所需是德才兼備的畢業生,德育的地位逐漸與智育平齊,甚至猶有過之,大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外,還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國各所高校中,幾乎都有來自各個民族的學生,若大學生缺乏民族團結意識,有關理念未能在心中扎根,甚至存在民族歧視,則容易影響高校內部的和諧穩定,甚至爆發沖突,引發安全事故。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民族觀的基礎。一直以來,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中,都強調各個民族之間應平等、團結、友好、和諧、互助,共同發展,齊頭并進,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最后一道工序,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應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可知,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意識,但部分學生的民族觀念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狹隘性,若是不正確加以引導,很有可能演變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已經迎來關鍵階段,在經濟轉型期間,正確的民族觀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高校必須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并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積極、健康的民族觀,才能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調。
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擴大與加深,國內外都面臨著重大變革,局勢日趨復雜,國家之間文化交流不斷加深,也因此產生了思想碰撞。我國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思想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思想與文化方面產生了沖突和矛盾,個別資本主義國家更是假借文化交流名義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思想滲透,甚至開展顛覆活動,影響了民族團結。大學生學習階段相對自由,可支配時間較多,眼界也更寬廣,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遠遠多于小學、中學生,因此更容易受到蠱惑,為此,高校必須格外重視民族團結教育,與廣大學生一起擁護我國與各個民族的根本利益。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仍存在諸多欠缺,主要表現在:第一,部分高校與教師認識不足,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知,未能開展系統的相關教育,缺少完善的教育體系,在課堂上,教師也沒能自覺進行民族團結思想觀念滲透;第二,在信息化背景下,網絡環境復雜,泥沙俱下,大學生頻繁接觸網絡,容易受到負面信息影響和蠱惑,產生思想偏差;第三,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老套,無法充分吸引學生興趣、提供各民族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第四,對社會實踐活動審核寬松,缺少實效性,學生不能深刻認識我國當前形勢,也無法提高實踐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民族問題。
課堂教學是高校中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載體,其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最終效果,因此,高校首先要關注課堂教學效率,并采取有效措施對現有教學理念、方法等進行改革,開展更為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大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其中,投入其中,深刻理解民族團結的核心內容,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如今,部分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枯燥乏味,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全程由教師口頭講述,缺乏互動交流,學生也缺少參與感,因此很難吸引大學生興趣。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與信息技術,結合新聞時事熱點進行講解,要求講師剖析國際、國內形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侵略本質進行剖析,強化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并提出開放性問題,增加互動機會,促使學生深入、全面地思考相關問題,探析民族團結的內涵,提高課堂參與度,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得更有效的精神熏陶。除此之外,還可采用多樣化的科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如生活化教學,將學生日常生活與民族團結教育結合,引導學生注重細節;或是情境教學,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之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維護民族團結。唯有保障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夠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奠定堅實基礎,順利開展后續工作。
大學生的文化課程相對較少,擁有大量空余時間,形形色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民族教育滲透,激發學生興趣,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在享受文化活動樂趣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化民族團結意識。對于大學生、尤其是部分民族觀念較為狹隘、甚至存在歧視的學生而言,想要打破壁壘、使其消除錯誤觀念、深刻認識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首先要給予足夠的與其他民族伙伴接觸交流的機會,使來自不同地域、民族的學生能夠親密無間地相處,校園文化活動則是重要契機。高校在舉辦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許多民族都以擅長運動、歌舞著稱,也有不少學生對其他民族的特色活動、風俗習慣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可據此組織各類文藝匯演、特色運動會等活動,為各民族學生提供增進感情、深入交流的機會;其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應注重民族團結意識滲透,適當在活動中進行教育,或通過創新形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避免過于刻意地說教,可能會適得其反;最后,在少數民族的特定節日期間,高校可鼓勵學生自發組織慶祝活動,吸引其他民族學生觀看和參與,但要注意安全問題,并對組織者嚴格把關,以防有心懷不軌之人混入其中。
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全體大學生而言都具有必然性,在社會上接受歷練,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應對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之積累豐富經驗,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今后的生活與工作,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口頭教學和理論指導,而是必須落到實處,突出實踐性。高校應組織大學生進行多樣性、實踐性的活動,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我國發展現狀,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并學會處理在現實中遭遇的各類問題,可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考察、“三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真正走入其他民族當中,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特色風俗文化,學會尊重差異,和諧共處。通過親身實踐,大學生可理解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意義,自覺接受學校引導,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絕非朝夕之間可完成,而是要付諸長期努力,在如今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已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學生普遍頻繁接觸網絡,新聞的傳播主體也逐漸向多樣化、普泛化發展,涌現大批自媒體平臺,由于網絡魚龍混雜、自媒體良莠不齊,大學生易被負面信息影響與誤導,甚至可能被個別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必須重視學生使用網絡的高頻性,并考慮新時代年輕人的偏好特征,充分利用諸如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建設以落實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宗旨的賬號,并借鑒網絡媒體吸引受眾的方式,采用創意短視頻、推文等形式吸引學生,用圖文并茂、音頻輔助的方式來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生動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進行有效宣傳,做好思想觀念滲透,使學生在不經意間樹立牢固的民族團結觀念。
針對高校學生進行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項復雜工作,并非個體能夠完成,而是需要群策群力,集眾多教職工之力。在個別高校中,還尚未構建完善科學的教育體系,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任僅僅由馬原、思修等公修課教師承擔,對實際教學效果缺少考察。高校黨委與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此提起重視,在校內成立專門的民族團結教育管理部門,由上到下統一認知,派遣專人負責對教育實效進行量化考核,并聯合學校團委、學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宣傳部等各個有關組織和機構,共同承擔教育責任,進行細化管理,將責任明確到個人。此外,教務處應考慮將民族團結進步作為校必修課程,由教育部聘請專家共同編撰教材,結合時事說明理論,并做到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和材料,采用更為規范的方式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想要保持平穩高速發展,必須確保民族統一團結,廣大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自身職能,重視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