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弛
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是時代發展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學校深度發展背景下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內涵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學生中實施綜合素質教育,是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學校與社會成功對接的重要窗口。在當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中,存在著理想信念淺薄、審美情趣下降、身心不健康等問題。下文將“三全育人”為系統指導思想和原則,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方向。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入推進全方位工作體系,不斷激發高校育人工作內在動力[1]。為做好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作,湖南文理學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形成了“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學工部牽頭抓總,各教學院負責實施、具體落實”的組織格局,力求凝聚全校教育合力,打造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品牌。
湖南文理學院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確立了“八個主題聚焦學生發展、八大教育引領素質提升”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結合大學四年共八個學期的不同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八學期八主題”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八學期八主題”)。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到畢業生文明離校,為每一個學期設定一個固定主題:第一學期大學認知、第二學期身心發展、第三學期價值引領、第四學期責任擔當、第五學期藝術鑒賞、第六學期“雙創”培育、第七學期職業定位、第八學期融合發展。根據不同學期的不同特點,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把德、智、體、美、勞等有機統一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中,使八個學期各方面教育相互滲透,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專業能力素質、身心健康素質、人文審美素質共同提高,最終實現全面發展[2]。
在學校、學院和學生三個層面上建立教育考評體系,注重過程監督和效果評估,從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考評體系。在學校層面,主要負責組織與考核;在學院層面,主要負責實施與評價;在學生層面,主要進行實踐與總結。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比喻:“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因此,要在大學生入學之初就引導其確立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保持良好學習態度”為目標的文明養成教育思路。首先,以學風建設端正學習態度。借助“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學科競賽”等平臺,通過教育、管理、服務、激勵、約束、示范等方式,形成“勤學、會學、樂學”的濃厚學風氛圍;第二,以文化活動促進習慣養成。借助“示范寢室”評選為大學生樹立了標桿,打造“公寓文化節”“社團藝術節”等品牌為大學生營造氛圍;第三,以普及安全確保生命健康。通過講座、演講、演練等形式,使大學生歷經一次全面規范的安全知識普及教育。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欲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因此,湖南文理學院開展“體育競技”“課外鍛煉”“健全人格”“適應發展”等四大類綜合活動。其中,體育競技類活動以一年一度的籃球、足球、乒乓球及田徑運動會等體育賽事為主體,側重培養學生的競技能力,磨煉其意志品質,挑戰其自我極限;健全人格類活動以“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為主體,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側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適應發展類活動以“輪滑大賽”“交誼舞大賽”等活動為主體,側重培養學生積極的興趣愛好。
第一,強化國家意識。通過“歷史人物個人觀與國家觀”的圖片展覽、社會主義優秀革命文化傳承等活動,引導大學生繼承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強化政治認同。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骨干培養工程、憲法法律法規學習培訓班等,引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樹立遵紀守法的道德觀念;第三,強化價值追求。通過“誠信教育”等系列主題活動,弘揚中華民族明禮誠信的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強化社會責任。通過“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學雷鋒”志愿服務等志愿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接受鍛煉,并傳承志愿服務精神。
古希臘哲語云:“用道德的示范來造就一個人,顯然比用法律一約束他更有價值”。基于此,湖南文理學院借助“十佳學子”評選活動,評選出100余個先進個人或團體。評選要求是做到“三貼近、四必須、分十項”的典型學子。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四必須即必須“胸懷坦白、忠貞愛國”、必須“胸懷大志、信念堅定”、必須“來自學生、真實代表”、必須“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分十項即從學術科研、道德品質、創新創業等十個角度對先進典型學子進行評選。其次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多層次”的典型教育。通過舉辦高水平、高規格的頒獎典禮,讓先進典型學子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讓出席頒獎典禮的大學生產生崇敬之情,從而引導大學生從先進典型身上汲取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精神動力。
首先組建專業團隊和課題組,將社會實踐與公益扶貧有機結合,將學校實際與地方工作有機結合,將專業特色與點村需求有機結合,以此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精準幫扶戰略的有機融合;其次打造“校村互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模式”,通過師生“走下去”和相關人員“請進來”的方式,設立鄉村干部講堂、鄉賢講堂,講授鄉村之變、社會之變的現實教育,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最后打造“校市共建公益志愿服務模式”,積極組織青年志愿者參與市內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對市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湖南文理學院以“一個理念、二個平臺、三種模式、四種形式”為藝術教育建設思路。其中,一個理念是指以“藝術教育引領素質教育”為育人理念;兩個平臺是指校內“聚人氣”和校外“接地氣”;三種模式是指社團活動模式、藝體服務模式和藝術展演模式;四種形式是指社團自辦、學院自辦、學校自辦以及內外聯辦。在發展藝術教育的基礎上,確立了“音樂修養”“美術修養”“文學修養”三大類藝術教育層次,開展了系列校園文化藝術活動。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說法。湖南文理學院建立“135”金字塔式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塔基”是指面向100%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塔中”是指面向30%左右具有較強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跨專業組成立實驗班,實施具有個性化特色的人才培養?!?-塔頂”是指面向5%左右對創新創業訴求較為突出的學生,實施項目孵化,開設電商創業培訓班、SYB創業班等實訓班來提升學生創業實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湖南文理學院緊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宗旨,探索形成了“感恩”系列教育活動。分別是“感恩長輩”活動,通過組織學生用書信表達對家庭的感恩之心,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尊賢的傳統美德;“感恩誠信”活動,以全省首家誠信文化教育基地為依托,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征信知識,建立銀校聯動、輻射全市的誠信文化教育機制;“感恩母?!被顒?,通過“畢業季”主題活動,使畢業生留下對學校深深的熱愛;“感恩國家”活動,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升旗儀式、表彰典禮等各種儀式,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使大學生更加懂得如何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回報母校。
湖南文理學院“八學期八主題”深度探究了如何培養“綜合素質人才”這一命題,真正做出學校的品牌特色。堅持以學生為本,規范教育的全過程,理清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辦法、路徑和策略,全員全方位施策,真正做到“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