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桂琴,冉麗華,周廉讓,程尚祿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農業農村局,貴州銅仁 565100
豬沙門氏菌病是一種由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疫病,其病原體是沙門氏菌。沙門氏菌屬于腸道細菌,菌體呈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無芽孢以及莢膜,大多有鞭毛,容易對抗生素產生耐受,但對熱抵抗力不強,60 ℃條件下處理15 min即可殺滅。該菌具有復雜的抗原結構,一般可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以及表面抗原。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以及隱性帶病豬,此外還有其他攜帶病菌的人或者動物。主要傳播途徑為排泄物污染飼料、飲水以及日常管理使用的工具等,經過消化道感染健康豬。易感動物為所有年齡的豬以及其它動物。
病豬在感染病原體發病時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體溫迅速上升至40 ℃以上,部分病豬還會出現后肢無力,腹瀉,排泄物為灰綠色伴有惡臭味。隨著病程的延長,病豬皮膚開始呈現出發紺或者出血斑等癥狀,甚至出現死亡。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以發現病豬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其切面為大理石樣花紋,回腸以及結腸壁變厚,腸黏膜分布有出血點,肝臟腫大伴有充血癥狀,肺臟內有淤血且伴有腫大癥狀。
4.1 細菌分離
剖檢病豬并采集病豬的肺臟、脾臟、肝臟以及腸系淋巴結作為病料,在無菌條件下接種于血瓊脂平板中,置于37 ℃條件下進行培養,24 h后觀察可見血瓊脂平板上分布有圓形、表面光滑、邊緣整齊、中等大小且無色半透明的菌落。挑取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以觀察到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與沙門氏菌菌體形態一致[1]。
4.2 生化鑒定
對分離的菌株進行生化鑒定,分別接種于不同反應物的發酵管中進行培養,24 h后觀察到該菌可以發酵葡萄糖、甘露醇、麥芽糖,但是無法發酵蔗糖、乳糖,此外吲哚試驗、VP試驗均顯示為陰性,而MR試驗以及枸櫞酸鹽試驗反應為陽性,即符合沙門氏菌的生化特征。
4.3 熒光PCR檢測
取病死豬的解剖組織樣品,脾臟、肝臟、肺臟以及腸系膜淋巴結均可,研磨后分別放置于2 mL離心管中,加入生理鹽水稀釋,在8 000 r/min條件下離心5 min,取出后取上清液提取核酸,并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的步驟進行熒光PCR檢測。
4.4 藥敏實驗
取樣接種于培養基中培養,然后將細菌培養液按照1:4的比例與生理鹽水混合,于血平板涂布均勻,將藥敏片(青霉素鉀、頭孢噻吩鈉、阿莫西林、恩諾沙星、鹽酸林可霉素、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乙酰甲喹等)等間距貼入平板,置于37 ℃條件下培養1 d,觀察并測量抑菌圈的直徑。
5.1 采用藥敏實驗結果中高敏藥物進行治療,如青霉素、頭孢噻酚鈉、阿莫西林鈉、泰妙菌素、鹽酸林可霉素、復方磺胺甲氧嘧啶鈉。除了藥物治療外,如果發現豬場出現異常,應迅速將病豬隔離飼養并進行治療,豬舍需要進行消毒處理,避免發生疫病的傳播[2]。
5.2 圈舍要定期清掃、消毒,特別是飼槽要經常刷洗干凈。糞便堆積發酵后利用。
5.3 根據發病當時的具體情況,必要時對假定健康豬可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進行預防。
5.4 死豬應深埋,不可食用,防止人發生中毒事故。
6.1 加強飼養管理
在豬養殖管理中,養殖人員應加強豬的日常養殖管理,秉著“同進同出”的引種養殖理念,避免在養殖過程中引入種豬,尤其應當注意避免從疫區引入或者在引入途中經過疫區。此外,有條件的養殖者還應當按照不同的生長階段將豬群分群,合理控制豬群飼養的密度,避免不同生長階段豬群之間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對于幼齡豬群生長的圈舍管理,避免因環境變化引發的應激反應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
6.2 加強衛生消毒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根據當地流行病學,與自身實際養殖情況相結合,制定科學嚴謹的衛生消毒管理措施,并嚴格執行。在養殖區入口設置消毒池,嚴禁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區,若有人或車必須進入養殖區域,則要經過嚴格的消毒措施才能夠進入。在養殖過程中,及時清理圈舍內的分泌物與排泄物,對圈舍等活動場所、食槽、水槽等日常使用的生產器具進行定期的清潔與消毒。此外,還要加強對養殖區域周邊環境的管理,定期清理雜草,避免流浪動物的靠近,消滅蚊蠅滋生環境,保持周圍環境的衛生[3]。
6.3 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者應當提供充足的飼糧,保障豬群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還要加強對飼料的監管,避免因為飼料污染而導致的疫情傳播。此外,養殖管理者還要適量的提供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元素,有助于增加機體免疫力,降低該病以及其他疫病發生的概率。
豬沙門氏菌病又稱豬副傷寒,是養豬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疫病,它主要是由于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產生,且感染后極易引發繼發性感染或者其他病菌的混合感染,對養豬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制約國內養豬行業的健康發展。此外,該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病,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還會影響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養殖管理者應對該病加以重視,加強對養殖過程中的飼養管理、飼喂管理以及消毒衛生管理,發現疫病后及時有效的予以治療,以加強對該病的有效防治,避免大規模的流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