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安徽省懷遠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懷遠 233400
雞新城疫是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下痢、呼吸困難和神經癥狀為特征,存在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倘若養殖戶對雞新城疫未加以有效防控與治理,極易出現雞群大量發病死亡的現象,進而嚴重影響到養殖戶經濟利益。對此,需在充分明確雞新城疫發病原因的前提下及時診斷,并在此基礎上實施科學防治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雞新城疫病原為雞副黏病毒,通過在細胞或雞胚內繁殖,形成空斑。同時,病毒與紅細胞之間通過血凝素而產生表面受體結合現象,增大紅細胞凝集情況的發生概率。不同環境下病毒生存概率不同,如陰暗潮濕環境下病毒的生存期可能延長至1個月,而在干燥、日光環境下,病毒生存概率較低。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引發雞新城疫的因素包括:免疫效果不佳、飼料與飲水污染、消毒不到位、雞群生長環境惡劣等[1]。
雞感染病毒后,會經歷2~15 d潛伏期,3 d內雞體內的強毒力株產生癥狀,而弱毒力株的潛伏期長達14 d以上。急性型感染于初期階段,存在體溫升高癥狀,羽毛松亂、食欲不振、冠和肉髯呈現為黑紫色或暗紅色,精神萎靡,嗉囊與口腔內液體增多,糞便稀薄,呼吸困難,且有血液存在于糞便中。發病2~3 d后雞死亡率逐漸增大,若雞感染后并未短時間內死亡,常表現站立不穩、扭頭、轉圈、倒退、腿麻痹等癥狀。
消化道存在出血點,灰白色粘液存于口腔中,有酸臭液體與黏液存在于嗉囊中,并表現出腺胃黏膜乳頭出血癥狀,病情不同出血量存在差異,部分病死雞出血現象存在于肌胃角質層下;小腸黏膜存在壞死性潰瘍病灶,形態多為棗核形、圓形,部分存在十二指腸潰瘍明顯特征;扁桃體呈現為腫大、壞死、出血等狀態;直腸出血明顯,輸卵管出血明顯,泄殖腔黏膜條狀出血明顯[2]。
非典型雞新城疫腺胃與食道、腺胃與肌胃交界位置并未見明顯變化特征,個別存在腺胃乳頭出血癥狀,但其癥狀并不常見,需要檢驗人員進行病死雞的大量剖檢方可確定;相較于典型雞新城疫,非典型未見盲腸扁桃體與腸道的顯著變化,但是一經發現便具備較高的診斷價值[3]。病死雞若為成年階段,其非典型雞新城疫的病理變化并不顯著,甚至無法通過肉眼的形式進行病理判斷。部分病雞在患病期間易產生雞白痢、雞大腸桿菌等癥狀。
5.1.1 均衡配置飼料營養。根據雞各階段生長特點飼喂全價飼料,注重對飼料蛋能比、鈣磷比、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的合理配置,飼料營養成份要全面均衡。
5.1.2 營造良好生長環境。定期進行雞舍清潔消毒,糞便及時清理,加強舍內通風,將雞舍溫度、濕度、光照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結合雞舍大小進行飼養密度合理控制,保證雞舍通風效果。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階段,務必做到雞舍定期通風,降低雞新城疫發生概率。盡可能避免發生應激反應,在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E、維生素C,提升雞群抗應激能力。
5.1.3 加強雞群安全管理體系的優化。嚴格落實安全進出制度,要求相關人員佩戴口罩、手套、防化服等,禁止外界車輛肆意進出飼養場地[4]。針對外地引進雞苗,在放入雞舍前開展檢疫、檢測,避免外引雞苗攜帶病毒而影響雞群健康生長。
5.2.1 結合實際飼養情況制定科學免疫程序。最佳首免日齡的確定需要依據對雛雞母源抗體水平的分析,并結合對雞群生產特點的分析確定免疫頻次、免疫時間等。以蛋雞、種雞免疫為例,其免疫程序可參考:7日齡雞采用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二聯苗進行滴鼻或飲水免疫,同時皮下注射新城疫滅活苗,控制其注射劑量為0.3 mL;120日齡在皮下注射新城疫滅活苗0.5 mL。
5.2.2 做好免疫抗體監測工作。養殖場可構建免疫監測系統體系,定期進行雞群免疫狀態的檢測,確保定期防疫接種工作的開展發揮出應有成效。
雞場一旦發生新城疫,應嚴格按照《新城疫防治技術規范》,對所有病死禽、被撲殺禽及其禽類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禽類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飼料和墊料、污水等均需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場地進行嚴格徹底消毒;嚴禁禽類產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運出。
雞新城疫為一類動物疫病,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一旦發生雞新城疫,輕則影響到雞群的健康生長,重則造成雞大量死亡,影響到養殖戶經濟效益的獲取。對此,養殖戶需明確雞新城疫的發病因素、原因,結合對臨床癥狀的掌握,做到第一時間發現患病雞,并采取科學防治措施來抑制雞群大規模感染的現象發生,通過加強預防來保證養殖效益最大化。